![]() ![]() ![]() |
|
|
|
2024/07/06 16:25:22瀏覽951|回應0|推薦1 | |
「天星運行」: 以古代的四時、八節,依次序排列在中天夜空所觀察到的天星「二十八宿」: >立春、春分是“朱雀、井宿”七宿。> >立夏、夏至是“青龍、角宿”七宿。> >立秋、秋分是“玄武、斗宿”七宿。> >立冬、冬至是“白虎、奎宿”七宿。> 「天星」依序出列之「四象」,是人類無法「創制及改造」的, 從自古代、現在、未來的「天星」次序出現的天象,都是永恆不變! 卻不是〈河圖、洛書〉依序訂定的:「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易經》論數術之學有〈河圖、洛書〉,所謂的:「丑未之位必交、二八異位」也。 「丑未之位」為何稱之「必交」?「二八異位」? 是因為以〈河圖、洛書〉的解讀《易經》,尚屬後天之人文數理創說,若不「仰以觀於天文」印證之,絕對不知為何要「丑未之位必交」?後續才會有了「二八異位」? 勘輿、命理學理若一切皆以「數術」為五術(山、醫、命、相、卜)之本,卻不知源由? 何況「必交」又不是「定律」? 乃是在一頭霧水下,唯有執信、盲從於自古相傳的訣竅「丑未之位必交」,學習《易經》五行數術者才依此而才有了「二八異位」,然後將「數術」之符合成〈河圖、洛書〉,而誤認為是《易經》之淵源。 因此,所有論述〈河洛易數〉的總要回歸,以《易經》論其基礎之淵源, 是為〈繫辭〉曰:「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古人所見最大的天體就是「日、月」兩天體。 古人為了記錄天體四時之位置,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做為四象時空、陰陽位置之向量與位角度。(參考:月相納甲。) 古代勘輿學者將「戊己」訂定「辰、戌」為地平面方位之門戶線,從「辰、戌」兩宮的連線,「辰」宮當地戶之位,為日陽出而星辰絕;「戌」宮當天門之位為星辰出而日陽沒。主講「戊己」分,所謂陰陽滅絕之處,「辰」地為天罡、天羅,「戌」地為河魁、地網,合稱為「魁罡」。 仰觀天星,天星「二十八宿」出入「戊己」為始終之時點,從中宮立極以兩十字交叉為正點劃一斜線,恰由寅、申兩宮連線亦名【寅申線】。 【寅申線】目的是為了建立勘輿學理最重要的地理位置,即「中宮立極」從北斗斗柄指向來辨方、定時,相關氣化活動,皆用此線劃界來觀測,用律數來測氣機活動。 地理、命理五行術士依照人文之數理,以〈河圖、洛書〉解讀《易》之理,所創說〈河圖、洛書〉之數術,總是無法與四時依序出現的「四象、二十八宿」相搭配合。因此,按【寅申線】觀察到〈河圖、洛書〉之位,唯有「丑未之位必交」,這一交替,讓四象依序出現二十八宿之「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變成必交,然後依照「丑未之位必交」此法推定,以此「數術」中之「二八異位」,才可以配合成立了〈河圖、洛書〉數理公式,以符合恆定之天理! ★——吾人若是「仰以觀於天文」,觀察那恆星之視運動,「春、夏、秋、冬」四時依序出入的四象、天星二十八宿,在「戌時」初夜所見的天星二十八宿:「春見南朱雀七宿>夏見東青龍七宿>秋見北玄武七宿>冬見西方白虎七宿。」,並不是〈河圖、洛書〉所訂定的:「春震卯東青龍、夏離午南朱雀、秋兌酉西白虎、冬坎子北玄武」。 