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複刻眷村故事
2013/03/03 22:15:17瀏覽512|回應0|推薦15
復刻眷村故事 走入時光隧道 (上)
【文/高雄畫刊】

當他們帶著「幾年後就可以回家鄉」的心境來到台灣,沒想到就在此落地生根;當他們在此娶妻生子、成家立業,台灣從此已是生根的家,讓眷村除了滿是對家鄉的思念外,更融合了對台灣新故鄉的情懷。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眷村慢慢消失,目前原居民大多搬遷至改建後的新國宅,眷村的文化內涵也漸漸散落。有許多在眷村裡長大的人、藝術創作者和公部門單位,開始用圖片、影像、繪畫、導覽等不同方式,試圖將那些回憶記錄下來,帶著我們走進眷村的光陰故事。

動盪年代 眷村之始

眷村是歷史變遷中獨特的聚落型態,窄巷、紅磚牆、黑瓦屋頂等是典型的眷村印象。(圖/辛永勝 攝)

眷村是歷史變遷中獨特的聚落型態,發展而成獨一無二的文化,保留著時代的生活文物與記憶痕跡。日治時期留下的許多軍眷宿舍與建設,在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許多人隻身帶著簡單的行李匆忙移居於此,使台灣有了更豐富的族群元素。初期,除了居住在日本留下的宿舍外,還有些是住在以「竹籬笆」簡單圍起來的地方,及連棟克難的黑瓦平房、公寓式官舍等處。

鄰居間來往密切和充滿多元風味的大陸美食都是眷村特色。(圖/巾幗、辛永勝 提供)

眷村文化的發展,在台灣社會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見證了台灣一甲子以上的歷史歲月,也因此蘊含了許多故事。高雄的眷村遍布在多個行政區,若從軍種來看,主要眷村聚落位於左營、岡山和鳳山三處,地理位置因素讓左營充滿海軍色彩,岡山則是空軍特色,而鳳山是陸軍和海軍佔大部分。雖然各村不盡相同,但大片的窄巷、紅磚牆、紅門、黑瓦屋頂、以花色多有刺可用來防盜的九重葛和扶桑花、七里香等來做綠籬,及壁上漆有愛國愛鄉精神標語,這最常見的風景,是許多人印象裡的眷村典型。

在眷村裡,有來自大陸各省的居民,從料理或語言,彷彿能看到大江南北的生活縮影。因為巷弄狹窄,左鄰右舍打招呼的吆喝聲、孩童嬉戲聲和炒菜的鍋鏟聲,甚至對孩子的打罵聲,巷頭巷尾都聽得到;鄰居雖沒有血緣,如大家庭般相互照應的濃郁情感印證了「遠親不如近鄰」;在那個物質條件缺乏的時代,許多眷村媽媽用有限材料就能做出一道道佳餚,甚至還衍生出目前台灣餐飲界的「眷村菜」系,種種生活情境是很多眷村人寶貴的共同記憶。

離不開的海洋情懷-左營眷村

明德新村林蔭夾道,環境優雅。(圖/Mark 攝)

左營,除了有重要的軍港基地之外,海軍軍官學校、新兵訓練中心、海軍下轄的重要單位等皆位於此,曾是海軍軍官的作家汪啟疆寫道:「海軍艦隊的戶籍地在左營軍港」,可見其軍事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左營海軍眷村是台灣單一軍種最大眷村集中區域,大部份分布於左營大路和海平路以西及果貿社區以南、以西,從日治時期軍港建設開始,到國民政府來台後眷村延續擴大,伴隨著軍營而建的眷村曾經有22個,如明德新村、勝利新村、自助新村、果貿新村等。

其中,有「全台最高級眷村」之稱的明德新村,多是日本遺留的將領軍官宿舍群,國民政府時期也幾乎是海軍來台高級將領家眷居住,戶戶格局方正寬敞且環境優雅,為獨門獨院的日式內部木質平房,有「將軍村」的美稱,現在仍保有早期眷村氛圍,附近林蔭夾道,寧靜又寬大的道路上常見剪得有型的樹木,緊閉的大紅門和門口掛的國旗等,有其特有的氣派。

