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08 13:17:13瀏覽3421|回應7|推薦31 | |
程董是大陸一個民營企業的董事長,規模不算大,一年的營業額約五六個億的人民幣,大概是26億台幣左右。 在介紹程董故事之前,筆者覺得有必要和台灣的讀者介紹一下大陸的商業生態。因為雖然台灣有很多的媒體在介紹大陸的公司或企業,但也許是限於篇輻或是主旨,大多不從實務面上去說明大陸真實的情況。這常造成了讀者在不明究裡的情況下,以台灣的情況,套在了大陸的故事裡,然後產生錯誤的判斷和看法,筆者先做些背景說明,這樣會讓大家看的比較懂。 在大陸,他們所謂的企業,在台灣就可以算是個集團了。大陸也有集團,但大陸的集團,年營業額沒有個上百億人民幣,或是全國知名產品,是不好意思掛出集團頭銜的。當然,也不乏某些企業主,很虛榮的自稱自己是集團企業。但在較正式場合,互相介紹的情況下,還是會以企業主視之,而不會以某集團領導人來看待。 和台灣人不同,大陸對這種階級和等級,是看的很嚴肅的。你是什麼級別的,就用什麼級別來和你相處,低配和高就,都是不禮貌,都是不對的做法。像上次韓寒和馬英九見面,在大陸人的眼光來看,是馬英九抬高了韓寒,讓他進入到了國家領導人層級的社會地位,台灣人覺得沒什麼,但大陸人就明白,這是韓寒的一種炒作,抬高自己地位的一種手法。 再把話題拉回來,由於受限於大陸法令規章及操作需要,任何一個企業家在大陸運作,手上要沒有個三四家公司,根本運作不起來。所以光從某人擁有的公司家數,是無法衡量出來對方有多少份量的,而以一家公司的營收來評估對方的事業,則會過於低估。所以,在台灣講的中小企業,一般都是指一個主要的事業體,不計其它投資的小公司。在大陸,中小企業指的則是某個人,他以手上某個最知名的公司或是創業公司為代表,再以其它擁有的公司及生產事業為拱,共同形成一個"企業",而非集團,這是和台灣很不一樣的角度。 程董的事業,和大陸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一樣,都是憑藉他過人的能力和人脈及眼光,在改革開放中期,膽大心細的自行創業,一手一腳的打拼出來的。由於各種機會,他手上的事業領域五花八門,有生產型的設備製造公司,也有個養雞的農場,還有一家房地產公司,物流公司,塔機租賃等事業。 每家都不算大,好的一兩億人民幣,差的幾千萬,隨著他的事業發展,他愈來愈覺得難以管理他旗下的各個事業體。而且,他也快六十了,精力大不如前,他想把他的企業疏理好了並上市後,轉交給他的二女兒經營,股權則分配給他幾個子女。 他找我,主要目的就是想做這個工作,協助他實現"集團管控"的架構,同時讓整個企業的管理體系能夠更透明,更有制度。 程董如果從外表上看來,絕對看不出來是個近六十的人。 他精力充沛,常常小跑步的在各個辦公室和會議室裡穿梭,外形也很幹練,有點軍人味道,要不認識的人,會估計他四十幾歲。 在和他的幾次談話裡,他說起他事業的成長故事。 他出身並不好,在初期,他就是個收廢品的,用台灣話說,就是撿破爛的。 但他省吃檢用,手上積了一筆錢,不多,就萬把元人民幣,然後因為一個機會,他用這筆錢,買了個車床,一些簡單工具,開始了一些小設備的生產和加工生意。地點就在他收破爛場的一個角落。 因為大陸經濟起飛的原因,加上他做人誠懇實在,他公司的生意很好,很快的就成長成一家年營業額千萬人民幣的小廠,請了人,在當地也算是發了家,有了點名氣,也認識了一些人。這些人看他有資金,又引進了一些其它生意讓他投資,就這樣,他名下的事業就一個一個的建了起來。 期間當然也有投資失敗的,但總的來說,他的收益遠遠大過他的損失,直到今天。 於是,一個在台灣人眼裡看起來很畸形的企業體就出現了。 這個企業的建立和成長,完全沒有什麼核心思路,簡單講,就是什麼賺錢,就做什麼。每個事業體的模式,都是手上有筆錢,然後有個人可以做,他就把錢交給他去發展,原則上他只看投入有沒有獲利,除了他自己手創的事業外,其它事業他都不甚瞭解,知道個大概,但怎麼運作,怎麼發展,他也只能聽當初那個管理團隊的人匯報,以及看看年報,知道一年做多少錢,然後賺了多少,其它的,兩眼一抹黑。 他很清楚,他現在領導的這群人,看的都是他的臉色,都是因為他創始人的威勢和過去積累下來的領導慣性才服從他,沒有出什麼亂子,但這種管理模式,他無法移轉給他的繼承人。他如果不趁他在位時期,把事業理順,接班人一定管不好,這個事業就會出問題。 程董的問題,在大陸是很常見的,我把這種模式叫做野蠻成長,一種很大陸特色的企業發展模式。 由於缺乏管理知識,加上在大陸做生意,人脈才是成敗的關鍵,因此很多投資,都是在企業主手有餘錢,因為人脈作用,有了個機會,然後就投進去,再憑藉這個人脈,事業就可以自然成長,獲利及長大。 於是整個事業體,其實就是一個領導,加上數個小領導,各佔山頭,各有做法,各自發展但卻缺乏統合,也難以統合。 要拿個比喻出來,元朝的那種模式,就是了。 