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張鐵志:兩岸經濟交流與藍綠的新社會基礎 ---- 中國時報
2011/07/08 03:21:29瀏覽299|回應0|推薦1

2011-07-06

2001年七月,我在本版寫了〈兩岸經濟整合與台灣新社會分歧〉,指出越趨緊密的兩岸經貿互動,一如一般性的全球化現象,會在台灣造成新的贏家和輸家:具有高度技術能力或高度流動性資產而能在跨國界市場過程中獲利者,以及不能在這過程中獲利者。但台灣的對外經貿是高度集中於中國,再加上政治一向是圍繞著統獨或兩岸關係,所以這個新的社會分歧很可能會改變既有以認同為主的政治分歧:亦即原來泛藍支持者可會因為是兩岸貿易的輸家而變綠,反之也可能有原來支持綠的財團或高技術、高教育者因為在兩岸貿易中獲利,不滿於民進黨不積極開放的政策。

十年過去,台灣藍綠版圖確實重組,大家都觀察到南綠北藍的空間現象,且兩黨在兩岸政策上確實出現明顯的差異。幾天前,民進黨也公開批評ECFA簽訂一年帶來貧富不均。這批評當然未必公平,因為貧富不均現象不是始自去年,但這確實過去十多年來兩岸經濟整合脫不了關係。

過去一般認為主導台灣政治分歧的因素是族群背景國家認同階級因素不明顯。不過,兩千年之前,國民黨在鄉村有很強支持,因國民黨長期以派系進行「侍從主義」的資源分配體系,且深深掌握農村組織。相對的,城市中產階級與中小企業主則傾向支持反對黨。據社會學者林宗弘胡克威的研究,90年代,中產階級和中小企業約有45%的選民投給民進黨,這個數字超過當時綠營的平均得票率。這個社會基礎的特質決定了民進黨的政治經濟主張。雖然,不論是選民認知的實證研究,或者議員在社會福利政策的具體投票行為,民進黨是明顯比國民黨左傾的;國民黨也常指控民進黨是反商,但民進黨在90年代主要政治動員訴求還是民主化本土化,而不是一套有系統的偏左翼政策。

兩千年後,台灣政黨的社會基礎更清楚轉變。學者林宗弘等人研究指出,到2004年,農工階級與中小企業主有65%機率投綠營,資方與專業管理階級只有33%當然,民進黨政策並沒明顯左傾,反而比以往和財團更近,不論是政策上或私人關係上。為什麼會有這種社會基礎的轉移?這很大部分原因來自於這十年來的兩岸經貿快速發展,使得中小企業遭受衝擊,失業率升高,貧富差距惡化。世界各地的全球化或自由貿易都會導致國內分配問題惡化,因而影響政治力量重組;對外貿易的輸家,亦即比較難以在對外流動中獲利的農民和工人會反對經濟開放,而有能力移動的高技術性贏家會支持開放。在台灣民進黨由於統獨立場,比較不主張對大陸積極開放,因此逐漸獲得原來支持藍營的工農階級選票這部分解釋了南綠北藍現象。

林宗弘與胡克威兩位學者針對民眾對ECFA的態度的研究發現,確實,中下階級認為兩岸經貿關係擴大將使貧富差距惡化,因而反對ECFA,資方與管理階層則認為兩岸經貿關係擴大將使經濟成長,因而支持ECFA而中下階級的政治態度確實主要傾向民進黨。中研院另一項調查,發現台灣大部分人是贊成與中國經濟密切來往。學者吳乃德發現,即使民進黨支持者中,只有一半對與中國經濟交往持負面態度,且有將近一半認為「民進黨過於反對和中國大陸來往」(但全部受訪者中超過一半認為「國民黨太傾向中國政府的立場」)。另一方面,在全部受訪者中,近七成認為兩岸交往擴大台灣貧富差距;即使對兩岸往來持正面看法者也有六成同意。而自認是兩岸經濟受害者的,集中於民進黨支持者,而獨立選民中,認為是兩岸經濟交流受害者的比例遠高於自認為是受益者的比例。

這個圖像對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確實意義深遠。國民黨主張開放可能對選票有利,但他們只談光明面不願承認經濟交流的負面後果,則不符合大多數人期待;民進黨強調兩岸交流會造成貧富不均是正確的,但他們的解藥不能只是反對兩岸交流,重要的是提出更進步的社會政策,來面對國內的分配不正義。(作者為專欄作家)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540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