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童振源:民進黨應有的兩岸論述 ----中國時報
2011/03/08 06:43:38瀏覽402|回應0|推薦0

2011.2.23

     台灣即將進入總統大選熱季,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成為焦點。過去將近三年,馬總統採取扈從中國的政策,換取兩岸的緩和與經濟讓利。然台灣的民主自由戰略優勢逐漸流失,台灣內部的分化與對立持續擴大,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戰略地位價值降低,使得台灣與中國談判的籌碼愈來愈少。民進黨應該提出一套新的兩岸論述,既要記取民進黨執政的經驗,也要避免馬政府的政策盲點。

     事實上,經歷過六十二年休戚與共族群融合的發展歷史,台灣人民早已經形成命運共同體。在一九九年代台灣人民完成修憲之後,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代表台灣人民的總意志。同時,中華民國總統與國會議員皆由台灣人民選舉產生,執行台灣人民賦予的憲法權力,中華民國國家體制就是台灣的國家體制。 
    
 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儘管選舉的對立與激情,台灣民意的共識卻愈來愈清晰,包括下列三項元素:
    
 一、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為中華民國;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

    
 二、台灣人民希望維持主權獨立現狀,不願意在現階段推動兩岸統一,也不願意在現階段推動更改台灣的國號。

    
 三、兩岸關係未來是開放的,但台灣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決定

    
 至於兩岸關係定位應是中華民國憲法下的特殊關係。中華民國憲法將領土區分為「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並以《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範兩地人民之往來。因此,憲法與法律的「大陸地區」與「自由地區」僅僅說明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而「自由地區」是中華民國的治權範圍。然而,憲法並沒有規範中華民國政府要與大陸地區存在的一個政府、甚至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一個主權國家的互動關係。

    
 由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主張絕大部分重疊,但是在治權上完全分立,因此兩岸關係是一種特殊關係。兩岸關係並非國內關係,因為在大陸實存另外一個國家,兩岸互動是在中華民國領土內的兩套憲法秩序互動關係。然而,中華民國國民不包括十三億大陸人民,兩岸政府互不隸屬,互不代表對方人民。

    
 台灣政府應該在台灣共識與憲法兩岸定位的基礎上,從冷戰時期的扈從美國政策及當前的扈從中國政策,調整成平衡美中的戰略方向,應對中國崛起與國際格局變遷的挑戰。特別是,民主與開放是平衡兩岸與美中的重要原則。民主是超越統獨的台灣共識、高於統獨的台灣利益、也是化解統獨的唯一方法。兩岸關係的發展是開放的,統一與獨立不是對立的,只要透過民主的程序也是可以被台灣人民包容與接受的。

    
 最後,兩岸關係不是完全理性,還有歷史與情感。為了連結兩岸互動的紐帶與搭建兩岸人民的情感橋樑,兩岸人民應該建構「華人」與「華人社會」的認同,成為兩岸社會的公約數。台灣人、大陸人、中國人都是華人,以說明錯綜複雜的兩岸歷史、文化、血緣、語言與情感連結,推動兩岸全方位合作與互惠交流。以「台灣共識」作為兩岸互動的前提下,歷史、文化、血緣的認同應該與國家認同分割,感性交流應該與理性國家選擇同時並存。(作者為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49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