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末期病人的身心護理(一)
2021/06/22 18:29:36瀏覽3294|回應31|推薦160

   新冠疫情多少生離死別?每天下午兩點揭露的數字背後,多少人匡列進恐懼的陰影?小老百姓在戒慎恐懼下,怎生注意到有塊大黑布遮蓋了多少政客的醜陋算計?撇開新冠疫情不談,惡性腫瘤、心臟病、肺炎是去年台灣十大死亡原因的前三名;史蒂芬霍金2017年11月預言,以地球生態被破壞的速度來看,人類可能在西元2600年以前就會滅絕。姑且不論幾百年後的事,生、老、病、死本來就是無常人生中的平常事。真正面臨病入膏肓、生機難再的事實,多少人能坦然接受?設若這事實落在我們自己,或我們所關愛的至親好友身上,我們泰半視此事實為不幸的災禍,較難以當作生命的必然過程接受下來。

   1985年初,本人受光啟出版社之邀,翻譯約翰辛頓(John Hinton)"Dying"一書;當年11月以「末期病人的身心護理」書名出版。此書曾獲廣泛參考或引用,1990年7月再版。三十多年來,生物醫療電子5G等等科技日益發達;台灣社會在醫療照護與臨終關懷有長足進步,但是對「死亡進程」的避諱依舊。如今紙本書式微,更何況30多年前的排版字體小,又擠得密密麻麻;我這款實體書,大概買來送人都會被隨手丟棄。居家避疫無聊,與其發呆耍廢浪費生命,不如整理這本書;一方面幫助自己正視死亡課題,另一方面也希望有助於讀者了解:「人在生命最後一個階段的際遇,正關係著整個人生價值的有無;人在無能為力、只有等死的份兒時,如何打開潛藏內心深處糾結的心結,心無罣礙、不留遺憾地回歸?」

   本書作者辛頓(John Hinton)英國人,是一位精神醫學教授;早在其醫學生涯初期,即特別關切不治之症患者,因此著力研究其身心需求,希望能對因罹疫而受冷落忽視的人有所幫助;其見解雖以醫學角度出發,卻深具人道色彩,殊為可貴。他在緒言裡寫道,「雖然死亡事件每分每秒發生,多數人仍然認為:災害事件不可能直接侵害其個人生命;他們排除了死亡的個別意義,帶著隔岸觀火的樂趣,聽著悲劇性的死亡描述,閱讀謀殺故事消遣取樂。嚴肅地思考個人死亡問題,往往遠不及《盤算、積攢錢財以備萬一》來得重要。」規避死亡導致的結果就是放不開、放不下,病痛可以緩解,心裡上的恐懼、悲哀、沮喪、心有不甘...更折磨人。

    本書分三大部分,共十三章。第一部分「對死亡的態度」第一章 死亡與瀕死的恐懼, 第二章 永生觀,  第三章 接受死亡。第二部分 「瀕死歷程」 第四章 致命的疾病,第五章 疾病末期的肉體痛苦, 第六章 疾病末期的情緒困擾,第七章 自覺與否定、掙扎與接受。第三部分「如何照顧瀕死病人」第八章 末期病人的護理,第九章 與末期病人談死亡,第十章延壽與促死,第十一章 誰來照顧末期病人,第十二章死別的反應,第十三章哀悼與復原。

  我知道自己正做著「極不討喜」的工作,我打算分成(一)、(二)、(三)、(四)四篇介紹各章概要;這一篇「一」到此為止,「二」篇將淺介本書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有六章,分別放在「三」「四」篇刊完。希望介紹完本書,台灣已經完全從疫情中解封。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chershen&aid=164116976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意樵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工作內訊息
2021/06/23 22:04

我的事前告知收到效果。

工作上有幾個接觸的個案不同住的家屬,近期紛紛傳出感染新冠肺炎的訊息。

或許是事前的知識教育得當,在確知自己感染新冠肺炎之後,並無過度恐慌,積極配合治療,已從隔離病房解禁出來,身體康復無任何後遺症。

許多無知者在確定感染之後,因過度驚恐導致休克,死亡時面容是在驚恐過度的面相是可預想得到的。這是自己嚇自己嚇死的。

能坦然面對,身體不會因緊張過度而引發心肺衰竭。

*

10天前我臨時接到請求支援的案家,老媽媽在門一開的瞬間,拿著大罐酒精對著我狂噴,頭臉手腳全身上下前後左右到鞋子包包,導致我被酒精嗆咳幾次到快窒息,瞬間的眩暈,讓我差點暈倒.....

