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7 19:48:10瀏覽1074|回應0|推薦2 | |
列寧對孫中山的評價到底如何?看了監委與平路女士的爭辯,筆者好奇地找出雙方引用的《民主與(俄式)民粹在中國》一文的英文版與中文版仔細研讀,才發覺兩者的說法既對也錯,都只擷取了自己想要的。
爭論點的英文出處: And Sun Yat-sen himself, with inimitable, one might say virginal, naïveté, smashes his reactionary Narodnik. 中譯: 而孫中山自己,以無可比擬的,可以說是處女般的,天真單純,粉碎了他的反動式民粹主義。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如果不把整篇文章看完,根本難解其意,但列寧在文章裡用了許多共產黨的術語,諸如"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式的反動"等,對於不熟悉共產主義的人來說實在詰屈聱牙。 從監委與平路女士的發言來看,筆者可以肯定,兩者都沒有看懂列寧的文章。 列寧的意思是說,孫中山原本的路線走的是類似俄國的民粹革命,帶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與農民革命色彩,並懷抱社會主義夢想,甚至以為中國的落後正有助於社會主義革命,但孫中山前後矛盾而不自知,才會說出「五十年後, 我們將有許多上海」這種純粹資本主義者的論調。 簡言之,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孫中山的革命路線,作者列寧以其所理解的社會主義來評價孫中山,一方面固然稱許中國革命的成就,但也批判其理論基礎之不足。其實,無論列寧對孫中山是褒是貶,其參考座標都是俄國革命與列寧主義,難脫老王賣瓜之嫌,不值得此間人們在意。 值得關注的其實是,在這個時空重新評價孫中山,我們能用完全開放的態度,並像列寧一樣旁徵博引,完整地審視這位中國近代史的巨人嗎? 一國之父的尊稱,即已隱含集體潛意識的正面投射,試想,要凝視父親的陰暗面談何容易?孫中山的真實面貌,早就籠罩在官方說法與民間想像交織的面紗之中,甚至供奉在許多人心中的神龕,不容指指點點。 紀錄片當然要忠於事實,但歷史的詮釋應容許多重觀點,否則只能拍出樣板戲,沒人愛看。監委揮舞棍子限縮了創作空間,只怕將來片子拍好,會像那張高懸禮堂的國父遺照一樣,嚴肅、完美,但也充滿距離感,降低片子的可看性。 筆者高中時偶讀青年孫中山所寫的《上李鴻章陳救國大計書》,為其熱情與理想激動不已,後來聯考的三民主義也考了將近九十分,但一上大學,接觸各種社會科學理論,眼界開了以後,對國父思想就不再感到興趣,但其「上醫醫國」的典範卻永存內心,成為關懷社會的動力來源。 孫中山的本行是醫學,不像列寧出身於法政背景,他自已都說三民主義乃「集合古今中外的學說」而成,監委實不必對「拼裝」一詞如此感冒。拍孫中山,重點不在於別人的評價,而是能否拍出那份動人的救國情懷。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