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的紅色富豪家族 ---- 何清漣
2011/12/27 00:30:15瀏覽553|回應0|推薦0

2010.4.23 希望之聲

中國的《人民論壇》(《人民日報》旗下成員)2010年第4期發表了由一組文章構成的「中國新富家族」,透露一條重要消息:「有關機構在2009年發佈了中國3000家族財富榜總榜單,3000個家族財富總值16963億,平均財富5.654億。進入總榜單的1萬個家族,財富總值21057億,平均財富值2億元。

一、官媒首次公開承認「紅色家族」為新富豪主體

該文對中國富豪群體的劃分並無新意,但在排序上卻大有講究,按照該文的序列,中國的富豪家族,主要有三大來源:

其一為草根崛起。最典型的是浙商和廣東商人。……其二為體制內起步,以商人終結,或者本身亦官亦商,頭頂紅帽。最典型的為蘇南商人。這種商人家族的熱點是,其創始人最開始在體制內謀得執掌一家企業的機會,後來通過改制,成為股份制企業的實際掌控人。……其三為紅色家族。這種類型的商人家族,擁有深厚的政治與資本,故起步高,容易獲得社會資源。這些紅色商業家族,多從事一些需要審批的貿易,基礎產業,能源等產業。房地產行業亦多為紅色家族鍾情的領域。

這組文章有兩點值得肯定之處。

第一點就是該文終於以官方報導的形式正式承認中國富豪家族當中,「紅色家族」成為主要一員(雖然未點明誰是紅色家族的成員)。但該文為了淡化富豪群體的政商結合特點,有意將「紅色家族」排在最後。如果是按照致富時間先後排序,上述排序大抵成立。但如果按照財富總量及致富的速度排序,則應該倒過來。對中國自90年代以來的經濟發展稍有瞭解,就明白自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財富尋寶圖上的主要寶藏就是房地產、礦產能源、金融以及需要政府頒發特許經營權的壟斷領域,而這些領域恰好就是由紅色家族壟斷的。儘管如此,這條消息還是很有價值。因為在這之前,中國人雖然大都知道「高幹子弟」在致富之路上捷足先登,但對這個群體的登龍術都處於耳語狀態,沒有媒體敢指出這一點。20011124日,《證券市場週刊》曾刊發一篇「神秘的華能國際」,直指國有企業華能國際已經成為李鵬的家族企業,其夫人朱琳(時任華能國際電力發展公司董事長)、兒子李小鵬等人如何利用特權促使華能在美國、香港、中國大陸三地上市,總資本擴張至60億元。該文發表後,作者馬海林為武警部隊軍官,立刻被捕,至今下落不明。而該週刊的主編王波明雖然是中共元老王炳南之子,也不得不做數次檢討以求過關。從決不承認「紅色家族」的存在到如今的半開門地承認,總算是有了一點小小的「進步」。

第二點則是公佈了「您對新富家族群體形象的總體評價如何」的調查,其中針對「影響新富家族群體形象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的提問,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搞官商權錢交易」(占總百分比75.56%)、「沒有擔當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占總百分比52.32%)、「富裕群體為富不仁」 (占總百分比42.5%)。該文承認:「由此可見,官商交織最影響群體形象。」

這篇文章的詳細內容,讀者有興趣可以自己上網查看。我這裡想談的是這組文章涉及到卻語焉不詳的部分,即富豪中的「紅色家族」──中國稱之為「高幹子弟」是如何成為先富起來中的翹楚。

二、九十年代:躲在財富神話幕後的高幹子弟群體

高幹子弟下海經商始自改革開放之初,那時候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價格雙軌制批條子,利用特權經商,包括倒賣緊俏物質的批文如汽車指標、鋼材指標之類。在九十年代以前,「國有土地」未進入買賣流程,能夠依靠圈地發財者甚少。就我在深圳所聞,80年代中國正興起所謂「建設企業文化」之風,宣傳包裝是企業文化的一項主要內容,其中一些高官子弟(比如某位副總理之子)還辦過廣告公司,找人拉廣告(類於遼寧省副省長慕綏新女兒的手段),幫企業出宣傳畫冊,或者是深圳市名優企業介紹,或者是某行業著名企業介紹。這些公司大都是些皮包公司,在寫字樓裡租幾個房間做辦公室,招募一些人跑業務。一般情況下,業務人員亮出公司老闆名頭,企業大都不計較那廣告與畫冊是否真有宣傳效果,立馬掏錢。我有一位熟人在一家外資印刷公司任總經理,因擁有先進的彩印技術,專門承攬這類印刷生意,我聽他談過哪些人在他公司做過業務。80年代末,這些特殊人物出面做的宣傳畫冊的價格一般是5萬元一張彩頁,內容是一張公司圖片配上文字介紹,排場一些的公司做個連頁。那時高幹子弟積累財富的神話,大約是一紙批文倒出了上百萬元,一本畫冊撈了幾十萬或者更多,壟斷某行業的廣告費用一年達幾百萬之類。