80多歲老媽媽的無知.......能怪她嗎??不能。
中間一度呼吸窘迫,當即聯絡我醫院找醫師,讓單位來監控我。

或許是身體狀況不錯,我硬撐下來,雖無大礙,後遺症不小,腦部中樞神經嚴重受傷,這個神經性的傷害,得要3~6個月的恢復期,怕是此傷害成不可逆。

上週四我打了AZ,頭暈頭痛發燒一起發作,身體到現在仍處在與病毒對抗的狀態中。安慰的是已慢慢恢復當中。唯獨因腦部中樞神經嚴重受傷的眩暈仍在持續....

我們前線人員另一種的傷害。

烏雲飄過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6-23 22:20 回覆:
看得我好心疼啊!是不是被噴太多酒精了?妳需要充分休息,讓原氣恢復。這種情況一定要讓院方與個案家屬知道,這樣的職業傷害絕對要預防。台灣號稱教育普遍,無知又自私的人很多。拿酒精噴人,當下妳真該拒絕接案。意樵神經系統上的傷害,應該上網試試看能否找到處方?

宋子平老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6/23 19:51
努力消化中😄😅😅😅。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6-23 21:15 回覆:
子平老師年輕,而且可能一直都很順遂;生死問題也可以等閒看,就請參考參考!

盹龜雞~ 五月23日 科隆主教大教堂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6/23 19:34

是慈悲與愛, 才會發行這一本 全面的關懷 末期病人身心 的書。

這麼艱難苦澀的題目,原文一定概括廣泛, 要翻譯給國人看,一肩四挑 的 Maria 能撐得下來,真不容易。

就算已經送走老人家,我自己也是要走上這一條路的, 感謝你 將它分享給我們。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6-23 21:09 回覆:
感謝盹妹妹。若非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疫情死亡率竄高、施打疫苗有必要性與急迫性,我大概不會感覺「死亡離自己蠻近的」。我猜面臨死亡時,最受罪的大概像這樣的人:身上各器官都衰頹,一顆腦袋卻越老越清醒。當然若遭逢不測,可能相反過來也說不定。希望我沒有高估自己,寫完本書摘要後,讀者能有所獲。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哦 ? ! My two cents worth ?
2021/06/23 16:52
用那種字體?

建議  <span lang="JA" style="font-size: large;">

or   <span lang="JA" style="font-size: 15pt;">

"死" ? 乃 人生 下一站﹐未雨綢繆,老朽 瞎摸象 多年﹐多多少少 比 一般人 心得 多一點。 

首先﹐ http://classic-blog.udn.com/mbr8879576/5245060

其次﹐ 靈魂出竅 實已 廣為人知  http://classic-blog.udn.com/mbr8879576/247053

再次﹐ 輪迴 漸漸 進入 主流 顯學  http://classic-blog.udn.com/mbr8879576/35043713

老朽 心得   http://classic-blog.udn.com/mbr8879576/article?f_ART_CATE=446514

懇請不吝賜教?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6-23 18:35 回覆:

感謝摸象大師賜教。您建議的字體第一行,我有看、沒有全懂;第二行,我猜是「文字大小選15pt」。問題是UDN系統字體繁體中文只有新細明體與標楷體兩個選項,文字大小4(14pt)、5(18pt);沒有15pt啊!

「生命」的來與去迄今仍謎團處處,儒、釋、道、墨、法家各有詮釋,耶穌基督或穆罕莫德本出一源卻世代爭戰不已。我想最務實的是:彼此尊重,互相包容;宇宙萬物本來就該共存共榮,人類也不該自稱是萬物之靈...


