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2/13 06:30:00瀏覽56|回應0|推薦0 | |
2023年11月21日 許成鋼教授是來自中國的經濟學家,現任教於史丹福大學。他1991年在哈佛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於2016年獲得首屆中國經濟學獎,2013年獲得孫冶芳經濟學論文獎。許成鋼長期對中國經濟發展持負面看法。他強調,中國的憲政轉型不能迴避,強調民主制度對經濟發展來說不可或缺。日前許成鋼線上參與「評估中國和香港的商業風險」座談會,說明中國的政治制度給經濟帶來的危險。 長期鑽研中國經濟的史丹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許成鋼表示,中國經濟發展情勢目前仍持續下行。除了制度問題,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大動力私營企業和全球化,這兩個部分都正在被破壞的過程中。他説:「中國自己把私營企業給搞得很弱,自己把全球化搞得要脫鈎。」形成目前外資從中國撤離的不可忽視現象。 鄧小平路線 習方向一致 許成鋼表示,他在APEC周的座談會上提過,鄧小平在改革開放還沒開始的時候,曾表示過將要進行的改革開放是學習列寧在1921年的新經濟政策,並且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許多人以爲鄧小平改革是爲了要搞經濟,習近平改變了鄧小平的路線。這是一個違反基本事實的認識。」他説,「鄧小平的話不是他個人的話,他作為共產黨的領袖,是共產黨的基本原則。鄧小平的話都被寫入了黨章和憲法,習近平和鄧小平的路線在大致的方向上是一致的。」 許成鋼指出,鄧小平的改革是為了挽救中國共產黨的制度。而對政權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有時是經濟,有時不是經濟。當對政權來說經濟不是最重要的時候,中國就會放棄經濟來保住政權。北京對2019-2020年之間香港反送中運動和1989年六四運動的鎮壓,前者會將香港的法治破壞,讓中國唯一的金融中心損壞。後者給中國造成了持續三年的經濟困難。這些決定給經濟帶來的不良結果,共產黨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了也要那樣去做。 經濟下行 疫前即現端倪 如今中國的經濟下行感覺像是疫情結束後才發生的,但許成鋼表示,其實不然。實際上中國經濟早在很多年之前就出現問題。從2013到2019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就每年在下降,到後幾年下降得很快。「我十幾年前就在討論,由於制度原因,中國的經濟改革出現了致命的問題,導致了它的經濟持續性下降。」他表示,在2017-2018之前中國經濟的問題還只是它的改革出現的問題,在這之後就不只是改革的問題,而是中國直接開始壓制私營企業。「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幾十年的快速增長都是靠私營企業。但那之後他開始壓制私營企業。這就是爲什麽原本在持續下降的經濟增長從那以後就非常快速地下降了。」 2大重要動力 皆遭破壞 許成鋼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有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私營企業,第二個部分是全球化,這兩個部分都在被破壞的過程中。「今天的中國更像70年代的蘇聯,原因就在於中國和70年代的蘇聯原本他們的不同在於私營企業和全球化,」他説,「他自己把私營企業給搞得很弱,自己把全球化搞得要脫鈎,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越來越返回像蘇聯的方向去。」 在全球化的方面,眼下外資從中國的撤離是不可忽視的現象,許成鋼表示,根本原因仍然是制度,「事實上中美關係的惡化最根本的原因,是過去民主國家普遍沒有認清楚共產集權制度。現在他們也並不一定清楚,但他們現在已經有所感覺了。」 他說,制度帶來的關係惡化的過程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確實是共產黨的領導人即習近平,「很多人都認為,事情都是共產黨領導人帶來的。實際上爲什麽這個共產黨領導人這樣做事情,這也是超出了他的個人。他是共產黨的領導人,他要做的事就是共產黨要做的事。」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