因鄰近軍區有不少文康設施,如當時專門播放中文片的中山堂和放映西片的中正堂、四海一家餐廳、海光俱樂部等,也是許多眷屬假日休閒的場所,電影開場前買份楊桃湯、醃芭樂、涼圓等是令人回味的歡樂時光。當地還有方便大批眷村子弟就學的海軍子弟學校,移交給地方政府後由桃子園遷址到左營大路,即現今的永清國小。

左營海軍眷村是台灣單一軍種最大眷村集中區域。(圖/ Mark、辛永勝 攝)

近年廣為人知窄巷間的「眷村裡迷路」彩繪,是一群年輕人到預定今年底改建拆除的自助新村描繪的彩色夢想,圖像在網路間飛擴,吸引了許多遊客到此一探究竟;常大排長龍、知名的王家口袋燒餅,日前也因拆遷結束營業。老建物與創意塗鴉的合體、味蕾的印記,不論經歷過的朋友明天飛到天涯海角,都將藏在自己心靈角落永誌難忘。

年底眷村拆遷後,知名的自助新村彩繪和王家口袋燒餅將成為大家共同的美好記憶。(圖/海青王家燒餅、辛永勝 提供)

在眷村長大、目前在眷村文化館擔任導覽志工的阮小姐說,最懷念小時候家戶緊連的那種親密感,往昔聲息相間的眷村生活,現在彷彿都還歷歷在目!

※延伸閱讀:
復刻眷村故事 走入時光隧道 (下)

凌晨,看了一步一腳印的節目,

它介紹了台灣三種食物:豆腐乳、山東水餃及碗稞。

前兩者老板是來台的第一代,思念故鄉口味的作品,

後者是道地台灣的口味。

由於菌種與菌絲會影響豆腐乳發酵的準度,

於是培養菌的溫度、氣候、時間是人隨著菌種而活動,

又由於手工的程序繁瑣,人退回到農業社會所講究的一道道程序,

彷彿能替代的部分,機器已精進,

不能替代的,仍耗費許多人力。

是第三代接班人說的,為配合食物的時辰,要七八個鬧鐘連翻響

凌晨才會爬起來做事,

如今,不必鬧鐘自然會醒來。

體現了農業社會依天而作的習性,保有一份勤勞謙遜的心。

年輕的一代,有傳承口味的壓力以及做生意的壓力,

一方面怕手藝不如父親與祖父,一方面又要改良口味,因應時代的變遷,

並不因為年輕就少了責任感,反而多一份承擔。

由於是家庭事業,將兄姐弟妹彼此的專長串在一起合作/分工,

這是家族事業的優勢,人多成城。

廚房內的學問,來自品質的要求,品質的要求又來自物料。

為求品質的穩定,生活模式容易趨於固定,

此內捲化趨勢,少有年輕人願意接棒,

父親那一代為了還原家鄉口味,一再調整舌尖上的準確度,

而年輕這一代的鄉愁在台灣,轉化成誠懇務實的家庭精神,

這是我們在解讀「永和」豆漿、「四川」牛肉麵時難以探測的情感深度。

之後電視遙控器轉至另一台,

正在介紹藝人侯昌明的愛賺錢,

很少人會不介意他人說自己愛錢,並且坦誠不諱,

侯昌明由一歲母去世,三年後父親再婚,讓他覺得一生要靠自己打拼才有錢,

有錢才有安全感,

於是他不曾放棄任何賺錢的機會,那種拼命的精神不會唱歌硬學唱,

因為唱歌鐘點費比侍者鐘點費來得貴很多,

哪裡有高薪,便讓自己符合條件,無形中養成自我訓練的主動力。

他的生母可能沒想到,一年的母子情,會讓自己的孩子對人生早熟,

以如此的動力去面對自己的不安與對家的渴望,

我們常以表象去論斷人的本質,只是人在追求自身的圓滿時,

往往忽略了或是傾斜了人生很根本的價值觀,

反身回自己,當是圓融。

當我如此想時,天已微朦。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735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