這就是說,四時天星「二十八宿」順序季節所見,在天際出現之星宿顯見的天象應為「南朱雀、東青龍、北玄武、西白虎」,與習常認知〈河圖、洛書〉的四象之順序正好相反,所以才要用「寅申線」將「丑未之位必交」,數術之「二八異位」後,〈河圖、洛書〉才能以符合恆定之天理的顯示。 春、夏季應見之東、南方星宿變更為南、東。秋、冬之應見西、北方星宿變成北、西。於是東南、西北星宿出現的均做反向,此乃因地理方位的相對運動將南、北方變為北、南向,又因地球自轉自西向東,乃將東、西方又予以變更為西、東向。 恆星出現在「四時」所見此視運動之天星現象,《易經》五術之《河圖、洛書》會有此一說「丑未之位必交」、「二八異位」?若是看古書籍中所記載的,如不明此天理乃就會墮於五里霧之中。當時,此孔穎達起初亦必有困惑,對於恆星視運動在東、西方向之反向,無法瞭解,再思之,惟有將「地理不動之處」變為右轉動,用地支的記時方向與星行方向實際上是相反的,這才解此困惑。孔穎達有見於此恆定之天理,故在疏中言:「天道左旋,日體右行,故星見之方,與四時相逆。」 《四庫全書總目》記載:〈圖書之說〉雖執之成理,乃修練、術數之二家旁分易學之支流。今詳諸家所釋義有多端,雖各執其說而理,則未允能試論之,未詳其所出之宗也。 「數因象而生,象不由數以見」。 〈五行數術〉乃後天因象而生數,尚屬後天之人文數理創說,「數術」仍還分有陰、陽之順逆推演,動而交易,靜而不遷。若以陽動陰靜論則數起于上,自上而下,陰動陽靜論則數起于下,自下而上也,才能成為《河圖、洛書》之位也。 (參考:「河洛易數陰陽動靜圖」、「四方四隅交遷圖」。) 所以,《易經》繫辭曰:「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以地理。」! 勘輿大師若不能「仰以觀於天文」印證之,又無自知之明者,僅僅學習用「俯以察於地理」,根本不明此「天星運行」之恆定天理。〈河圖、洛書〉在說明「丑未之位必交、二八異位」時,勘輿大師十有八、九盲從於「數術」之說,千鑿附會兼百般了解,卻乃是一頭霧水,才會誤把〈河圖、洛書〉當做是《易經》之淵源? ●這就是說:四時,天星「二十八宿」順序季節所見,在夜天出現之星宿顯見的天象應為「南朱雀、東青龍、北玄武、西白虎」,與習常認知〈河圖、洛書〉的四象之順序正好相反。要用「丑未之位必交」,數術之「二八異位」,才能以符合恆定天理的天象顯示。 同樣的恆定天理,千百年來的「勘輿羅盤」,有三顆不同顆的「北極星」存在: 1.開禧度-帝星。2.時憲度-天樞。3.現代-勾陳一。 冬至日躔天星「二十八宿」隨著「歲差」的立極點而改變了星宿「盤線度」,「勘輿羅盤」使用「古籍訣竅、祖傳書訣」,全是用古代的「北極星」:1.「開禧度-帝星」。2.「時憲度-天樞」。 已推算出,「勘輿羅盤」的「子」山中央是指向「牛」宿度,而不是已過時相傳在「開禧度」的「危」與「虛」之間分路明,亦不是在「時憲度」的「女」宿度。 ●您用的是那一個「極星」指向南北子午線? ★「開禧度」的帝星?(天象距今2000年前,曆法用於宋朝開禧三年丁卯年公元1207年) ★「時憲度」的天樞?(唐朝時的天象,在元朝1281年授時曆,曆法用於清朝雍正癸卯年西元1723年重修時憲曆) ★勘輿大師只能使用現代所指的3.「北極星-勾陳一」,就被勘輿界遺忘了嗎? 那使用「勘輿羅盤」時的訣竅,要什麼時候才能是使用現代的「北極星-勾陳一」?
「觀星望斗」:「晝參日晷,夜考極星,陰晦觀指南針」。 《易經》天道示形,天文星象為淵源, e-mail:tsao144@gmail.com 曹盛健
|
|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