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27 03:30:49瀏覽1761|回應1|推薦13 | |
這數年來台灣有看到毒品危機的人不少,也都想盡辦法透過各種管道發聲,希望政府能在毒品預防的工作上徹底的檢討並做出務實的改變。只可惜當政者往往選擇了向權貴頃斜,而犧牲人民的身家性命來換取支持。 2008年底的台灣將是嚴重毒品政策偏失受報應的一年,所有政客作虛弄假的愛滋數據將在無法掩蓋的情形下爆發。毒品延伸的犯罪潮也將在今年底進入空前的惡劣環境。 在 台灣今日治安的亂像國民黨要負全責,當局放縱自己的黨籍立委為了圖利財團而訂定出如此的惡法。全國人民也別忘記這個還在國會殿堂繼續囂張的屠夫 謝國樑,這個雙手沾滿台灣人民鮮血的 謝國樑。 --------------------------------------------------------------------------------------------------------- 作者:汪文豪 2006.05.10/ 第346期 從沿海到深山,電纜線失竊案頻傳,從城市到鄉村,搶劫、強盜案件不斷,毒品氾濫、詐騙橫行、竊盜猖獗、暴力討債……。為什麼政府一直拚治安,人民卻感覺愈來愈不安? 四月,南部正午的太陽已炙熱難耐,台電雲林區營業處土庫服務所主任張萬水,正帶領著四、五名同仁,站在田間小路,搶修數天前被竊賊剪斷的電纜線。 張萬水與台電同仁,頭戴安全帽站在黃色的工程車上連接電纜線,在綠油油的稻田旁,特別醒目。附近的老農民,遠遠看到台電人員,騎著摩托車跑來向張萬水一邊致謝,一邊咒罵著竊賊真是囂張。 「這死賊仔脯(意指小偷)真沒良心,我秧苗播種沒多久,就剪斷電線,讓我的鐵牛仔(意指抽水機)沒辦法抽水灌溉,秧苗都快死光了,」(台語)老農嘴裡念念有詞。 頂著日頭,張萬水上午好不容易完成一件修復任務,稍事休息後,下午又要忙著趕到其他地方,繼續修復被剪斷的電纜線。下班後,張萬水身兼土庫鎮新庄社區巡守隊長,晚上要帶領著由居民自發組成的巡守隊,在昏暗的田間巡邏,防範電纜線或農民的抽水機被偷。 只是,無論台電員工再怎麼努力搶修被剪斷的電纜線,夜間再怎麼努力巡邏防竊,仍趕不上竊賊作案的速度。 電纜線竊案平均每天五十件 ?根據台電統計,三年前開始,國內的電纜線失竊發生數,每年呈現三級跳的速度上升。從二○○三年的兩千三百餘件、二○○四年的六千兩百餘件,暴增至去年的一萬八千餘件。 平均每天就有五十件的電纜線竊案發生。三年來累計的損失金額,高達三億七千多萬台幣。被偷的電纜線加起來,足足可環繞台灣十三周。「應付層出不窮的電纜線竊案,台電是受害者,反而得拿出獎金鼓勵大家抓賊,」台電雲林區營業處維護課長楊秋雄苦笑地說。 為及早偵測電纜線遭竊,楊秋雄與工作同仁絞盡腦汁,研發警報器,只要轄內有電纜線被剪斷,楊秋雄的手機就會立刻響起,並顯示案發地點。但也因為這個警報器,常讓他在半夜睡夢中驚醒。 在鄉村,電纜線、水溝蓋與農機具竊案猖獗。在都市,則是汽、機車與住宅竊盜以及搶奪橫行,讓民眾,尤其是婦女,人心惶惶。在桃園工作的二十七歲青年張華鑫,三月中旬的某一週內,先後是女朋友與母親,在中壢市後火車站附近的新興路,被歹徒搶走皮包。過了一個月,他的女同事行經同一地帶,皮包也被搶。 自己親友的生活圈內,連續發生三件搶案,不禁讓他在MSN上寫道:治安這麼差,台灣到底怎麼了? 有鑑於治安惡化,行政院長蘇貞昌在 相較於蘇貞昌破釜沉舟的決心,一般民眾對治安能否改善,卻信心低落。 過了一週,國策研究院也公布民調,對行政院宣示半年內改善治安,高達近六成五的受訪者抱持悲觀態度。對當前治安感到滿意者,只有近一成六。 從一九八○年林洋港新任內政部長,喊出「三個月內要讓鐵窗業蕭條」的口號開始,治安政策就成為新任內政部長,甚至行政院長特別強調的施政重點。 