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11 16:29:34瀏覽1741|回應0|推薦3 | |
【記者簡立欣/台北報導】 全英語教學課堂上,往往是「班上有一個外籍生,就要其他40位本國學生陪著上全英語」,廖柏森抨擊:「這就是『文化殖民』的最佳例證!」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也認為這種「外籍生政策」,犧牲了多數本國生,並不符合比例原則。 廖柏森認為,「全英語教學」表面上是要增強學生的英語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但是說穿了其實就是校方要增加外籍生,以符應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的要求,並美化學校的形象。然而這種決策思維枉顧多數本國生的權益,何況「是外籍生來我們國家,為何不是他來說我們的語言呢?」 廖咸浩也認為,教育本應針對大多數學生,意即中段生,然而全英語教學只能用在優等生;且一個班級50人,最多10人可勉強接受全英語教學,「現在為了10個人犧牲其他40人,甚至這堂課只是為了一個外籍生而設,這種安排並不是很合理。」 從語言的觀點看全英語教學,廖咸浩認為更深刻的問題不只是教師能不能教、學生聽不聽得懂,而是全英語教學不管是理工科系或是人文學科,所教授學子的遠遠不只是「語言」本身,而是一種浸潤在語言背後所負載的價值信念、思維模式、和意識型態(ideology),不知不覺就全盤接受、認同了英語文化所代表的價值體系,形同文化上的「被殖民」。 「簡單地說,例如你看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當《Newsweek》報導柬埔寨、伊拉克或是非洲國家時,我們不會覺得有問題,會覺得事情就是它報導的那樣;但是一旦它報導台灣,你就覺得好像不是這樣吧,認為它的觀點只是一小部分的人的想法。這時你才知道,原來這麼知名的國際性媒體也不是全然客觀!」廖咸浩認為,如果一個人只讀英語,就會不自覺地只吸收西方的所謂「主流」觀點。 廖咸浩指出,語言不只是工具,而是承載了文明的細膩層面。「知識如果只有一個角度會有局限;英語可以協助競爭力,但運用不當反而會傷害競爭力。」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