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懷古尋跡訪砲台~~~暖暖文史工作室
2009/09/10 11:45:52瀏覽988|回應0|推薦2

  台灣歷經數百年,外來列強覬覦之心未曾間斷,最令人痛心地,不外乎是戰爭掠過的遺跡。基隆位於北台灣要塞,附近盛產煤、金、銅等礦,促使她需接受宿命中,外來戰事的煩擾。每座砲台都經歷了無數的戰役洗禮,仍帶著光榮的自尊毅然屹立著。塊塊斑駁都掩藏不住人們對這段歷史的好奇,如我們無法完全地全心去感受那一段艱辛,那就默默地站在它們面前,花一段時間去追憶與憑弔吧! 

  摃子寮砲台創建於光緒年間,是基隆市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砲台區,其位於信義區、中正區的山巒間,也就是目前的海洋大學與碧砂漁港的後方山頂,與白米甕砲台互為犄角,是早期基隆港的左右護衛,對外可扼守海港,對內可居高臨下防守。是基隆區古砲台中被發現較晚的砲台,至今仍開發中,一切都保持原始風貌。砲台建於清光緒年間、日據時期曾經重修,光復後被列為港區的要塞管制區,現今已被規劃為都市計畫保護區。同時,摃子寮砲台於民國八十八年也被列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

  摃子寮砲盤區共有八尊巨砲,兩尊為一組,被安置在東區的三個砲台區內,是防八斗子方向的外海航道。兩座為一組的圓形砲座,遠看時類似眼鏡形狀的造形,是此砲台最大的特色,另兩尊大砲安置在西區的砲台內,是為防守深澳坑及八斗子方向的內陸安危。

  砲台區中間為厚牆的火藥庫,機槍陣地與砲盤區的傾斜輸送道,及觀測台與砲台區之間的通話孔,是古砲台中所少見;營舍與砲台區間有條圓形隧道,可兩人併肩而行,營舍、砲台區各有水井與濾水池至今仍未乾涸。另外有磚造房舍數棟,建築面積十分廣闊,其規模比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還大。

  除此,還有一條登山古道可從深澳坑方向進入砲區,根據文獻記載,外敵侵佔基隆時,一路自八斗子沿海岸入侵,一路自深澳坑入侵,由此推証摃子寮砲台,很有可能是早期清軍,為了抵制外來的侵略所建設,如能善加整修規劃保護,不僅是尋跡其悲壯史詩,也是歷史最珍貴的見證。

  在砲台山的山頂,樹上懸掛著許多捕漁用的浮標,色彩非常鮮艷搶眼,與四周的營舍、子牆、砲台成極烈的對比,當時,我感到非常地好奇與納悶,後來,詢問山下(碧砂漁港)附近居民,方知是當地漁民把曾經用過的浮標,把它懸吊在砲台山頂的樹上,其用意有二:1.是祈求出海捕漁時能平安歸來2.是當黑夜來臨,漁船從外海入港時,在遠處即可看到砲台山上的浮標,隨著迎風搖曳不停地閃爍著瑩光,似乎在告知捕漁郎說:「溫暖的家已到了。」哇塞!多麼特別的習俗阿!如此溫馨動人的畫面,在別的漁村或砲台是見不到的喔!如能配合社區營造的協助,那又是一種不同文化風格意義的呈現。

  有天清晨與老公相偕到摃子寮砲台山散步,偶遇到一位歐力桑,與其聊天問之為何到此運動,歐力桑說:「老伙人睏未到天光,透早出來山頂走走,順便看海外孩子的船隻回來沒?」原來,他兒子在黃昏時出海,去放燈仔火抓小管啦!待天亮時分才能回港,而歐力桑卻能在遠方無數的小黑點中,辨別出那艘船是兒子的。從他那既期待又關切的眼神裡,讓我感覺到這種親情的感應,是多麼令人窩心又羨慕。

  據聽說砲台山四週有很多地洞,是可以通到下面的碧砂漁港,可惜久未使用有些部份已被堵死。有關單位若能整修打通,那麼來此休閒的遊客,即將可山海兩吃,半日遊砲台知性之旅,下午爬地洞,體驗一下先民早期的生活環境。之後,再到碧砂漁港吃頓生猛海鮮,享受基隆出名的鮮美佳餚,滿足一下食慾吧! 

  當晴空萬里碧海藍天時,站立在山頂遠眺右前方,即能觀賞到鼻頭角的海岸風光。而在左方也欣賞到基隆嶼和和平島,佇立於無限寬廣的東海中,真可謂之海天一色、景觀宜人。將來海上藍色公路通航,即可坐小船舶乘風破浪遨遊基隆嶼。啊!基隆有如此優美的天然休閒佳境,真是叫人流連忘返。 有首對聯曾說:「天趣滿前宜細領,韶光九十太匆匆。」朋友們!趕快把握良辰美景,不要措失良機哦!

( 在地生活基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30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