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0 23:19:54瀏覽10972|回應0|推薦11 | ||||||||
我們在以英語作口語報告時,畢竟不像是以母語中文說話,難免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要發音正確,一旦英語的發音有誤(mispronunciation),觀眾就聽不懂,這是相當尷尬的情況。如果是在正式的學術場合,連發音都會錯誤,難免會讓其他專家學者或同儕質疑你在研究專業上的表現。因此在報告前一定要先確認內容中每個字發音的正確性,最好是事前多做幾次演練(rehearsals),並請英美人士或英文較好的朋友給予意見。 此外,有時講者會不自覺會發出一些無意義的語音如um, er, ah等或口頭禪如so, okay, right, well, you know, let me see等,如果使用的頻率太高,確實會讓人覺得厭煩,無聊的觀眾甚至還會計算出現的次數,可是有趣的是講者卻不會發覺自己一直在重複說出這些語音或字詞。矯正的方法就是錄下自己的演講,然後仔細聆聽自己的口說習慣,很容易就可以找出自己的口頭禪和無謂的語音。 雖然我們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情況,但偶爾脫口而出時也沒不用緊張。對觀眾而言只要這些語詞出現的頻率不要太高,聽起來反而比較自然親切,而不像是在背文稿。講者其實也可以使用這些詞語當作填補語(filler)來爭取思考的時間,這在口語表現中也是很平常自然的事。 以下是就國人在英語口語報告時必須要注意的地方作說明: 一. 語塊 (chunking) 在口語報告時並不是將個別的英文逐字分開唸出,這樣會顯得零碎不連貫。應該是以一組字(a group of several words),亦即語塊(chunks)為單位唸出才會流暢,而且語塊與語塊之間稍作停頓(pausing),使每個語塊聽起來都是有完整意義的詞組。 如同書面英文會有標點符號來告訴讀者閱讀時如何斷句,口語報告時也要善用停頓來提示觀眾聆聽的節奏。至於要在句子中的哪些停頓來形成語塊呢?最明顯的地方當然就是每個句子結束的句號,一定要完全的停頓(a complete stop),講者也可趁此機會吸氣以繼續之後的講演。其它句中如有逗號、分號以及名詞片語(noun phrase)、介系詞片語(prepositional phrase)、子句(clause)或有完整意義的語塊處則可以稍加停頓。一般而言,在句尾的停頓應該比在句中的停頓來得長一點,方便觀眾判斷該句是否已經結束。 但是如果講者停頓的地方不對或停頓次數太多,聽起來就像是遲疑沒信心,甚至會讓語塊之間的聯結意義不清,產生混淆誤解。因此報告時要注意語氣停頓的地方。我們以下面的句子作為例子: In fact, Dr. Brown and his colleagues found that the corpus callosum continues growing into the teen years. 事實上,Brown博士和他的同事發現,胼胝體會持續成長至青少年時期。 接下來,我們在語塊間打上斜線 / 來標示出語塊停頓的地方,而不同的停頓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語感效果:
上述的句子基本上可以區分為三個語塊,很明顯左邊句子停頓的語塊意義比較完整,傳達的效果當然就比較好。右邊句子的停頓方式會破壞語意,容易讓觀眾產生誤解或理解不易。 二. 語調 (intonation) 口語報告時的語調高低(the rise and fall of your voice)有助於報告者詮釋他所提供的資訊,也可以顯示出對其報告的態度和熱情。如果報告者只是用很平淡單調的語氣(flat and monotonous voice)從頭講到尾,相信很多聽眾不自覺就感到厭倦,或許有些人就因此進入夢鄉。所以報告者要有意識地根據報告內容來調整變化自己說英文的語調,使其變化有致,讓觀眾不自覺投入。 例如陳述句(statement)語調的基本模式是先上升再下降,首先隨著句子的開展逐漸將語調提高,碰到重要的內容字如名詞和動詞時還需要加重音量(volume),直到句尾時再降低語調(falling intonation),可以提示觀眾這句話已經結束。另外,如果是助動詞或be動詞開頭的封閉性疑問句(closed questions or yes/no questions),則句尾尾音的語調則會提高(rising intonation),突出該問題仍需解決的語氣。以下是例句: The boys and girls play differently, speak differently, and are interested in different things. 男孩和女孩遊玩的方式不同、說話方式不同、連有興趣的事物也不同。 接下來,我們可以用上升和下降的箭頭號↗和↘來顯示語調的高低:
上述的左邊的句子在語調上揚的情況下,觀眾會期待在differently, interested等字之後仍持續有資訊,直到句尾things語調下降,觀眾就知道這句話已經結束。相對地,右邊的句子在第一個逗號前的differently就下降語調,觀眾會誤以為這句話已經到了句號而結束,沒想到接下來還有相關的資訊,而到句尾things語調上揚,也會使人誤以為語氣未完或是種疑問的語氣。 三. 說話的速度 (rate) 報告時說話的速度也會影響整體的表現及觀眾理解的程度,說得太快會讓人覺得講者個性急切不耐煩,說得過慢又可能讓人覺得溫吞沒精神。而在使用英語報告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還會因緊張奮而影響說話的速度,有可能比平常講得更快或更慢,導致原本規定20分鐘的報告,卻可能提前結束或來不及講完只好草草作總結,使得辛苦準備多時的報告只因為說話的速度欠佳而功虧一簣。 美國學者Daly和Engleberg (2001:236)曾建議口語報告的速度,一般而言美國人每分鐘講145至180個英文字是較佳,講125至145個字是可接受的(acceptable)範圍,而每分鐘講不足125個字則為太慢,超過180個字則是太快。但是以這樣的標準來看台灣的英語講者的速度,絕大部份的人每分鐘講不到125個英文字,就算勉強達到,聽起來也不太自然和正確。另外也有Heyen和 Vaughan(2000:25)認為非以英語為母語人士(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在作商業簡報時每分鐘約講90個字,也就是在20分鐘的簡報內大概要說1,800個字,這可以作為我們台灣學者作英文學術報告的合理目標。總之,外國人多能體諒台灣講者的英文表現,我們寧可力求發音的清晰正確,而無需為求快而破壞訊息傳達的完整順暢。 另外,報告時若能同時呈現快慢不同的說話節奏,比較能維持觀眾的興趣,而且說話的速度也可以凸顯內容的重點。特別是講到內容中比較重要的地方應該把速度放慢,可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提示重點。或是碰到內容比較艱澀複雜的地方,說話速度較慢也可以讓觀眾有時間消化思考所聽到的內容。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