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吳惠林:中國經濟的崛起與崩壞(12)
2018/09/30 14:54:00瀏覽197|回應0|推薦0

 20180911

   關於GDP及經濟成長率的造假,並非中共獨有,英國經濟學家黛安柯爾(Diane Coyle)在二一四年出版的《GDP的多情簡史》(GDP: 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一書中,一開頭〈引言〉就說了個真實故事:二年下半年,安德烈亞斯耶奧爾耶歐(Andreas Georgiou)從國際貨幣基金(IMF)和歐盟空降,出任新成立的希臘官方統計局(Elstat)局長,幾星期後,他的電子郵件遭到駭客攻擊,幾個月後,新近遭到裁員的舊統計局理事指控他違反希臘國家利益。檢方後來在造成希臘人意見嚴重分歧的一個案子裡,指控他玩忽職守,偽造官方資料等重罪。耶奧爾耶歐的罪名是:試圖提出與希臘經濟有關的精確統計。特別是在統計官員承政客之命,粉飾統計數字幾十年後,他的做法真是可能替自己招來牢獄之災。這個案子關係重大,因為歐盟是否撥付紓困資金,救援希臘政府,防止希臘經濟崩潰,取決於希臘是否達成刪減政府支出與借貸的目標。該目標是以預算赤字GDP的比率表示。

耶奧爾耶歐獲得任命前不久,歐盟執行委員會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希臘已經篡改數字多年。這一年稍早,希臘國家統計服務局(新統計局的前身)局長在多少有點絕望之餘,跟在布魯塞爾的歐盟官員聯絡,「宣稱官方干預數字的提供」。這份報告斷定,希臘多次誤報統計數字。就是懷疑希臘提供的數字造假,IMF和歐盟執委會要借給希臘紓困基金時,才派任耶奧爾耶歐創建新的統計機構,作為條件之一。耶奧爾耶歐遭到背叛國家利益的指控後說:「我因為不做假帳,而遭到起訴。」

連希臘這種自由民主先進國都會假造GDP數字,中共這個統計技術落後和後進發展的國家的統計數字之可信度就不用多說了。不過,雖然數字造假嚴重,但中國經改開小門讓經濟自由,其經濟會快速成長卻是毋庸置疑的。

(三)中國經濟成長速度

在一九七九年以前,中共根據「鐵飯碗」的原則運作,領導階層不承諾高成長,就業或機會,而是承諾足夠的糧食和生活基本需求。集體農場奴工和中央計畫便足以履行這些承諾,但也只能如此。穩定是目標,成長只是難以企及的理想。

自一九七八年底開始,鄧小平打破「鐵飯碗」,以追求成長的經濟取代。承諾人民自求多福的機會,不再保證糧食和生活基本需求的滿足。當時的經濟完全稱不上自由市場而且共產黨也沒放鬆管制。不過,國內企業和外國買家總算可以利用廉價勞工和進口技術,在種類繁多的可貿易製造業產品上創造比較利益或比較優勢。

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就這樣創造出來,中國的GDP從1979年的2630億美元,到1990年增為4040億美元,迄2000年再提高為1.2兆美元,2011年更攀升至7.2兆美元,在三十年間增加了二十七倍,以此數字來看,成績著實十分驚人。依此趨勢,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GDP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強權,也將恢復久遠之前的明朝時代之地位。

不過,推論很少能正確指引未來,這樣的預測看看聽聽就好。就各地區的發展經驗,從未發展開始,就像從無到有,亦即基期很低,由這種成長過程可以得知,中國的高經濟成長完全稱不上奇蹟。如果以像新加坡、台灣和日本採取的合理政策取代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國的高經濟成長可能提前幾十年發生。但由一些分析和檢驗,已讓許多人質疑,中國是否能繼續以飛快的速度成長。

GDP可以化約成平均勞動生產力和勞動力的乘積,其成長(即經濟成長)動態過程,很容易隨著生產因素的使用和耗竭而改變,不論是變好或變壞。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敎授克魯曼(Paul Krugman),在一九九四年發表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的〈亞洲經濟奇蹟的迷思〉(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一文中,就明白指出,共產國家成長快速係奠基於生產要素投入的擴增,而非生產力的提升或技術進步。該文因預測中國經濟成長將趨緩而備受批評,但後來證明是先見之明。克魯曼就是以「勞動力和生產力的增加來促進經濟成長」這個根本原則來推論:如果勞動力增加停滯、生產力也維持不變,GDP也將不變,經濟也就沒有成長。勞動力的增加係由人口結構和教育來驅動,而生產力則由資本和技術來驅動。

一九八年,中國經濟擁有充沛的勞動力和外國資金的流入,其結果不難預測。勞動力有賴從提高識字率出發的教育,以及更高階的科技和職業技術的發展來提升素質。中國在一九八年的農民超過五億,農民不可能在一夕之間轉為工廠工人,需要住宅和運輸基礎設施之配合,這需要時間,而這種過程在一九八年已經啟動。

勞工在一九八年代和一九九年代湧入城市,資本也動員起來,因而勞動生產力提升。資金來自外國私人投資(台商扮要角)、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以及中國的國內儲蓄,資金很快被轉成機器設備、廠房和基礎設施。克魯曼指出,勞動和資本這兩種生產因素的投入模式是兩面刃。當這些因素很充沛時,成長可能很快,但不足時會發生什麼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就是當勞動和資本投入減緩時,成長也同步減緩。克魯曼的分析對學界和政策制訂者來說是常識,但美國華爾街的啦啦隊和媒體所知不多。那些認定久遠的未來仍會快速成長的推測,忽略了生產因素終究會耗費、減緩。

舉例來說,五個工人以手工組裝產品,可以製造一個特定的產量。如果有五個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的農民,加入該工廠工作,並用同樣的手工組裝技術,那麼產量將加倍。若廠商買進機器,以自動組裝取代手工組裝,而後訓練工人操作機器,如果每部機器的產量是手工組裝的兩倍,而每個工人都有一部機器,產量將再增加一倍。在此例中,工廠的產品量增加了百分之四百,先是勞動力倍增,而後是自動化生產再增一倍。這不是奇蹟,而是簡單明瞭的勞動力和生產力擴增的過程。

不過,此過程有其極限,到最後,由農村來的新工人將不再有,即使有新工人,利用資本的能力將受到實體或財務上的限制。如果每個工人都有一部機器,而同一時間只能操作一部機器,此時再增加機器也無法增加生產。經濟發展比這個例子複雜多多,有許多因素會影響成長的過程,但減少投入會導致成長減緩的基本原因,卻是無法規避的。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1690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