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電影】解構《活著》的點點滴滴(6)----樊明德
2012/06/18 19:12:25瀏覽1064|回應0|推薦0

三顆砲彈1

      人為什麼活著?是僅僅為了延續宇宙既有的生命嗎?或是,不斷的創造,以增益生命的內涵?古今人類的許多創造發明都必然增進萬物生命的內涵,並且有助於物種的延續嗎?這個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為什麼延續與創造不一定是相輔相成的?科技的發展帶給人類巨大的便利,然而,凡事皆有一體兩面,越是巨大的利益,越是隱藏著巨大的不利,有利與不利如同白天與黑夜般的自然,隨著日落西山,黑夜逐漸降臨。我們在享受文明之餘,卻揮不去文明所帶來的傷害:核子冬天、地球溫室效應,以及物種的絕滅等等。當一群美國科學家慶賀著原子彈的發明成功時,親眼目睹其爆炸的威力,卻對人類可能被毀滅的恐懼深深驚悚著。

      意識型態也是人類眾多的發明之一,雖然它是抽象的,卻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層面,本片就以極為幽默的方式,來諷刺意識型態對人們生命形式的塑造與雕琢,有趣的一幕是,萬二喜同志娶妻(鳳霞)的歷程。婚禮上新郎與新娘穿的不是禮服而是制服,唱的不是結婚進行曲,而是黨歌,拍合照時,背景是毛澤東像,結束時,萬二喜對著毛澤東像大聲說:「毛澤東您老人家,我把鳳霞帶走了!」這樣的婚禮,所呈現出的是共產主義意識型態,以及對毛澤東的偶像崇拜。在當時的中國大陸,這樣的心態與行為是「正常」的,人們依循慣例,心中充滿著熱忱,並不覺得有任何的不妥,反而,樂在其中,今天,我們之所以覺得萬二喜同志娶妻事件如此的古怪與有趣,是因為我們是以「局外人」的身分加以觀照,才能以較為理性的角度,去挖掘人性的本質。

      在封建帝制的中國社會中,有一個極為不平等的現象,極少數的士大夫階級統治著廣大的農、工階級,在專制的年代裡,平民的生命往往如草介般的卑微,平民的不滿一直累積著,時而爆發,而其中洪秀全所展開的太平天國起義,開始時,在本質上,就是一個平民爭取人權的運動。太平天國起義雖然功敗垂成,卻啟發了後來國父的革命,終於推翻了專制體制,不幸的是,民國初建,封建的遺毒尚在,因而有袁世凱的改帝制事件,而即使面對日軍侵華,國共之間仍然勾心鬥角,紛紛擾擾,無法一致的抗敵。表面上,是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的意識型態的路線鬥爭,實則,尚包含著許多複雜的因素(例如政治腐化與外國勢力介入等),當然,其中最具關鍵性的因素就是毛澤東與蔣介石個人的權力意志,是一種披上民主外衣,換湯不換藥的個人獨裁意識型態的爭鬥。

      日軍侵華,使得雙方的衝突暫時紓解,歷史一再的告訴我們,解決內部紛爭的方法之一,就是面臨一個強大的敵人威脅,為了自保,以往的恩怨都可以拋棄,以便團結一致,全力向外。「外敵」是一個轉移國內衝突的注意力的良好藉口。但是,一旦沒有了外敵,就開始了一場內戰的浩劫。民國三十四年日軍投降,就此揭開國共內戰的序幕。片中的福貴,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糊裡糊塗的被國軍與共產黨抓去當兵伕。這部影片在表面上雖然歌頌共產主義,在本質上卻是在諷刺此種虛假意識型態對人性所造成的傷害。例如,當福貴與春生被國民黨「抓丁」時,就凸顯出生命的無常與政治的冷酷與荒謬。當福貴在賭場上輸光家產,弄得家破人亡,在絕望中才覺醒要好好做人,跟龍二借了一箱皮影戲偶,在鎮上表演皮影戲,準備好好過活時,不料有一天在演出的中途,有一把刺刀從布幕中刺進來,活生生的割裂了福貴與春生的寧靜生活。他們就在極度的驚駭中,被國民黨的部隊帶往一個生死未卜的內戰情境,幫忙搬運軍事物資,對家中還有老母與妻小的福貴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福貴與春生被國民黨的部隊抓走,在冰天雪地裡搬運物資,對福貴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這場戰爭的勝負,而是自己的親人,所以他們時刻想逃跑,福貴在經過兩次無常之後(第一次睹光家產,第二次被抓丁),終於潘然醒悟,他喃喃自語地說:「只有老婆與孩子最好。」從前福貴的生命意義是在賭桌上,置家中的妻兒不顧,如今,在絕望的情境中,他才能跳出舊有的、嬉笑人間的藩籬,重新省視自己的生命,發覺昨非而今是,這才覺醒到,原來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福貴繞了一大圈才了解這一點,套句王國維的詩:「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伊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筆者以為,這就是本片所要指出的重點之一,就是珍惜自己所有,不要因為追尋遠方的星辰,而踐踏眼前的玫瑰。

  五零年代中共開始了大躍進的運動,在影片中所呈現的一幕是與其所推行的大煉鋼運動有關。鎮長帶著隨從挨家挨戶的「收括」鐵材,要求居民樂捐任何含有鐵的東西,當鎮長一批人來到福貴家裡時,福貴表示並沒有什麼鐵可以捐了,此時小兒子卻興奮的指著皮影戲箱上的鐵枷以及皮影戲偶上的操控鐵絲,說他們仍然有可以樂捐的「鐵」,當福貴不以為然的說「這哪算是鐵?」鎮長反駁道,「你的悟性不如你兒子高,這些鐵可以造兩顆子彈,也許,最後解放台灣就差這兩顆子彈!」此時期,毛澤東將英、美以及台灣塑造成可能威脅其存在的敵人,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助於其團結士氣,進而鞏固政權的策略,雖然其中尚夾雜複雜的情感,包括民族自尊心,以及共產主義的實踐等。

      我們理解當年中共與美國及台灣的心理糾葛,如果不加以描述,觀眾可能不能完全理解片中所呈現的巨大仇恨,在片中,當牛鎮長推著車子,上面放著鎮上所煉的一團鋼材,敲鑼打鼓的慶祝著,來到福貴家門口時,鎮長開玩笑地說道,這些鋼材對國家將會有莫大貢獻,可以鑄成三顆砲彈,用來解放台灣。一顆打在蔣介石的飯桌上,一顆打在蔣介石的床上,另一顆則打在蔣介石的茅坑上,讓蔣介石不能吃飯、睡覺或上廁所。雖然,表面上看來,當年日軍戰敗後所引發的國共內戰,是一場意識型態的戰爭,但是,這其中到底有多少個人英雄主義以及權力因素的涉入,只有他們兩個自己最清楚。無奈的是,多年以後,兩人在潛意識的仇恨並未化解,卻各自在不同的舞台上散播著對立與仇恨的種子,使原本天真的人們學習以及接受彼此仇恨對立的觀點,我們可以從當年隨著部隊來台的老榮民身上,看到此種意識型態對人性的傷害。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654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