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3/11 20:41:29瀏覽3070|回應2|推薦18 | |
【送胡鐵花一程】 港星吳孟達過世了。他的作品很多,但我最有印象的是港劇《楚留香》裡的胡鐵花。 港劇風行,是1980初期,台灣社會很重要的文化現象。我這兩天又看了一下《楚留香》,真的,四十年了,依然完全不會過時,不管是劇情、演技,甚至是服飾、化妝與布景,都是那麼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我必須再說一次,我慶幸自己成長於八十年。但你看正在演繹八十年代的那部話題電視劇,有沒有提到港劇? 如今看《楚留香》,最大感想是,歹勢,四十年過去了,台灣依然拍不出那樣的武俠劇,的十分之一。 我這兩天一直在想,為什麼那時代的香港電視台,可以拍出好多那麼優異的武俠電視劇? 武術指導非常重要,那些華麗、紮實,又有說服力的拳腳與刀劍招式,是香港影視對當代流行文化的最大貢獻之一,而港劇的武功設計當然是來自香港電影,而其更前面的源頭是廣東的拳腳功夫。 1960年代,從大陸逃來了好多難民,他們後來成了香港各行各業的重要人才來源,當然也包括影視行業。港劇最重要的監製是王天林,也就是王晶的爸爸,他確立了港劇的主要風格。 我今天才知道港劇的服裝設計出自一位大師之手,名叫孔權開,而他的手藝也是來自在廣東製作戲服的父親。 四十年後再看《楚留香》裡的人物造型,那飄逸的髮型與典雅的服飾,還是那麼線條靈動與配色飽滿,正所謂超逸絕塵、清新脫俗。 真的,先前與後來,都有不少其他版本,但比起鄭少秋與趙雅芝這一版,等於是賈寶玉/林黛玉與凡夫俗子的差別了。 《楚留香》在演什麼,1982當時念國二的我,只知追索劇情起伏與人物悲喜,如今長大後再看,便看出其實是融合了黑幫、警匪、羅曼史、偵探、奇幻與家庭倫理種種類型的綜合戲劇。 這是誰的功勞?當然是原著古龍。 古龍在1985,英年早逝,記得那天早上,我正在中一中上課,結果數學老師黃呈明一進教室,上了一個段落以後便說:接下來你們自習吧,我的朋友古龍過世了,我想休息一下。 古龍寫了好多有趣的武俠小說,今天在網路上又翻了一下,嗯,比當年印象中的文筆更好。他的句法相當現代,完全沒有武俠小說常用的半文言。 重點來了。古龍是台灣小說家,但,台灣在1970-80年代有沒有拍成電視劇? 有,但相當稀少,比如由夏玲玲飾演小魚兒的《絕代雙驕》。在那年代,武俠小說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金庸小說也因莫須有的理由被查禁。 此外,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台灣電視業相當不開放、不多元,人才根本進不去,只是淪為少數人的就業市場。 兩相對照,就可以看出,香港因為自由化與商業化,於是在1970年代便能拍出充滿娛樂價值的電視劇了。 古龍與金庸的差別在於,金庸其實是用武俠去寫政治,也就是權力的傾軋,但古龍就是揮灑自己的人生觀。 胡鐵花便是古龍的自況:愛喝酒、放浪不羈。真的,古龍如果真如胡鐵花那樣二十四小時喝不停,身體當然會弄壞。 胡鐵花的鬍渣與魯莽是為了襯托楚留香的的纖秀與細膩,一個是放浪形骸,另一個是遊戲人間。兩人都好色,而這也是古龍的最愛之一。 另外有一個姬冰雁,就比較正經八百。這三人組合起來,讓你想到什麼? 鬼滅之刃那三俠。 真的,鬼滅其實就是武俠片,但《楚留香》比起鬼滅,不曉得好看多少倍。 台灣有沒有把《楚留香》畫成動畫?沒有,但,港劇武俠片的精神,被融入了霹靂布袋戲。你去看霹靂布偶的造型與氣質,跟《楚留香》幾乎是同一個模子。 很可惜,武俠的文化傳統,在台灣已經式微了,不管是小說與戲劇都是如此。 胡鐵花吳孟達,最近過世了,其實黑珍珠歐陽佩珊,三年前也過世了。 《楚留香》一劇對吳孟達的意義不曉得是怎樣,但對很多台灣人來說,只要講起港劇裡的胡鐵花,大家都會記得那個鮮明有趣的角色。 《楚留香》主題曲出自港劇作曲大師顧嘉煇,他在七、八十年代,搭配黃霑等作詞家,寫出了好多優美又典雅的主題曲,幾十年後大家即使不記得劇情,只要一聽到這些旋律,都能想起那段闔家守著電視,看楚留香與胡鐵花在答嘴鼓的有趣場面。 湖海洗我胸襟,河山飄我影蹤......來得安,去也寫意,人生休說苦痛...... 《楚留香》主題曲,有一陣子成了台灣民間喪禮的送行曲,因為裡頭有一句「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其實這首歌也可以用來送胡鐵花一程吧,感謝你帶給我們那麼多的歡樂周末夜。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