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08 22:22:46瀏覽914|回應4|推薦21 | |
難得看到一篇好社論,講出“國王沒穿衣”的實話。 “萬曆十五年”講的不只是明朝的結束,更是中國敗落的開始。在人類文明,尤其是經濟(用句流行語)轉型時,當西方國家開始注重工商貿易,西方法律開始保障財產權,規劃交易,金融等新制度時,中國還在期望聖君賢臣,以一本四書平天下。當世界在完善制度(法治)時,我們還在希望賢臣(人治)以他的良知與道德去經世濟民,中國已經輸了! 離萬曆五百年後的去年,溫家寶有鑑於大陸官員的貪腐,還在呼籲“道德”治國,可見大陸政治的徹底無望。這幾年,台灣的政治領袖,跟著意見領袖們起舞,只是流行地講“有感”與“同理心”,那真是比溫家寶還蠢。溫家寶一人無力改革大陸的專制制度,只能訴諸“道德”。 台灣政客們可以修法完規,進行改革,可是卻懶惰的只談“有感”與“同理心”,由“人治”更退步到“心理治國”,台灣領導以後都選牧師,或心理師? 台灣的意見領袖們,包括這裡一些部落格的寫者,一腦子的“福利國家”社會正義,只談一些虛無縹緲的公平口號,還在希望政客是青天大老爺的聖君賢臣,把企業描成“財團”,把建商打成“奸商”,為富皆不仁,打房有理,投資股票的都是不務正業的吸血鬼,寧可打垮股市,也要抽他們的稅。 殊不知,國科會開發不了新產品的,經濟部開發不了新市場的,政府是拼不了經濟的,總統是搞不了“轉型”的。你打破頭補習再補習,也不見得當得上公務員。只有那些你恨的富人,企業家,財團能提供大多數國民的就業機會。那些股民的投資,透過資本市場,“財團”才能集資搞研發,開發新產品新市場,逐步改善國家經濟。台灣的意見領袖們,如那南方嗦,騙得大家以為一個總統就可以挽留人才,轉型企業,改善經濟,可能嗎? Obama是世界第一大強國的總統,四年都拼不出個屁經濟,馬英九能嗎? 政府能做的是提供經濟環境,讓工商企業在這利商的環境茁壯,沒有強大的就業市場,談什麼人才保留,談什麼轉型,只能關門搞你的“軟實力”吧!當下的仇富惡商的“公平正義”妖風氾濫,能拼什麼經濟?只能關起門,緬懷“四大發明”的歷史盛世,比萬曆十五年不同的是,除了“四大發明”,還多個“四小龍”的光榮歷史可以吹噓。
社論-台灣所面臨的「萬曆十五年」 台灣昨天公布了7月份出口,聳動的二位數負成長,果然是「出口墜崖」。似乎預知出口不振、經濟增長保二突槌,行政院昨天從五大面向擘畫,提出振興經濟藍圖,經濟部也喊出六大精進做法,希望挽回頹勢。看到政府苦心孤詣做的paperwork,還是把口號當補藥,不禁讓人想起「萬曆十五年」,這本大歷史觀的文中指出,「當一個國家的行動,全憑儒家簡單而粗淺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其社會發展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2012年的台灣,希望不是大明的萬曆十五年,因為一個無關緊要的年代(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很可能決定了台灣至關重要的未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早在本月一日韓國公布7月出口年減8.8%,我們就預期同樣是出口導向的台灣,絕對好不到哪裡。出口衰退,問題出在全球,出口不佳,經濟保二破功,這些基本常識,我們都知道,但要問的是,為何台灣今年來每月的出口增長,都遜於韓國?為何台灣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是四小龍之末?面對歐債、美中兩大經濟體成長下滑,這是每一個國家都要面對的限制條件,何獨台灣表現最差?顯然,台灣有台灣的內部問題,這些內部問題,別的國家沒有。而台灣最大的內部問題在哪裡?容我們不客氣的說,最大的問題就在政府,而且是馬政府。 政府一向是數字管理的機器,但馬政府的數字管理相當不到位,之前的「6、3、3」就不提了,以今年的出口來說,去年底經長無視於今年全球景氣衰退的事實,畫了一塊「二位數增長」的大餅,結果呢?上個月出口來個「二位數衰退」;明明今年經濟有成長就算不錯了,卻在去年底訂個「4.19%的高標」,結果呢?經濟成長目標今年來節節敗退,從保四、保三、保二,現在得退到保一了,這些不都是「6、3、3」的翻版嗎? 若在一家民間企業,面對業績持續下滑,總經理以「全球市場差」做藉口,早就被董事會炒了,總經理得「務實」一點,制定方向、搞清楚優先順序,從「擴大營收、刪減支出」雙管齊下,才能虧轉盈、逆轉勝。 如今的馬政府,碰到「數字管理」和原先的預期落差很大,就改為「口號管理」,「龍騰計畫」、「三業四化」、「五大振興經濟方針」、「六大精進做法」統統出爐,這些口號,在企業界聽起來,救不了急、治不了病,連安慰劑都談不上,還談甚麼保三、保二? 要讓台灣的經濟有感成長,這麼難嗎?一點也不。如今不比當年,台灣是個窮政府,沒有十大建設的蔣總統,也沒有六年國建的郝院長。所幸,台灣藏富於民多年,只要把世界各地的台商拉回來,把金融體系裡的超額儲蓄挖出來,把大陸上的可用資源找出來,台灣怎麼可能居四小龍之末? 怎麼做?政府只要把證所稅、奢侈稅廢了,本勞、外勞基本工資脫鉤,暫停調漲基本工資,把陸資看成一般外資,把政府的土地全面地上權化。簡單的說,對企業界的要求做正面回應,那就對了。 可惜,馬政府中儒生居多,到今天還抱著「雨露均霑、澤被蒼生」的公平正義教條,苟利於特定市場的,打壓;苟利於特定產業的,排擠;苟利於特定企業的,封殺。其結果是,市場萎縮了、產業出走了、企業絕望了,只剩下一個空轉的政府機器,又如何期待她能「雨露均霑、澤被蒼生」? 「萬曆十五年」書中提到三個歷史人物,一個是海瑞,這大概是馬總統所期待的公務員,作者黃仁宇教授卻把他形容為「古怪的模範官僚」,認為海瑞這種服務公眾、犧牲自我的精神,發揮不了什麼實際作用;另一位是平倭名將戚繼光,品行不怎麼樣,黃仁宇卻推崇他的求實精神,認為在那個八股年代裡,戚繼光是一位「孤獨的將領」;最後一個就是萬曆的老師張居正,他箝制思想、打擊政敵、居官奢侈,這種人在馬政府裡,早就被掃地出門了,但他的一條鞭法、「厚商以利農」的經濟政策,卻讓大明國祚有了再續一甲子的實力。 海瑞的資質,最多只能幹個監察院長,但戚繼光卻能抗蒙掃倭,張居正更是一代名相。我們的政府官員裡,是該多一些海瑞?還是多一些張居正、戚繼光?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