換首長就換口號 ?歷任內政部長,從黃主文喊出「一年內要將竊案減少兩成」,余政憲提出「犯罪零成長」,蘇嘉全強調「全民拚治安」,到最近李逸洋推出「清源專案」,治安拚了二十多年,首長也說治安改善了,但民眾對政府的信心,卻愈拚愈低。 以二○○三年余政憲擔任內政部長提出「犯罪零成長」的方案為例,當年警政署的統計資料顯示,犯罪率不但降低,還出現「犯罪負成長」,但中正大學民調顯示,受訪者認為治安比前一年更差。 為什麼治安愈治愈亂?警政署長屢屢更換,政策不連續,使得拚治安淪為拚績效、拚口號的短視文化。 最近十年,警政署換了七任署長,其中除了王進旺順利升任國安局副局長,謝銀黨轉任警察大學校長以外,其餘署長多是因發生重大刑案或員警風紀案而請辭下台,平均不到一年半就折損一位。警政署人事更迭頻繁,再加上內政部長也頻頻易主,使治安政策常因人而異,無法延續。 重查緝、輕預防 ?而且,警察的專案績效評鑑制度中,查緝犯罪的積分較高,預防犯罪的獎勵少,如果專案又規定轄區發生刑案要予以懲罰,警察吃案的情況就更會層出不窮。 曾在媒體工作的 「官方的統計數字能信嗎?為達成上級要求的績效數字,許多警察花在吃案的力氣,比出去抓歹徒還多,」警大畢業,曾在台北市刑警大隊任職的警察改革協會發言人馬在勤氣憤地說。 即使已離開警界多年,目前擔任律師的馬在勤,受理了許多民眾因警察吃案或逼供,導致個人權益受損的委託案。 馬在勤指出,面對內政部長的外行指示,許多警察政策往往是馬屁文化。警察專業不但不受重視,部份警官更揣摩上意變本加厲,強逼基層員警編造治安成績單。 「當基層員警失去榮譽感、希望與自尊心,對吃案也不感到羞恥,民眾如何信賴警察,感受治安改善?」馬在勤問。 吃案文化的陋習,讓民眾大大降低對警察專業性的信賴。 「我們一直講拚治安,卻沒有在『警政治安』下工夫。新的長官一上台,就要求一套新的結果,把基層員警操得很累,造成邊際效用降低,形成惡性循環,」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教授許福生分析。 除了警察拚治安捨本逐末,政府對犯罪矯正與觀護體系的投資不足,使得監獄教化功能喪失,受刑人的再犯率居高不下。法務部統計,平均每兩名新入監的受刑人,就有超過一名是再犯或累犯。 「政府嚴重漠視犯罪矯正與觀護體系,但這兩塊卻是關係犯罪防治成敗的關鍵,」「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長」楊士隆說。 犯罪防治系統失靈 治安不好,只是警察的責任嗎?「警察雖然號稱七萬大軍,是文官體系中最龐大的組織,但其他機關對維護治安的漠視,後果卻全部由警察來承擔,」台北市刑警大隊一位中階警官說道。 這位中階刑警舉困擾民眾許久的詐騙案為例,「銀行以便利客戶為由,徵信鬆散,導致人頭帳戶氾濫,被犯罪集團大肆利用。行政院金管會沒負起監督責任,後果卻要警察機關承擔,公平嗎?」他問道。 目前警方偵辦刑案,常依賴調閱行動電話的通聯紀錄進行分析。電信業者以保障客戶私人資料為由,要求警方調閱一支門號一日的通聯紀錄,須付一百二十元。 以偵辦一件電話詐騙案為例,警方約需要調閱五十到一百支之間的電話通聯,每支門號又分別需要五到十日的紀錄進行分析。這都要從警政預算中支出。 「如果光偵辦詐騙案,就要把地方分局一年的預算吃掉大半。警察機關沒這麼多錢,當然只好挑大案來辦,」這位中階警官說。 「煙囪機構」效應浮現 ?美國知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在《強國論》一書中描述,現代社會普遍發生蔑稱為「煙囪機構」的現象,因為本位主義,每個分支機構,將自身的利益看得比上層組織的目標還重要,即使規範問題叢生,也不願改弦易轍。