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12 09:58:22瀏覽262|回應0|推薦0 | |
他從來也不是一個善交際的人,即使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他與外界的聯繫也僅止於電郵,但必須電郵保持聯絡的人並不多,他甚且從未擁有任何一支手機,對於周圍的人樂此不疲的諸多社交網,什麼「非死不可」啦那些,他也曾起過登記一下的念頭,純粹只是好奇,想親身體驗看看是怎麼一回事,但登記時網頁像個保險推銷員,交淺言深的向他索取私密的個人資料包括出生日期血型星座等等,令他不勝其煩不待登記程序完成就按了「取消」鍵。 他唯一真正登記為成員的,是他的中學同學所組成的一個社交網,主要原因也是令他鬆一口氣的不必提供一大堆個人資料,而且其他成員都是他認識的,以前考試時曾經為同一條棘手的數學題焦首苦思過,只是因為環境變遷而多年失聯,有的是十幾二十年不聞音訊了,像一串斷了的珍珠項鍊,珠子零落四散,他自己也是離開原居地飄洋過海之後被許多人列為失蹤人口,拜科技之賜,如今他們雖然散落世界各地,仍然可以在網上交換彼此的近況,但他對老同學長成什麼樣子、婚姻狀況、有幾個小孩、賺多少錢、去過哪些地方旅行等等全不關心,他最想知道的反而是:基於他們特殊的成長背景,老同學對一些事物的看法會不會有甚麼不同?對這個在他們各自不聞音訊的十幾年間變得面目全非的外在世界,他們又是如何適應的呢? 起初有點令他失望。有人常常從不知什麼地方抄來一大堆笑話貼到網上,多半不能令他發笑,一個女生也是不知從什麼地方轉貼來的東西,稱之為「好文章分享」,不外是一篇又一篇所謂的「感人的小故事」,全無文采不說,文末往往還畫蛇添足的加上幾句「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什麼,他讀著那些了無新意的人云亦云,味同嚼蠟。 又有一個男生,滿口黃腔,每次發言都要加上幾句葷笑話,他判定此人是成長期間受到過度的性壓抑,才有這樣病態的表現,但看在當年曾為一條棘手的數學題並肩戰鬥過的分上,他也不多說什麼。 在網上發言的人其實來來去去就那麼幾個,他們這個網站不對外開放,和多數社交網一樣,交流仍以文字為主,他這才驚訝地發現:通訊發達、甚至泛濫的這個時代,即使已經是人手一機,簡訊每分每秒都在發送(他曾在搭地鐵時看著鄰座的中學生在小得幾乎看不見的鍵盤上運指如飛,其姆指之靈活彷彿比他進化甚多的高等生物,他極力不露出駭怪的表情以免人家識破他山頂洞人的真實身分),但原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用文字把自己清楚地表達出來的。他因此更珍惜這寥寥幾個可以和他交流的老同學,不管他們在網上使用的是母語中文、或方言、或原居地的文字、以至英文法文,他都細心閱讀,盡管他多年來已少與原居地的人來往以至對那種語言也生疏了,盡管明知他們的喜好可以說和他全無交集,對一些議題的觀點更是南轅北轍。 就拿同性戀來說吧,滿口黃腔那位性壓抑的同學,住在進步的美國,卻認為同性戀者爭取婚姻合法是「得寸進尺」,這個觀點很得到其他人的附和。他耐心的解釋:要求婚姻合法是想得到法律上的保障例如財產繼承權等,但同學們顯然聽不進去,另一位仍在原居地的同學,更毫不留情地加上一句:同性戀者不思繁衍後代,理應天誅地滅。其斬釘截鐵的態度馬上令他聯想起一些中東國家領袖的言論,以及那些國家處決同性戀者的法律。他想:異性戀者中也有選擇不要孩子的,是不是也必須誅之滅之而後快呢?原居地那位同學當年在課室中和他同坐一條板凳,現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只希望他不要從政就好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同學之間的爭論往往是他一個人引起的,所爭論的題目則常令他啼笑皆非。例如有一次他嘲笑流行的香港電視劇製作之粗濫,隨手舉了幾個例子,好像隋朝背景的古裝劇,牆上卻掛著幾首唐詩;好像武俠片的主角從來都不騎馬,固然那是成本問題,而且嬌生慣養的港星誰懂騎術,但不會騎馬的英雄好漢看著總覺得彆扭;又例如古裝港劇中,演員敲門時都不會使用門上的銅環,總是笨笨的用手指骨節敲,他以為只是舉出一些人盡皆知的事實,作為笑談,不料卻惹火了另一位男生,這人以前和他也不算深交,現在也還在原居地,是一家大酒店的總經理,一天到晚勸人「退一步海闊天空」,反駁他說:港劇的導演豈有不曉得使用銅環之理?