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06 00:20:55瀏覽639|回應0|推薦1 | |
三、自然地理生態因素 先講【1】生態環境。水是生命之源,遠古人類必須盡量靠近水源才能生存繁衍,所以大河哺育了人類文明。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倫的兩河文明,都發源於大河的河谷盆地;中國的河洛文明自然也無法例外,發源於中國第二條大河黃河的中下游的沖積平原。歷史上叫做大河文明,其相對的文明是海洋文明,例如希臘文明發源於地中海東部的沿岸地帶,面對的是一片藍色的海洋。這種大河和海洋的特殊生態環境,對據以形成的民族的性格、心理及其人文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下面再詳細論述。不過,講到河洛地帶的水,當然不止一條大河黃河,還有南岸的一條大支流洛河,河洛就是黃河和洛水的合稱。洛河又有三條支流,即澗水、瀍水、伊水等。伊河於鞏義西流入洛河,洛河於鞏義北注入黃河。此外,還有眾多的湖泊水澤散布其間。與此可見,河洛文明水流之多、之盛、之廣,絕非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倫的兩河文明可以相比! 有了水,自然就有林木,就有茂盛的森林植被,就有飛禽走獸,佳美的山水,秀麗的風景。而且遠古時期,黃河及其支流大部分清澈,水量也比現在大得多。(13)所以單就水而言,流域面積達15,771平方公里的河洛盆地正是這樣一塊適宜人類居住的風水寶地!(14)有詩為證:北宋邵雍詩曰:洛川多好山,伊川多美竹!這是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人說的,可以想像,距今五、六千前時當更是秀美了!水雖然多,還得流在宜於發展農業的平原盆地,河洛一帶正是這樣的理想地區;以華北台地為基礎,其間散布許多山間盆地的谷地,如伊洛盆地、汝穎盆地、溱洧谷地等。嵩山以東是面積約達40萬平方公里的黃河沖積平原。整體上是一片廣袤的平疇曠野。從小區域上說,區內是起伏不平的山崗丘陵,與西亞的新月形地帶相似,河流水渠縱橫流布其間,非常有利於遠古時代農業的起源和發展。 農業固然離不開水,也離不開土壤、主要的農作物和氣候;水、土壤、農作物、氣候,是農業文明興起和發展的四大物質要素,缺一不可。講到土壤,河洛地區的土壤層主要是第四紀沖積土(褐土),屬棕壤的褐土(俗稱黃土),廣闊深厚。其特點是經過多年耕種形成為壤土(河邊)及黑壚土,母質肥沃,肥力高,節理垂直,有利於毛細現象生成,可把下層的肥力及水分帶到地表,因此具有天然抗旱保水自肥的能力。並且土層單一,疏鬆多孔,先民使用簡單粗糙的石鏟、木耒等即可進行開墾與淺種直播,也利於開挖水井及水渠以便進行農田灌溉。(15) 河洛地區的主要作物是粟,既耐旱又耐寒,宜於栽培和廣泛種植,而且生長期短,易於保存。而黃土地帶的黃土層正是適宜粟生長的土壤,所以粟成為新石器時代北方地區和河洛地區先民的主要作物。古史文獻中經常出現粟以及同類的乾旱作物黍、稷這兩個字,就是最好的證明。此外,還有麥、豆也可以廣泛種植。(16)相對而言,長江流域的主要作物稻米,雖然是耐溫濕的水耕農業,但是如果水太多了,多到沼澤湖泊遍地,河道縱橫,以致排水不易,稻米就無法生長。所以必須要等到農業技術發展到可以排水的技術水平時,才能大量種植稻米。然而這種技術,遠古時代的先民是完全不具備的。因此由於河洛地區的水量適當,不是過多,一般較南方排水容易得多,比較容易灌溉,所以南方稻作農業的生產力難以超過北方的旱作農業。這是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當進入距今三、四千年的青銅器時代,北方旱作農業大為發展,成為哺育華夏文明核心的關鍵的物質條件,黃河流域的河洛地區隨之發展了輝煌的文明、文化。(17) 再說氣候吧,據氣象學家竺可楨的研究,自距今六千年的仰韶文化時期至西周初期的三、四千年其間,包括河洛地區在內的中原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干乾地帶農作物粟類的生長。而且四季分明,不濕不燥,冬不冷,夏不熱,年平均氣溫高於現在的攝氏三度;尤其是黃土地,最適宜於遠古人類依水傍崖穴居。(18)所以,不論是水、土壤、主要作物或氣候,河洛地帶所具有優越的生態條件都是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這就為河洛地區的農業文明提供了無比堅實雄厚的物質基礎。 