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12 17:37:18瀏覽6283|回應3|推薦8 | |
廖柏森
透過問卷等工具及系統化的程序,經由蒐集樣本(samples)的資料,以推論整個母群體(population)的特性和現象,是社會科學中經常用以蒐集研究資料的方法。通過問卷調查可以在較自然的狀態下,以文字或數據的型態,取得研究對象的意見、態度和認知。只有透過持續性地蒐集、分析、和綜合現場資料,才能有效增進對研究問題的瞭解。問卷調查還可與實驗法或訪談法配合,進一步驗證變項間的關係或研究對象的深層意識和想法。台灣目前翻譯教學文獻中以問卷調查蒐集資料的研究不少,通常是由教師在課堂上施測調查同學的意見。但若是研究對象遍及台灣不同城市,親身調查往返不易,就勢必要使用郵寄問卷調查(mail survey)或網路的線上調查(online survey),其主要優點為:(1)節省費用,(2)在較短時間內可以調查大量受訪者,(3)可讓受訪者有足夠時間作答,(4)受訪者可保有隱私權,(5)受訪者可在自己方便的時間內作答,(6)受訪者可理解系列問題之間的關係,(7)受訪者較不易受到研究者的干擾(Mangione, 1995; Brown, 2001)。但是郵寄問卷調查的回收率通常不高,研究者必須使用一些技巧來提高問卷回收數量,包括慎選調查的對象、附上回郵信封、問卷題目不宜過多和複雜、贈送小禮物以增加填答誘因以及適當地催收問卷。目前也有愈來愈多研究者製作線上問卷以提高回收率,如使用Google Docs、my Survey (網址:http://www.mysurvey.tw/) 或my3q(網址: http://www.my3q.com/)等網路問卷服務,研究對象只需在網路上選填答案再透過網路送回即可完成調查,非常方便。 由於問卷上的每個問題皆可視為一項變項,幾個相同概念的問題可以集合成一個面向(dimension),而幾個面向又可共同構成一個構念(construct),因此使用問卷調查亦可同時探討多個變項之間的關係,便於研究者提出具體數據證實各變項間的相關性。相關性是探討變項間關聯的程度,在相關性研究裡,自變項可被視為預測變項(predictor variable),例如筆譯練習的時數;而依變項可視為效標變項(criterion variable),例如筆譯的能力。就這兩個變項之間的關係變化而言,如果筆譯練習時愈多則筆譯能力跟著成長,那就是正相關(positive correlation);但若筆譯練習時愈多則筆譯能力反而退步,那就是負相關(negative correlation);另外還有可能筆譯時數與筆譯能力之間沒有任何關係,那就是零相關(zero correlation)。透過相關分析的統計運算,研究者可得出變項間關係程度的數值稱為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可用r來表示,其數值介於-1至1之間。r = -1為最低值,表示變項間呈完全負相關;r = 1為最高值,表示變項間呈完全正相關;至於r = 0則表示變項間沒有任何關係。而從0至-1或1之間還有眾多不同的數值代表不同強度和方向的相關性。 除了上述以相關性來分析問卷變項間的關係之外,我們也可以比較問卷所產生的平均數之間的差異。例如我們以問卷調查兩班學生學習翻譯的型態(translation learning styles),可分別計算出兩個平均數代表兩班學生翻譯學習型態的傾向,統計分析時先設定α=.05或.01,再用t檢定(t-test)來證明這兩個平均數之間有無顯著性之差異(significant difference)。如果確有統計上之顯著差異,我們就可宣稱這兩班學生的翻譯學習型態有所不同,但仍可能會有5%(p<.05) 或1%(p<.01) 錯誤的機會。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