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信報,有一篇文章也是討論甘廼迪總統,作者是占飛,其中一段有意思,節錄在此。
"....................1960年,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在《君子》雜誌發表了題為《超級市場裏的超人》(Superman Comes to the Supermarket)的文章,將甘迺迪形容為一個教人捉摸不透的人:「他對自己做過的任何事情都有一種捉摸不定的疏離感,讓人感覺他並沒有全身、全心投入。」
不過,正正是這種疏離感,讓甘迺迪得以「時勢造英雄」。諾曼梅勒這樣說:「美國需要一位英雄,這位英雄處於時代的中心,他的性格可能充滿矛盾和神秘感,這使得處於社會邊緣底層的人們也會被他吸引。因為只有英雄才能激發民眾秘而不宣的想像力,從而使國家充滿活力。」
民眾對統治者以至國家的想像,形成了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說的「想像的共同體」。但這個「共同體」的形成,卻操控在少數人手裏——大部分與甘迺迪有關的出版物,都遭到他的妻子積琪蓮.甘迺迪(Jacqueline Kennedy)、其弟羅拔.甘迺迪(Robert Kennedy)的苛刻審查。
最顯著的例子,大概就是威廉.曼徹斯特(William Manchester)受甘迺迪家族委託撰寫《信念的光輝時刻》(One Brief Shining Moment: Remembering Kennedy),文稿曾被甘迺迪的幕僚大幅刪改,而積琪蓮更曾告上法庭,禁止他出版該書。甘迺迪這個神話的建構,基底是如此脆弱,抵受不住無形之手的輕搖搖晃,便倒塌下來了。
《紐約時報》執行主編艾布蘭臣(Jill Abramson)早前發表《從時代的版面看甘迺迪》(J.F.K. Through the Pages of The Times)一文,當中提到「甘迺迪是不是像許多人長久相信的那樣,是一位偉大的總統?還是一個雖有個人魅力,卻魯莽、無足輕重的人物?而比這更糟的看法是,甘迺迪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明星總統。」歷史學家羅拔.戴萊克(Robert Dallek)也有類似看法:「大眾把甘迺迪變成了一個名人,所以史學家對他有所不屑。」
八十年代初,美國人一度從睡夢中睜開眼睛,他們意識到必須遠離神話,才可以向務實的政治和經濟靠攏;再加上愈來愈多關於甘迺迪的負面新聞及疑似真相陸續出土,甘迺迪漸漸失去耀目的光環。這一點至少反映出,美國人比中國人少了一些想像的禁區。也許美國人今天懷念甘迺迪,已不再是緬懷一個神話,只是緬懷美國曾幾何時雄踞天下的歲月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