演員用手敲門也許是聲音更響亮、也許要這樣演,觀眾才知道他是在敲門…,總之是一定有他的用意的。他讀畢大笑,訝然於昔日同窗頭腦之簡單,忍不住逐點分析:銅環本就是為敲門而設的,怎麼用手敲反而比金鐵碰擊更響亮呢?至於說導演擔心觀眾看不懂,那更是導演的錯了,因為他低估了、甚至侮辱了觀眾的智慧…。海闊天空的男生這一下卻空闊不起來了,火氣十足地回帖,叫他「沒有參與製作就不要亂批評」,他這才想起來:海闊天空的這位酒店總經理,他管理的酒店是港商投資的,可能因為這樣,才對「香港製造」有特別的感情,容不得別人一點批評吧? 類似這樣非理性的爭論,起初只是他無意之中引發的,後來卻漸漸變成有意挑起爭辯,純粹只因為老同學觀點立論之怪異,令他忍不住要以更具爭議性的題目去刺激他們的神經,然後舌戰群儒,只為了要看看他們的想法,到底能匪夷所思到什麼程度? 最富爭議性的,當然莫過於政治話題了。 他向來不特別熱中政治,那個一般被稱為兩岸三地的主流華人地區,他只在其中一地過境停留不足一個星期,如今又身在半個地球之外,對區內的現狀說不上瞭如指掌,但他相信他和兩岸三地有更深一層的聯繫,歷史的、文化的聯繫。當年原居地的政權與他們母國交惡以至一度動武,由是遷怒於他們,對他們學習母語嚴加限制,深受其害的他這一代至今元氣未復,許多人因此對自己本身的文化歷史即使不是一無所知,所認識的也極其有限。他自己則完全因為勤於翻閱當時差不多算是禁書的典籍,離開原居地之後又閱讀過兩岸三地近代、當代重要作家的著作,而不僅僅是網路上亂七八糟的「好文章分享」,才對母國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認識較多,然而歷史和文化上的聯繫並不等於他就必須認同任一個政治黨派,反而他常常批評母國的一些現象,以譏諷的語氣稱呼「偉大祖國」「偉大領袖」,他的同學們,尤其是仍在原居地的那幾個,則非常以母國的建設成就自豪,對他的態度很不以為然,因而與他隔海爭論不絕。 這些爭論也不是完全沒有啟發性的,當母國發生大規模示威、武警到場鎮壓,引起國際輿論指責時,曾和他同坐一張板凳的成功商人很憤慨的說:法國也有反政府示威,美國也有,警察不是也同樣用武力鎮壓,怎麼就沒有受到指責呢? 這又是一個令他意想不到的看法,他當下的第一個反應是:歐美國家的示威,和獨裁國家的,怎麼能相提並論呢?但兩者有何分別,他好像從來也沒有細想過,因為老同學的提問,他才把這問題深入想了一遍,然後回覆:就算客觀環境完全一樣,還是有分別的。分別在於:法國美國的政府,不會在出事後立刻把外國記者驅離現場,然後板起臉孔警告各鄰國:不要干涉本國內政。在西方國家,如果出現類似的騷亂,警方干涉、流血衝突,反對黨很可能就會批評執政黨,要求徹查、找出事件的起因,追究責任;傳播媒體更會窮追猛打,明查暗訪、抽絲剝繭,他們有一個系統,雖然未必完善;他們會認真追查,過程也許漫長,但民眾知道,有人在做事,有人要為已經發生的事作一個妥善的交代,所以民眾不會恐慌,如果有人存心鬧事,也不會得逞。但在一黨專制的偉大祖國呢?他們第一個反應是封鎖消息、趕走外國記者,而他們自己的傳媒又沒有能力追查真相,一切只能聽從黨的安排。在這種環境之下,謠言自然容易流傳,引發更大規模的社會不安。他最後結論:兩者的分別就在多黨制、新聞自由,這是民主國家監管、制衡執政黨的武器。 老同學沒再說什麼,他希望是接受了他的解釋,而不是出於禮貌或者看在當年坐同一條板凳、為同一條數學題奮戰過的分上而不和他爭論下去,畢竟他很高興老同學給了他這個機會,去思考他以前沒有思考過的問題。但他所說的新聞媒體對政府窮追猛打的做法,他懷疑老同學能不能理解,因為成功商人常常轉貼一些偉大祖國的官方新聞報導,其語氣和他所處的西方社會、所熟悉的新聞報導大異其趣,歌頌讚揚國家政策的自不必說,就算是是報導一宗災難、如其後不久的一場大地震,官方新聞也必定盡量淡化災難的嚴重性、避開不提傷亡人數,反而強調政府如何在第一時間應變、如何掌握情況、指揮若定、有效率地調動人手赴災區救援。 這種腔調他其實是不陌生的。以前還在原居地的時候,報上電視上不就全是這種報喜不報憂的文宣?即使在經濟最窘困的年月,官方媒體上永遠形勢大好:農業永遠豐收、工業產量永遠達標甚至超標、社會安定富足、執法者有效打擊罪犯…。他們當然知道那些都是欺人之談,聽多了也就麻木了。然而為什麼十幾二十年之後,老同學竟然會對同樣文宣味十足的新聞信以為真,以至在網上向他們傳閱? 這能不能叫斯德哥爾摩癥狀呢?