成吉斯汗打了天下,打到那裡,就丟個兒子管那裡,整個元帝國國土大的不得了,但各有體系,成吉斯汗死了,也沒人可以控制全局,然後就分崩離析,各自發展了。 這種企業要做到集團強管控,真心覺得困難,但大陸這類企業遍地都是,也是目前顧問行業最大的客戶來源,我要不做這類的單子,生存都很困難。 如果按照標準管理理論,我應該要建議他先思考一下他企業的核心價值要選什麼,然後根據他的想法,做個調研和分析,再給他一個專業建議,在溝通確定後,開始汰弱扶強,賣掉不要的事業體,集中心力去經營核心事業,... 要真這麼做,我立馬會出局,因為在大陸,壓根就沒法這麼做。 首先,大多數的企業主,管理知識的基礎很薄弱,他們也許有很多的經驗,但要講理論,再從理論轉到實務,他們實在有心無力。而且,他們也無法理解,或者接受。 比如"核心價值"這四個字,在我看來是企業經營的重要原則,但對大多數的非專業人士來看,這四個字和天下為公也沒有什麼差別,很虛。更不用和他們談,怎樣找出核心價值這種務虛的溝通工作了。 因為在大陸待久了,我其實也深知這種情況,也有了一套因應的辦法。在我看來,只要這家企業持續成長,核心價值這個命題,遲早會有人去做,但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先幫客戶整理好他的管理體系。 而且,退一步來看,中國目前的企業發展環境和西方歐美國家有本質上的差異。中國是以權謀錢為主,但西方歐美則是以錢謀權,然後錢權振蕩,激發出更龐大的價值取得。即使最後殊途同歸,但在眼前,絕對是不合用的做法。 幫助程董,在管理實務上,其實沒有什麼特別,但在執行層面上,困難度其實很高。答案就是重新進行管理基礎落地工作,以財務管控為主軸,然後把流程固化下來即可。 這是任何一家公司進入正常管理的ABC,但在大陸,這種管理ABC,卻都是在企業有一定規模後,才回頭開始做,讓本來是ABC的事,馬上成為了XYZ的高難度任務。 難的不是理論,而是人太多了,量變造成了質變。 時間和規模,對學管理的人來說,是很可怕的兩個變量。任何事情,一但久了,人多了,就變的複雜了。 台灣在早期,老蔣到台灣時,搞個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令行禁止,言出法隨,不識者以為這是老蔣以獨裁及殘暴的手段才推行成功的。但識者都明白,這和獨裁不獨裁屁的關係都沒有,關鍵是他的管理團隊和地方利益集團,沒有任何糾葛,所以推行起來,該如何就如何,阻力很小,政府立場堅定即可。 如果當初老蔣真是以殘酷手段搞成功的,那今天搞台獨的獨派大老,早就被抄家吃子彈,一個不剩了,那可能搞出今天的分裂台灣出來。 今日台灣,即便是老蔣復生,現在開始搞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能成功才有鬼。士林一個釘子戶,都能搞的萬民沸騰,何況是全台灣的有錢人和豪門 ? 程董的案子我還在談,未來有沒有機會合作,還不好說,所以結果如何,要看我能不能接到單子,以及單子接了後實施完後才知,這大概要一兩年以後了。 但我想以這個案子來把大陸的經濟環境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可以重新思考一下台灣的發展情況。 近日林益世的案子很熱鬧,也不出意外的又和馬英九扯的不亦樂呼。看法很多人都有了,我也不想再談,如我跟朋友說的,看處理速度及態度,做個對比,就明白了兩邊的人品水平。組織裡不可能沒有老鼠屎,只是你糾出來了沒有,以及糾出來後,怎麼處理。即便是林益世被糾出來了,也不代表馬英九的管理團隊裡沒有別人,只是還沒抓到而已。 這類問題和程董的問題是一樣的。 我曾問了他,他的管理團隊裡肯定有人有問題,而且可能有很多人,對這個部份,他有什麼想法? 他很清楚的告訴我,他知道有,而且心裡也有一些數,但他並不想去大動干戈,他也不希望我的諮詢團隊去針對這樣的事。他需要的是我們在整理好后,讓他看到,也讓其他人知道他看得到,剩下的事,他會做決定及處理。 大陸民營企業裡,這樣的案子並不少見。很多高管都不幹淨,甚至老闆都派人查了出來,但未必都會有大動作。不是這個高管背後有什麼勢力,而是老闆會從他的歷史貢獻,對他的價值,未來的可控性等幾個角度來做衡量。如果和他犯的錯綜合評量後,仍是正值,那就留下,負值,也就抱歉了。 這是一種很成熟的做法。 美國的選民對柯林頓,也做了類似的決定。路文斯基案的後續,美國人民以成熟的做法,讓柯林頓繼續做總統,因為他們把總統當CEO看,而不是聖人。CEO是要幫股東謀福利的,只要能做好,又不違法,何必強求 ? 台灣民主不成熟,和台灣人民把總統當成聖人要求有很大的關係,試想想,如果是台灣總統做了柯林頓的事,會有什麼結果 ? 台灣人與美國人,在民主政治裡,何者成熟,何者不成熟,豈非再清楚也不過了 ? 程董能從一個撿破爛的成長到今天一年做二十幾億台幣生意,其個人的情商和想法,未嚐不是我們的借鑑。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