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8/31 19:54:00瀏覽265|回應0|推薦0 | |
2021.02.23 腸道是免疫最前線 近幾年,我把握任何可能的機會,努力傳達這個重要概念,我認為這是攸關生死。偶而會有反對聲浪:『蔡教授,腸道是消化器官,怎麼可能是免疫器官?』正在閱讀的朋友你可有此相同疑惑呢? 我是醫學院的教授,我希望將這個在生物醫學研究裏,已經立論十餘年的腸道免疫概念,深植入你的心裏,徹底改變你對腸道的認知,讓你對腸道刮目相看。 操作內視鏡檢查腸道時,可以看到小腸末端、迴腸的部份,有很多小突起,分佈在小腸內壁,經驗不足的年輕醫生可能會誤以為是腫瘤。這就是有名的貝爾節(Peyer’s patch),是哺乳動物體內最大的淋巴組織,用顯微鏡觀察時,可以看到貝爾節裏面有無數的淋巴節聚集。我們做老鼠實驗時,由小腸外部也可以看到一粒粒的貝爾節凸起。 如果你像我們一樣實際看過貝爾節,了解貝爾節做什麼事,你就不會懷疑腸道確實是重要的免疫器官了。貝爾節的狀態直接反映身體的免疫強弱,年輕健康者,數目多、凸起明顯。年紀大,體弱多病者、數目減少、而且較平坦。腸道發炎性疾病時,貝爾節很快就潰爛。 腸道為什麼必須也是免疫器官呢? 『腸道明明是消化器官,為什麼又要是免疫器官呢?』這是必然的,不得已的設計。腸道的天賦使命是消化吸收,它的設計首先考慮如何高效率的執行消化和吸收。小腸內部有無數的絨毛,每根絨毛上又有無數的微絨毛,總表面積達到300平方公尺,遠大於皮膚(2平方公尺)及肺部黏膜系統(80平方公尺)的表面積。 腸道表面覆蓋著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的黏膜,黏膜下面就是密密麻麻的微血管及乳糜管系統。食物由口腔、胃到小腸,在精密調控下,消化分解成胺基酸、葡萄糖、脂肪酸等小分子,透過黏膜被吸收,然後,由微血管、乳糜管等迅速進入循環系統。這就是腸道為了有效執行消化吸收而做的設計,驚人的大面積,高效率的黏膜吸收,高效率的物質運輸。 現在問題浮現了,別忘了腸道同時也是最危險、最骯髒的地方,無數由口腔侵入的病菌,毒物,以及腸道原本就存在的壞菌軍團,虎視眈眈的想伺機入侵人體。好的、有益的營養素能夠高效率的被吸收,被輸送到全身;同樣的,壞的、有害的毒素、病菌,也可能同樣的被高效率吸收、高效率的輸送。所以,各位朋友,我們的身體在設計防衛體系時,只好將大部份的免疫防衛軍隊,配置在腸道,用來保護腸道黏膜的安全。 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等,集中在腸道,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球蛋白A,由腸道製造,而且用來保護腸道。所以,我說腸道名符其實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如果你腸道不好,壞菌大舉入侵,同盟軍團(好菌)節節敗退,戰爭延燒到腸道黏膜,你的免疫細胞前仆後繼,屍橫遍野。你想想看,你的免疫系統怎麼可能好呢?所以,我說腸道名符其實是免疫最前線。 蔡英傑博士 現任:陽明大學生化暨分生研究所教授、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會長 專長:生物化學、微生物學 經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生化科主任、東京大學應用生命工學系客座教授、台灣乳酸菌協會創會理事長 著作:《你不能沒腸識:頑固教授的24個腸道保健祕訣》,2006年;《腸道內經:便便博士的順暢哲學》,中國友誼出版,2009年;《腸命百歲:腸道權威最新長齡保健大典》,時報出版,2010年;《腸命百歲 2:益生菌讓你不生病!》,時報出版,2012年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