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檔案教學淺談
2007/11/18 15:17:38瀏覽1689|回應0|推薦1

廖柏森

檔案的使用最早始於教育以外之專業領域,如藝術家、建築師、或攝影師就常用檔案來讓顧客瞭解他們的作品。但美國教育界直到1990年代初期才開始深入探究使用檔案作為教學及評量工具之潛力(Danielson & Abrutyn, 1997)。檔案教學的興起主要在對治傳統標準化測驗(standardized tests)引導學習零碎知識和忽視個別學生發展的流弊。目的是希望讓學生成為主動的參與者(active participants),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如何有效學習,並為自己的學習行為負責。

GeneseeUpshur(1996)定義教學檔案為:學生的作品集,經過有目的地收集,以展示學生在特定領域學習的努力、進步、和成就許多研究者指出檔案可以有效協助教師改進教學和增進學生學習成效(Danielson & Abrutyn, 1997; Wolf, Lichtenstein, and Stevenson, 1997)Brown(2004)綜合過去多位學者研究結果(Genesee and Upshur, 1996; O’Malley and Valdez, 1996; Brown and Hudson, 1998),將使用檔案教學的優點列舉如下:

1.      培養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責任感、和擁有權(ownership)

2.      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而教師是扮演協助學習的角色。

3.      強調個人化的學習,彰顯每位學習者的特殊性。

4.      提供學生具體的學習成果。

5.      協助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自我評量、和不斷修正的過程。

6.      提供與同儕合作學習的機會。

7.      評量語言學習的多元層面。

至於在課堂中使用檔案教學通常包含下列四個步驟(Danielson & Abrutyn, 1997): (1)收集: 根據教學的目標收集並儲存學生的作品,方便學生檢閱,有別過去學生常將老師發還的作業丟棄一旁或置之不理的情形;(2)選擇: 學生檢視所收集的成果,挑選其中適當的作品作為評量或展示之用;(3)省思: 學生反思自己在完成每份作品的心路歷程,並對成品作自我評量,通常是用書寫方式紀錄下來,再置入檔案中;(4)規劃: 學生在審視完自己的檔案並瞭解作品的長處和缺失後,再設定或計劃自己未來學習的目標。

     上述檔案教學著重實作(performance-based)和過程(process-oriented)的特性,非常契合英語課在語言實務技能訓練上的需求。國內的英語教學界也已逐漸使用檔案來教導英語技能如寫作和閱讀,皆獲致正面的成果,值得持續實施推廣。

( 知識學習語言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138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