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慮病的代價
2014/09/02 21:32:51瀏覽8974|回應6|推薦6

慮病的代價
沈政男

王丹急著從美國飛到台灣,檢查自己是否罹患腦瘤一事,幾個禮拜前吵得沸沸揚揚,網路上那麼多人吵來罵去,都只聚焦於特權與人道孰輕孰重這一類政治議題,那麼多人費了那麼多筆墨,寫得義憤填膺或者正氣凜然,根本都在浪費大家時間。

這事情的重點只有兩個字:慮病。

慮病的表現如下,越多項越嚴重:

1.
我擔心我的健康。

2.
我擔心我有,或者將會得到重大病症。

3.
我擔心身上的某些感覺與改變是重大病症的跡象。

4.
我發現很難控制或擺脫我的健康憂慮。

5.
我在腦海裡檢視身心出問題的跡象。

6.
我把注意力聚焦在身體的某些感覺或症狀。

7.
我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感覺或症狀以外的事物。

8.
我在身體上檢視症狀或變化。

9.
我經常看醫生,討論健康方面的疑慮與症狀,或者接受檢查

10.
我躲著醫生,因為我太擔心我的健康或者檢驗結果了。

11.
即使醫生保證沒事,檢查結果沒有異樣,我還是持續擔心我的健康。

12.
我搜尋關於我的症狀的資訊,比如透過網路、書籍或者診所小冊子。 

13.
我和家人朋友討論自己的症狀。

14.
我避開會引發健康憂慮的人、地、活動。

15.
我避開會引發特定身體感覺的人、地、活動。

簡單講,就是把一些無害、正常、短暫的生理現象,想成了危及生命的重症,這是一種健康方面的焦慮,這類人對於疾病的跡象特別敏感,身體一有異樣,小小的問題,馬上要找醫生做檢查。檢查結果正常,幾乎都是正常,心中大石頭放下,但重點來了,沒多久,又開始擔心別的方面的病症。

有慮病傾向的人,通常會導致兩種因應行為,一個是到處尋求保證與安撫,比如重覆看醫生、做檢查,以降低焦慮,另一個是反向的,鴕鳥式逃避,儘量不看醫生,不進醫院,以免引發焦慮。

慮病的循環通常是這樣:

先有一個負面的健康方面的經驗,比如親友或周遭的人得了重病死掉,自己得過重病,或者接觸了重大疾病資訊,

而誘發了健康方面的易感性,對於疾病的警覺性升高,以為自己的身體某方面特別脆弱,

然後透過個人方法試圖保護身體健康,比如形成一些保健方面的習性或者成見,而且對於某些身體感覺或生理訊息特別會去注意,

於是形成了健康焦慮的特質,

接著偶然間有了一個誘發因子,比如身體哪裡不適,或者讀了什麼醫療資訊,

原先保持的健康方面的成見被啟動,比如「我如果不密切注意這些症狀,可能會死掉」,

然後開始有一些疾病方面的自動思考,不假思索就做出嚴重的推論,比如:啊,這症狀看起來,應該就是得了癌症!

再來當然是開始焦慮了,

於是,心思專注在身體訊號與疾病上頭;反覆做檢查尋求醫生保證;或者反向地逃避,不看醫生不做檢查,眼不見為淨,而這些都是因應焦慮的方式,

問題是這幾種方式都是不好的因應慮病傾向的方式,短期來看,做了檢查可以放心,或者身體輕鬆,但這樣的慰藉通常都不會持久,一陣子以後,就會出現新的健康焦慮,周而復始,導致慮病越來越嚴重。

怎麼辦?其實,慮病的焦慮,都是自限性,你如果能夠忍住,不要去重複做檢查、尋求保證,它自然會消失。

但如果真的有腦瘤呢?如果有萬分之一的可能呢?重點來了,這就是慮病者的罩門所在:放不下那萬分之一的可能危險

這是一種深層的,對於自己身體完整性、持續性、穩固性的不放心,通常有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

慮病擔憂過去,檢查一切沒事,自己造難關給自己過,浪費時間與心力,甚至折損了形象與名望,這是慮病的代價。

如果有這樣的醫療知識,看待新聞事件時,觀點就會不一樣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16871576

 回應文章

一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26 07:26

Munchausen syndrome

孟喬森綜合徵

孟喬森綜合徵的範圍都很廣。患病者不斷向周圍的人報告自己擁有各類疾病,模仿疾病的症狀,但經診斷後都會發現患者其實無病。有些患者則會篡改診斷報告,同時對疾病非常熟悉、瞭解,擁有近乎專業的相關知識。

吃藥、住院時非但不反感,反而顯得非常興奮、愉悅。最嚴重的患者則會傷害自己,使自己表現出來的症狀更符合自己所描述的疾病。


正氣歌
2014/09/11 05:27

完全同意版主觀點

王在美國無醫保, 稱須花2~3萬美元才能做檢查. 然而台灣的檢查費用呢?