現在再來講河洛地區的【2】山川形勢和地理位置。其四周山巒疊起,中部地勢開闊。南面是嵩山、外方山、伏牛山脈等環繞,再往南則連接部分的江淮平原;北面是黃河橫穿而過,再往北可以控制幽燕;東出虎牢,連接豫東大平原(河下平原)和黃淮平原或華北平原;西接秦隴,越過函谷,可抵達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進而連接廣袤的黃土高原。(19)所以,就地理位置而言,的確是「山河拱戴,四域相圍,萬方輻輳」,位居天下之中,制約四方。例如當大禹將華夏劃為九州時,河洛地區屬豫州,地處九州之中,所以後世通稱中州、中原、中土。古代所稱之「中國」,其原意即指以古都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所以最晚到西周初年也就是距今3000多前左右,河洛地區已被視為天下之中。(20)這個無與倫比的形勝甲於天下的優越地理位置,是其他地區文明,例如紅山文明、巴蜀文明、良渚文明、海岱文明、江漢文明、荊楚文明怎麼也比不上的,縱令它們也具有同河洛地區一樣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但不是偏西,偏北,就是偏東,偏南,都遠離華夏先民活動頻繁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所以從地緣上看,河洛地區也是得天獨厚,以洛汭為核心的河洛地帶,仰仗大自然厚賜的物質條件和居天下之中的優越地理位置,最有條件成為河洛文化渦漩運動的核心。而且事實上也是如此,例如正是由於這種居「天下之中」的優越地理位置,西周的周公營建洛邑屏衛東方,然後從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梁、後唐七朝,均定都於此;隋煬帝和唐初武則天稱帝時也遷都於此,因而有「九朝名都」之稱。如果從河洛文化圈更大的範圍來看,河南北部的安陽曾經是殷商以及南北朝時期的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所以安陽也有「六朝故都」之稱;河南東部的開封,曾經是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等六朝的都城。這樣前後算起來,就有21個大大小小的朝代在河洛地區開國建都,成為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謂「天下的大湊」,應該是當之無愧了。(21) 第三個是【3】生產力,這是形成渦漩運動核心又一個關鍵的、不可或缺的物質因素。民以食為天,人是要吃飯的,要吃飯就離不開農業,遠古人類文明的起源和進一步發展,離不開農業的支撐。當然這裡是說,先民已經從漁獵進入農耕的時代,從伏羲進入神農、黃帝、堯舜、(此皆非信史,當希臘神話即可!)禹湯、周初的時代。這裡需要大致界定一下文明的定義和主要內涵。所謂文明,其標誌性的內涵包括文字、城市、禮儀、建築、宮殿廟宇、青銅、階級和國家,還有科學、哲學、藝術等。這些內涵的出現和持續存在並發展,必須以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只有農業生產力達到一定的發展水平,使農業生產能夠經常有保證地為社會提供一定安全數量的餘糧,才能夠收容更多的奴隸從事各種非農業性活動,充當僕役;本氏族的成員才能夠有更多的人完全脫離生產,從事必要的行政管理工作和心智活動。(22)然而在沒有鐵器的情況下,環顧大江南北的幾個地區文化,都沒有使農業生產力發展到足以出現國家和階級社會,並持續存在和進一步發展的優越自然地理條件。具有這種條件的在當時只有黃土層地帶的旱作農業地區,包括河洛地區。所以,河洛地區之所以能夠成為華夏文化的中心,成為文化渦漩運動的核心,就農業生產力而言,毋寧是很自然的了。 考古的出土文物證明,河洛地區早在距今八千年前也就是伏羲時代前後,就形成了農耕文化的中心。斐李崗遺址顯示,農耕區分布在豫西山地的東部邊緣與黃淮大平原的過渡地帶,尤以嵩山周圍最密集。農業是斐李崗文化的主要生產活動和食物的主要來源。農具中鋤、鏟的出現,說明當時已脫離原始的刀耕農業,進入鋤耕農業。由斐李崗、仰韶、龍山等文化看來,農業經濟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從而在河洛文化圈形成了農耕文化的中心區域。這種以農業經濟形成的生產力,構成了河洛文化渦漩運動所需能量的主要物質來源。(23)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