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學研究方法: 訪談法(interview)
2013/06/04 10:22:07瀏覽51229|回應0|推薦6

廖柏森

透過對話以蒐集研究對象對於訪談問題的想法和態度,實施方式可以親身面談或電話訪談,目前也有人使用網路電話軟體如Skype來進行視訊或通話訪談,來克服受訪者位於遠方、不易面談的困難。依受訪對象人數也可分為個人訪談或多人的焦點團體(focus group)訪談,個人訪談可讓受訪者充份發表意見,尊重隱私;而焦點團體同時訪談多人,可相互刺激想法,又能節省研究時間。

另外就訪談問題的設計則可分為結構性(structured)、非結構性(unstructured)、和半結構性(semi-structured)訪談,分述如下:

(1)   結構性訪談: 研究者事先擬定問題,通常是封閉性問題。研究者會按照這些問題逐一提問,而受訪者只能按照設計好的選項來回答,問答雙方都沒有闡述自己想法的空間,類似將書面問卷用口語方式來訪談。這種訪談的好處是因所有受訪者都是依據相同的題目和選項來回答,容易做紀錄、比較和分析,所以又稱為標準化訪談;但缺點則是不易獲得多元意見,受訪者的答覆會受限或者多為表面的回應,不夠深入。

(2)   非結構性訪談: 研究者事先並未設計固定問題,而是讓受訪者自由表達意見。研究者不會控制訪談的方向,訪談議題可因受訪者突發的想法而變動。此種訪談法的目的是欲探索受訪者內心深層的真實感受或意識,缺點則是需耗費大量時間,而且資料不易分析。

(3)   半結構性訪談: 研究者事先僅設計問題的綱要,但沒有封閉性的問題或選項,而是讓受訪者在綱要或結構性的問題下可以自由發揮看法,而研究者可就受訪者所提出新的意見再臨場提出新的問題,並不斷地追問(probing)。此種訪談可使議題聚焦在某一範圍內,資料相對容易分析,同時又具有彈性可讓受訪者暢所欲言,提高資料的信效度。

      而訪談時常需要錄音或錄影以保存第一手的研究資料,訪談結束後再作文字轉錄謄寫(transcribing),最後再由研究者分析資料內容並作出結論。

 

此外,訪談對象的選取方式也是重要的考量。一般訪談的抽樣條件和變項通常是研究者事先就決定好或加以控制,用同一套訪談大綱(interview guide)的問題來訪談不同的與談者,比較像是平行發展式的訪談。例如要訪談專業譯者,其條件可能是必須具備幾年的在職經驗或從事何種性質的工作等。而研究者會使用同樣的問題來訪談不同背景的受訪者,等所有訪談都結束之後才開始分析資料,而所得結果可以比較不同背景譯者意見的同異。

 

      但還有另一種訪談對象選取較像是開放的線性發展方式,也就是紮根理論的理論抽樣(theoretical sampling)(Corbin & Strauss, 2008)。研究者事前並不清楚所有訪談對象的來源和訪談主題的走向,通常是基於上一位訪談者的回答作為尋求下一位訪談者的依據。這是因為理論抽樣的對象不是人,而是概念(in theoretical sampling the researcher is not sampling persons but concepts)( Corbin & Strauss, 2008:144)。第一次訪談結束後,研究者就要開始分析資料,從中尋找靈感,形成概念,進一步提出訪談問題、假設,再訪談下一位受訪者。這是由前次訪談所得資料來引導下次訪談研究的進行,其研究問題和所得概念是開放的、演進的、累積的,對每位受訪者的問題也都不太一樣,但通常會愈來愈特定具體,直到所得概念達到理論飽和(theoretical saturation)為止。這整個訪談研究過程可擴大對某概念屬性(properties)與面向(dimensions)的全幅理解。

 

( 知識學習語言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7717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