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政府拚治安的效果始終有限。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長楊士隆就指出,國內目前刑事司法的組織運作,包括法院、檢察署、警察、調查局與犯罪矯正機構等單位,在推動犯罪防治工作上,即出現政策重點與執行步調不一的現象。 以國內推行二十多年的反毒運動為例,受到煙囪機構效應的影響,問題不但未緩解,毒品犯的再累犯率更持續上升,高達七成,吸毒並與偷竊、詐騙、搶奪與強盜等其他類型犯罪結合,成為治安隱憂。 「警察抓到的搶奪犯中,幾乎都有毒品前科。毒品問題成為國內治安的不定時炸彈,」台北市刑大一名資深刑警擔憂說道。 國內目前的毒品防制策略,分成拒毒、緝毒與戒毒三個層面進行。原本拒毒工作由教育部推行,緝毒由法務部主導,戒毒由衛生署執行,並藉由行政院定期召開的「中央反毒會報」,統整三個部會的反毒步調。 楊士隆說,「中央反毒會報」併入「行政院強化社會治安專案會議」後,原本涉及教育輔導與醫療的毒品問題,被簡化為治安問題的一環。結果緝毒、拒毒與戒毒的重擔,幾乎全落在法務部身上,以致反毒政策與執行上,產生嚴重落差。 例如,原本具備醫療專業而專責「戒毒」的衛生署,反而退位,變成協助法務部在監所內,對毒犯執行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原本應該負責「拒毒」的教育部,對輔導可能成為吸毒高危險群的中輟生力有未逮,反而專注對一般學生進行尿液篩檢,執行緝毒工作。資源與關注重點都錯置。 整個毒品防制體系紊亂,原本被視為「病犯」而需給予身心治療的毒品施用者,與其他不同罪犯關在監所內,無法有效發揮戒毒的效果,以致離開監所後,毒癮的復發率高達七成。 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有鑑於毒品犯罪的復發率高,與勒戒期間短、勒戒環境不佳有關,去年宣示將二○○五至二○○八年訂為「反毒年」,提出二十至三十億元的預算,要在北、中、南、東四個區域建立獨立專業的戒治所,希望提升毒品勒戒的效果,降低毒品犯罪的復發率。 不過這項政策因行政院長換人,有所修改,興建南部與東部獨立戒治所的計劃,被迫喊停。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徐永明指出,中研院對民眾做社會信任度調查時,發現受訪對象最信任的機構,竟然是7-ELEVEN這類的連鎖便利商店。因為便利商店不但可以提供服務,民眾看到它,也會感到光亮與溫暖。 拚治安 從服務民眾出發 徐永明認為,台灣民間企業雖然已取代許多過去政府提供的服務,但警察是政府中不可能被取代的部門。 「如何讓警察像一個服務業,獲得民眾信賴,是蘇貞昌內閣應該思考的,」徐永明說。 「改善治安,不應僅是談論警力配置或裝備提升,必須有全面整理性的制度規劃,」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長楊士隆建議。 政府應該成立跨部會的犯罪防治委員會,有效整合警政、司法、教育、犯罪矯正與更生保護等機構,改善資源分配極度不均的問題,治安問題才不會淪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困境。 拚治安,如何真正拚出長治久安,而非即興式的政治表演,端看領導人能否正視問題癥結,下定決心大刀闊斧改革,才能重建民眾對政府的信賴,對治安的信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