但到了90年代初期以後,積累財富的神話內容變了,期貨(期貨交易所的席位含金量高)、股市(股票上市需要審批,能讓企業通過審批就意味印鈔票)、土地就成了這個群體上下其手的競逐財富之地。撈錢的數目自然也就躍升至千萬元級。一些消息靈通人士常會告訴我,某座樓盤是某中央領導的兒子擁有,某塊地被某要人的女兒強行要走之類。

那時坊間流傳的高幹子弟致富神話很多,1989年北京學運起因之一是反腐敗,目標是鄧樸方的康華公司做「官倒」。但唯一可做佐證的文字資料是以中紀委或國務院等中央部辦名義下發的禁止幹部子女配偶經商的文件(屬於重迭發文,每年都有),中國國內沒有哪家媒體敢染指這類話題。而境外有公信力的媒體對此有關的報道,國內基本見不到。香港雜誌上的一些零星介紹,以及那本《中共太子黨》,就成了大陸人人們爭相閱讀並傳播的秘聞。但鮮有研究者徵引其中資料,我相信大多數研究者是不敢 ──這裡的「不敢」,主要是擔心資料不確,是風聞,引用後會引起法律訴訟,一身爬滿螞蟻。所以高幹子弟依靠父輩蔭庇發財致富的故事,永遠躲在中國財富神話的幕後。

這是第二代領導人與第三代領導人前期的情況,因為那一段時期,或是沒有互聯網,或是互聯網初起,國人的英語閱讀能力亦有限,因此有關這兩代領導人及與他們同代的「紅色家族」故事極少被曝光。但等到第四代領導人登上中國政治舞台之時,人類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信息傳播遠沒有前互聯網時代那般好控制,再加上這一代「紅色家族」積累財富手段的國際化,封得住國人的嘴卻捆不住外媒記者的筆,「紅色家族」的故事漸漸浮出水面並清晰起來。

三、網絡掀掉了中國財富舞台上的幕布

網上一份中共太子黨名單流傳已有多年,時常更新。我未查核過全部人員,但其中第三、四代領導人子女的任職情況倒是完全與國內媒體報道相符,剔除掉從政從軍者,大概最有名的幾位紅色財閥是這幾位:

江綿恆(江澤民之子),上海網通董事長。該公司承攬了中國大陸沿海15個省市鋪設光纖及開辦網絡電話的服務,其勢力直逼中國電信業霸王「中國電信」。據「生而為錢的中共太子黨」(China: To the money born,《金融時報》329日)報道,現在,江綿恆控制了上海聯合投資有限公司,這是一個在營運上類似於私募公司的政府投資公司。

李小鵬(李鵬之子),華能國際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兼中國國家電力公司副總經理,亞洲電王。 李小琳(李鵬之女) ,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朱雲來(朱鎔基之子)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長。朱雲來在威斯康辛大學獲得氣象學博士,在紐約的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於20世紀90年代末回到中國,精心安排了對中金公司實質上的收購,這是一家合資公司,摩根斯坦利持有大約34%的股份。朱燕來(朱鎔基之女),中國銀行(香港)發展規劃部總經理。

當今最高領導人胡錦濤的兒子胡海峰經商一事,則從BBC一些報道中可見雪泥鴻爪:20061212日,胡錦濤兒子任董事長的「威視股份」有限公司(Nuctech Co.)贏得民航總局的液態物品檢測儀器的巨額合約,合約範圍將包括全國所有機場。不過,中國民航總局強調,雖然「威視」是有「背景」,但他們是基於「威視」儀器的技術表現來決定合約歸屬,決不會「以人民的生命安全來開玩笑」。三年以後即20097月,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因與納米比亞政府簽署的一份價值3400萬英鎊(約3.8億元人民幣)的合同而受到該國反貪委員會的調查。胡海峰與納米比亞因此也成為中宣部在中國大陸要過濾的網絡敏感詞彙。胡海峰的最新職務是以清華副秘書長頭銜專任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院長,正廳級別。

溫家寶的兒子溫雲松創辦的私募基金業者新天域資本公司New Horizon Capital),主要從事私募基金。2010125日路透社披露新天域準備募集10億美元的私募基金,投資準備上市的大陸企業以後,神秘的新天域公司浮出水面。路透社消息指出,這將是新天域資本公司於2007年成立以來所募集的第三筆基金,而且是規模最大的基金。儘管1 26日的中國的《21世紀經濟報道》針對路透社這則消息進行了跟進,報道中引述新天域公司發言人稱,路透社的「報道是有問題的」。但329日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將這些太子黨稱之為中國金融行業的「紅小兵」。該文披露:新天域資本是私募基金當中最有影響力和最成功的一家。這家公司管理的資金達數十億美元,其穩定的投資者包括德意志銀行、摩根大通、瑞士銀行,以及新加坡的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該文作者認為新天域公司「有著中國最值錢的資產。這就是溫雲松(Winston Wen),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Kellogg)商學院的MBA,為人低調,長相酷肖其父、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溫家寶。」 該記者通過業內人士瞭解到,「太子黨在中國本土興起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行業裡佔據著主導地位,通過重組國家資產和為私有公司提供融資獲取暴利。