試問年過40,有多少人有焦慮憂慮症狀而不自知?


張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9/05 14:07

昏倒兩次,擔心自己健康怎能算您所謂的慮病?

科學的說,這只表示台灣醫師無法解釋昏倒問題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致無聲的奉獻者(陳文茜)
2014/09/04 10:01
2014年08月30日

又一名世衛組織科學家於獅子山共和國對抗伊波拉感染病毒,專機送往德國隔離醫院治療。
CNN走訪賴比瑞亞的伊波拉隔離中心,訪問自願請纓前來的「無國界醫師組織」醫護志工,中心自上周(8月中旬)成立後,每小時皆有人死去;隔離中心加蓋帳篷,預計很快將被填滿。在此蓋帳篷的速度,趕不上伊波拉傳染及死亡的速度。

義診不怕染伊波拉
美國疾病管制局長及世界衛生組織皆警告全球各國必須準備好面對伊波拉;西非當地疫情比所有人想像更糟,伊波拉失控擴散是早晚的事;世界不可能置身事外。
伊波拉至今仍不可控制,沒有特效藥;疫區民眾如犯人般被禁止離開居住地,「關」在家鄉。他們憤怒地扔石頭,與封鎖線上軍警衝突;他們感覺自己被遺棄,死亡一天天逼近,世界正準備坐視他們集體死亡。

在這場死亡遷徙錄中,唯一美麗的詩篇是「無國界醫師組織」。該組織1971年成立;一名法國醫師曼德西爾至非洲義診,親眼目睹非洲內戰饑荒中一個個瘦削的孩子們,狀如骷髏,當地沒有任何醫療;他認為這個世界太不公平,於是號召法國醫師成立「無國界醫師組織」。目前組織總部設於日內瓦,宗旨:「不分種族、國家與宗教背景,醫師應義務協助戰火和災難中受傷者,得其醫治。」過去此組織曾於車臣、科索沃、盧安達屠殺中向聯合國提交抗議書,抗議世界對這些弱小地區的屠殺視若無睹。1999年,諾貝爾將和平獎頒發予「無國界醫師組織」。
伊波拉病毒爆發大傳染後,「無國界醫師」再度走上前線。一名在「死亡疫區」義診的無國界醫師Dr. Kent Brantly,感染了伊波拉病毒。他才33歲,已婚,育有兩個幼小孩子;8月2日美國決定派專機接他回國治療。奮戰20天後他走出隔離病房,發表談話:「當我知道自己染病時,在賴比瑞亞的9天,我一天比一天虛弱……當時我向上帝禱告,無論最終我是生或是死,一切的榮耀歸諸於祂。」而8月2日將Brantly醫師自賴比瑞亞載回美國的飛行員,記者訪問他:「怕嗎?」飛行員答:「這位醫師不顧自己性命,幫助素不相識的異國人民,他值得我們所有的人效法、為拯救他全力以赴。」

目前仍有「無國界醫師組織」成員,前仆後繼抵達西非。他們當然知道危險,不是沒有牽掛;離開家鄉時往往感性地向家人道別,如果父親不再回來,請記得:「爸爸永遠永遠愛你們。」一名美國無國界醫生成員,如此告訴他4歲的兒子。
閱讀「無國界醫師組織」成員們的故事,我想告訴各位:請離開這世界上你以為「傷害」你,讓你「痛苦」的那些事件;如果我們曾被某些「小事」纏身,甚至感到痛不欲生;那是因為我們的世界如此之小,我們的「愛」如此狹隘。我們死命地往自己的人生細節裡鑽,不知不覺猶如巨大的人獸螞蟻;我們的軀殼雖比螞蟻大,但我們的生命意義和螞蟻一般微小。
「無國界醫師組織」成員沒聖戰口號,從不為民族主義而戰,更不以宗教之名殺人。當地球瀰漫戰爭掠奪時,同一時間同個地球,有群人正往相反的方向奔馳;榮耀著上天賜予他們的生命,無聲奉獻著。深深,深深致敬。
①美國杜魯門總統丟兩顆原子彈給日本,送蔣介石給臺灣!
②228事件國民黨警備司令柯遠芬説:『寧可枉殺99個,只要殺死1個真的就可以!』
③中正廟牌樓正名先總統石崗一郎紀念歌收尾:『反共必勝,建國必成!』
④如果你是公務員,那能撈就撈,能混就混,拖死政府囉

老鬼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9/03 10:55

我可以說出那三個字嗎?算了

您的格子 尊重您!想也知道他是回來"割闌尾的"

結果闌尾割不到 去割到包皮!(噁心的思想都被人看光囉)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9/02 22:46
版主這個固然是是站在專業的立場,講得沒錯,
問題是病人有病人自己的邏輯思維,
彼此雞同鴨講,
幾乎就彷彿兩個世界的人。

而且這類patients,
比起一般人對醫療又特別沒信心還特愛告人,
常常說了半天也是白搭,
一切回到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