被綁架的人質,長期受到禁錮(肉體的、精神的),起居飲食都必須倚賴綁匪,久而久之,終於不自覺地接受了綁匪的一套價值觀…。會是這樣嗎? 他一面想著,一面仍然不放過任何刺激老同學神經的機會。 那次地震,震出了災區內新建的學校大部分被偷工減料的醜聞,他略略批評幾句,老同學果然群起而攻,這已在他意料之中,因此也不以為怪,他們所持的論調不外是:這樣強烈的地震,什麼建築物都會倒塌了,哪裡是建築商的錯?更有人毫不留情的直斥他和西方記者同一腔調,是挾洋自重、是媚外;就連那位「好文章分享」的女生,平時不多參加爭論,這時似也忍不住的說他怎麼老是要和別人唱反調。反調?他想起科幻小說裡的「反世界」,在反世界中,一切都和現實世界相反,對的變成錯、善的變成惡、白的變成黑,…老同學所身處的原居地,難道也是一個反世界?如果譴責偷工減料的建築商是反調,那什麼才是正音呢? 地震過去後不久,偉大祖國主辦的運動會開幕了。這是一個籌辦經年的大型活動,明顯是有意展示實力的開幕禮、精心製作推銷歷史文化的表演,先進科技包裝下的內容卻令他大為失望的只不過略窺幾千年文化的皮毛,但已足夠令他的老同學們看得如癡如醉,甚至感極而泣,大家彷彿以他為假想敵預計他會唱反調似的,紛紛發表觀賞感想,先發制人的要令他無言以對,成功商人照例引述官方新聞網,都是全世界記者的報導,對開幕表演如何推崇備至、五體投地;先前罵過他媚外的人,這時卻與有榮焉地說:連好萊塢都讚不絕口,可見這真是無懈可擊的完美製作…,諸如此類。 他讀著他們的文字,不置一詞,沒澆他們的冷水,暫時。 冷水早就準備好了。運動會閉幕之後,他四兩撥千斤只用一個字就概括了這次的盛會:假。這也是除他那些斯德哥爾摩癥狀的老同學之外許多遊客、記者的共同印象,偉大祖國本來就因善於造假而在國際間聲名狼藉,出口到世界各地的產品,吃的用的穿的,無一不可以造假,以致許多外國商人拒絕和他們打交道、做生意。但在斯德哥爾摩癥狀的老同學看來,卻是國際反動勢力的有意打壓抹黑了。 運動會從開幕到閉幕,「假」字無處不在:在台上唱歌的小女孩,歌聲是假的;煙花是假的;運動員的年齡是假的;而外國記者印象最深刻、談論得最多的,則是會場內禮儀小姐千人一貌機械人似的虛假微笑…。 假作真時真亦假,真是不折不扣的反世界啊。 老同學再度被觸怒了,海闊天空的酒店總經理,大約認為他已無可救藥,語重心長的贈他一句: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根? 他認真地思考老同學使用這個字的意思。對他們來說,什麼才是根呢?官方新聞的宣傳嗎?近十幾年來他們才開始有機會遊覽的、粉飾過的觀光景點嗎?還是他們做學生求知慾最旺盛的時期被禁止接觸的母國歷史?一個人不能忘記他從來沒有認識過的東西,酒店總經理,有沒有機會真正認識過母國幾千年的歷史呢? 他忽然有了個主意:那就來考一下歷史常識吧。比照著某個高收視率的電視有獎問答遊戲,他設計了幾個題目,每一題都包含四個歷史事件、或人名、或典故,在網上貼出來,請老同學將它們按朝代先後排列: 1) a. 東晉 b. 西漢 c. 南唐 d. 北齊 2) a. 四面楚歌 b. 五胡亂華 c. 六國封相 d. 七步成詩 貼出來之後,好幾天沒有回應,甚至沒有人要試一試,彷彿那是一堆晦澀不可解的甲骨文字。太難了嗎?他又貼上幾個他認為比較容易的: 6) a. 西施 b. 楊玉環 c. 王昭君 d. 貂蟬 9) a. 咸豐 b. 開元 c. 洪武 d. 靖康 10) a. 戚繼光 b. 李廣 c. 年羹堯 d. 郭子儀 還是沒有回應。被他逼急了,才有人滿不在乎地回答:都是古代的東西啦,年代太久遠了,老古董了,誰知道那麼多?…… 他忽然覺得自己也像無邊虛空中的一顆星球,旁人隔著遙遠的距離,同樣會不由分說把他和他的同學劃入同一個星座,事實上他們之間相去不知幾千幾萬光年,而且──是宇宙不斷在膨脹的緣故嗎?他正以不可逆轉的速度向外漂行,離他們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在漂行之間,他把幾個沒有機會貼到網上的題目,沿路丟出去,讓它們像隕石碎片般擦亮一角黑暗的夜空: a. 圓明園 b. 阿房宮 c. 銅雀臺 d. 燕子樓; a. 高祖斬蛇 b. 秦瓊賣馬 c. 武松打虎 d. 莊周夢蝶; a. 霸王別姬 b. 四郎探母 c. 莊子試妻 d. 關公送嫂; …… …… 世副 2011/01/29~31 |
|
( 創作|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