這位記者得到了不少業內人士透露的內幕消息。該報道披露:北京政壇內部人士認為,有兩個人為這野心勃勃的一代開路,培育出了金錢和權力的緊密結合的現代化前景,這兩個人就是江綿恆與朱雲來,「這兩位確實給了大家這樣一種印象:紅色家庭治理國家為的是自己的利益。他們的行為給年輕的一代太子黨開了綠燈,刺激他們將金條裝滿自己的口袋,而不管這會給黨或領導層的形象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一些分析人士和業內人士預測到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那些權貴家族的子孫們會利用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行業來分享經濟利益,犧牲者不但是外國投資者,也包括和中國的革命政權建立者有著血脈關係的「老一輩」太子黨。

該篇報道還列舉了一些如今在私募股權基金領域名聲顯赫的太子黨:李瑞環的兩個兒子李振智 (George Li與李振福(Jeffrey Li),李長春之女李彤( Li Tong)、吳邦國的女婿 Wilson Feng,中宣部部長劉雲山的兒子劉樂飛

上述這些太子黨是否進了「中國新富家族」一文裡所提到的一萬名亦或是一萬名中的前3000名巨富之內,人民論壇的文章沒有披露。但他們的特點完全符合「中國新富家族」一文所描述的「紅色家族」新富豪的特徵。我記得當年朱鎔基總理曾向媒體表達過一個願望,希望人們將來評價他的時候,承認他是個「清官」就很知足了。現在看來,由於「紅色家族」構成新富豪主體這一事實,這個願望實現的難度越來越大。

四、關於「紅色家族」成為富豪主體的中國特色

「紅色家族」的存在是否合理?這得要看用何種價值觀看待這問題。

太子黨們依仗父輩獲得了成功,這一事實鐵板釘釘無可否認。對此,公眾認為他們的成功是依靠裙帶關係,是權貴資本主義的受益者。對這種評價,太子黨們感到很委屈,他們認為自己成了「反向歧視的受害者」,無論他們怎樣優秀或是努力工作,公眾都認定他們的成功純粹是依靠裙帶關係。為此,榮登中國電力界 「一姐」寶座前中國總理李鵬之女李小琳居然借助黨的喉舌媒體宣稱,對她來說,「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她完全是靠個人的才能與努力才獲得如此卓越的成就。(《環球人物》2009年第16期封面故事)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社會,「銜著銀匙出身的人」注定了其人生起跑線與別人不一樣,比如他們可以獲得很好的教育,比平民子弟見多識廣,可以有家世背景帶來的社會關係,無論經商從政都比較容易獲得機會,如此等等。但西方社會因為經歷過「從身份到契約的進步運動」 ──即文藝復興以來幾百年間的社會變遷,早已形成強調機會均等的文化價值觀。財產傳承上通過遺產稅調節,使富裕者後代不能再依靠食利而生活;在獲取公共職務與掌管公共資源的機會時,不管出身於哪一名門的世家子弟,都得尊重程序(程序正義),與其他階層的人站在同一平台上競爭,比如有家世優勢的小布什要當總統,必須經歷過程完全公開的競選,必須說服選民自覺投票。那總統職位絕非他的父親老布什可以隔代指定並私相授受。

但奉行權力至上的亞洲價值觀的國家則很不相同。在亞洲,那些民主化程度越低的國家,太子黨們在政治與經濟上的擴張就越沒有邊界,擠占公共資源的過程與方式也越不透明。比如印尼的蘇加諾家族,還有當年的菲律賓馬科斯家族都是如此。即使是中國一度奉為楷模的新加坡,李光耀家族繼承權力與財富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比之當年的印尼與菲律賓,太子黨的張狂稍微收斂一些。在民主化程度最高的亞洲國家日本,其政治雖然具有家族傳承這一特點,但權力的獲得也必須通過競選這一公開的政治過程。只有在中國,民眾既無法知曉這些太子黨的權力如何獲得,更不知道他們開辦公司是通過什麼方式獲得特許經營權。比如私募基金在中國,絕對不對民營資本開放。如果有誰從民間募集資金,肯定被政府認為擾亂金融秩序,難免牢獄之災。當年河北省大午集團董事長孫大午,就是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名被判有期徒刑三年──說白了,中國人從來沒有美國人那般眼福,根本看不到太子黨與人競賽,只能隔霧看花般地看到太子黨們拿到「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巨大獎牌」──巨額財富。

正因為機會不均等,過程不透明,所以美國兩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Ramond Fisman 與加州伯克利學院經濟學教授Edward Miguel將他們稱之為「經濟匪徒」。這兩位學者專門研究當今世界的獨裁國家裡發生的那些有關腐敗、暴力、貧窮和獨裁的故事,並用經濟學的方法為獨裁國家的太子黨們擁有的政治背景作市場「估價」。這些故事被作者寫成一本書,書名就叫做《經濟匪徒》(Economic Gangsters )。其中一些內容涉及中國太子黨,有能力與興趣的人完全可以將這本書譯成中文,讓國內同胞們一睹為快。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596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