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酷不列顛到英國國民藝術(轉引)
2012/08/10 20:23:13瀏覽78|回應0|推薦3
從酷不列顛到英國國民藝術 文/高子衿 
本屆的倫敦奧運,請到著名導演鮑伊(Danny Boyle)來擔任開幕式的總導演,成長於工業之城曼徹斯特的他,雖然以《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成為奧斯卡的贏家,但在1996年僅花費49天就拍攝完成的《猜火車》(Trainspotting),描述現代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方式,才是對於年輕一代產生巨大影響、堪稱英倫次文化的代表之作。借重他在電影中對於音樂的品味,以及由經典的英國搖滾和舞曲所交織出獨特的影音效果,此次開幕式也將採取英倫音樂大賞的模式,從1960年代的「披頭四」(The Beatles)、1970年代的「性手槍樂團」(Sex Pistols),一直到1990年代的「綠洲樂團」(Oasis)和「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等重量級天團再次華麗現身。自開幕式特別著重於搖滾樂的作法,便可窺得英國將其視為該國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之間的自信與再次對外界聲明、確認之意。 而逢此盛會,倫敦知名的藝文機構也從今年初便逐一推出了享譽國際的英國藝術家的展覽,特別是在1990年代引領風潮的「英國青年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簡稱yBa)名單,他們為當代藝術帶來英國式的視野,也成功的進駐了世界藝壇,特別是原先以美國為主的藝術圈與市場。搖滾樂和當代藝術,是近20年來英國對外最引以自豪的文化特色,也幾乎興起與極盛於1990年代,當時,歷經四次競選失利的工黨,由44歲的黨魁布萊爾(Tony Blair)提出了「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大刀闊斧地進行黨內自我改造,並採取「第三條路線」的中間偏左路線,終於成功走進唐寧街10號的首相官邸,他乘著英倫搖滾風潮喊出「酷不列顛」(Cool Britannia),強調英國必須轉型,發展高附加價值的文化創意經濟,例如搖滾樂、時尚設計與一切人文藝術等,更企圖破除在人們心目中英國所帶有的保守、呆板形象。 新工黨上場、音樂界有英倫搖滾、藝術界則有一班英國青年藝術家,它們激勵了一代人,也共同被視為得以改變社會和文化的原動力,而的確,也真的帶來了一股新的文化朝氣─「如此成功,如此英國。」然而,這群孕育自1990年代英國文化工業的符碼在20年後的今日,從青年人也走入了半百歲數,例如便有輿論擔心,已屆70的麥卡尼(Sir James Paul McCartney)是否仍能擔任帶領奧運開幕式壓軸的六萬人大合唱的重責?更有甚之,年輕一輩的英國人質疑為何要選這些藝人來代表英國的音樂?「難道這就是我們能找到的最好的歌手了嗎?」 「他和他的歌都老了。」當地對於這些曾經是傳奇的美好過往最直接的評價,也讓我們不得不疑惑如今的保守黨和英國機構,為何選擇在這個能夠讓英國文化重新行銷國際的大好時機點,舉止如此保守?不過,有別於上一屆的主辦國,花費高達420億美元向國際社會證明自身在建設上的進步,英國則提出「文化奧林匹亞」(Cultural Olympiad)概念,希望讓世人看見其在於文化藝術領域所累積的成果,故而,無論可供選擇的節目是否稍嫌政治正確或是品味謹慎,或許可以嘗試將這些帶有濃濃英國製造味道的展覽,視為認識英國當代藝術入門的敲門磚。 yBa:國民藝術家代表 由英國觀念藝術家克里德(Martin Creed)的作品─「第1197號」(Work No. 1197),邀請民眾透過弄響任何種類會發出聲響的鐘鈴,例如教堂聖鐘、校鐘、自行車鈴或甚至是門鈴,讓它們在7月27日早晨8點,以最大的音量大響三分鐘,便能讓倫敦奧運在無處不在的噪音當中開場,據聞,目前已有皇家海軍艦隊報名,屆時即便是駐紮在海內外的船隻和海港基地,也都會一同共襄盛舉。 20年後的yBa,有些已甚少聽聞,甚至有些已不在人世,而如同赫斯特(Damien Hirst)依然活躍於世界藝壇,一舉一動仍受到外界矚目者則屬少數。作為倫敦當代藝術重鎮的泰德當代美術館(Tate Modern),集結了這位藝術家的70多件作品,舉行在英國亦屬歷來首次的大型個人同名回顧展,其中包括幾萬隻活體蜜蜂殘食一塊牛頭,或是其知名的將動物屍體浸泡在甲醛溶液裡的系列作品,都曾在當時帶來一場場驚駭的奇觀與輿論爭議。 成立於1901年的白教堂畫廊(Whitechapel Gallery),堪稱倫敦最早的當代藝術展場,曾在此舉辦過畢卡索(Pablo Picasso)、卡蘿(Frida Kahlo)等國際藝術家的英國首展。此次因應倫敦奧運期間,將同時揭幕由懷特瑞德(Rachel Whiteread)以來自於赤陶建築的「生命之樹」(tree of life)花紋之靈感,為畫廊歷史悠久的門面所設計的全新大型裝置,曾於1993年獲得泰納獎的她,慣常使用石膏、樹脂和橡膠直接在日常用品實體的內部與周圍空間進行創作,這些雕塑不但能看出原始物件的模樣,甚至還保留下原來場所的部分時間肌理;另一方面,白教堂也特別推出第一屆「倫敦青年藝術家徵件展」(The London Open),由藝術媒體、藏家與策展人共同選出35位26歲以上、居住於倫敦的潛力新星,不但可見多元的創作媒材,藝術家也普遍關心政治與社會議題類的內容。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今藝術】八月號‧第239期。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670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