紅袂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6/23 13:16

很期待您對此翻譯文統整彙集後的濃縮之文。 

 

關於死亡的議題,我一直很想一窺其中,想試途瞭解生命奧秘。生命是一代傳一代,生死是自然循環,誰也不夠改變。面對生,我們無法決定,死亦然然,生於無知,死於有感,尤其這是每個人都將面臨的一段心路歷程

 

人若能了然於生命的起與滅,便能在臨終前做好應有的準備;無論是自己或家人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6-23 13:55 回覆:
孔子說的「不知生,焉知死」,似乎在教導我們:先弄清楚生命的意義與生活的目的,人生只要能克己復禮、承先啟後就死而無憾了。我們這一代普遍都認為:人就這一生,怎麼活出自我、活得精彩、活得了無遺憾最重要;「死亡」只是一下子沒了呼吸而已,不必為死操心。環境的惡化,要這樣善終不容易。我譯的這本書,13章要濃縮成上中下三篇肯定會「以管窺天」。我打算每ㄧ章挑出幾個重點,如果有靈感,就加一點個人淺見(有點類似以前寫「迴廊哲思」的方式。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6/23 11:38
這是現實的問題,現在老後好走,走的瀟洒乾淨,拒絕拖累的治療,大醫院都有安寧病房,等等,已經成為嬰兒潮世代的聊天話題。等待您的書摘分享。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6-23 13:24 回覆:
這本書在當代算開先河,30多年後人能夠「連安寧療護都不期待,直接安樂死;不過我看傅達仁的遠赴歐洲求安樂死,實在死得好貴。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6/23 11:27

https://history.rcplondon.ac.uk/inspiring-physicians/john-mark-hinton  是這位? 很巧,另一位同名同姓醫生,英國十七世紀的名醫。中名不同。

https://defugunifus.stevefrithphotography.com/dying-book-36004nq.php 這本書。

https://www.thinkersdigestmagazine.com/dying-by-john-hinton/ 書評。

猜光啟社會收回英文原著,放入出版社的圖書總館。當年過海的英文書很貴,幫Maria姐姐找來原作,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6-23 11:41 回覆:
Dear AL,老實說,當下的我真是既感謝又嘆服;事實上,AL能搜出原著,我簡直驚嘆到下巴掉一半!
1985年,我臘燭四端燒:有兒女一對、國中重點班導師、英文老師、身兼管家婆與廚娘,娘家婆家都要照顧。Dying這本書是過度焚燒自己下交差的。如今回顧,自己讀著似乎像在重新認識。
再次謝謝AL。

旭日初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6/23 10:58

疫情瀰漫,生離死別天天在眾人眼前上演,

讓人覺得死亡離我們是這麼的近這麼的不可測。

沈老師趁此專心研讀深思生死大事,想必會更有感,有所得。

到了這種年齡,真的要能直觀生死,從容面對與準備,

這才是豁達、正確的人生態度。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6-23 11:18 回覆:
旭日先生真是知音。五月中旬以來,每天某個時段都要掉入低潮中,某些縣市的疫情更令人揪心。親朋或UDN格友,與癌奮戰或共存的都有。整理自己舊日譯作,希望於人於己,或有可參考之處。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6/23 10:55

支持

但請字大一點,LKK眼力不好 大笑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6-23 11:06 回覆:
感謝寧靜姐。
雖然在UDN超過5年,排版、編輯、字型、字體大小、分段…怎麼樣都喬不好。試過先寫在Word 檔再貼,也試過意樵教的用TW(?),預覽時看還好,發文後又怪怪的。字型我都選14,不知道要用哪種字體,讀起來比較清楚?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哦 ? ! My two cents worth ?
2021/06/23 08:07
近年來 常想到 或 有朝一日 生不如死﹐歹活不如好死。

例如: 失智﹐半身不遂﹐失明﹐ .....

http://classic-blog.udn.com/mbr8879576/131696808

懇請不吝賜教?
the flying kite(teachershen) 於 2021-06-23 10:56 回覆:
西醫固然有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之譏,30多年前這位辛頓醫師對Dying的醫療照護觀念,的確領先群倫;台灣當時的社會環境。醫師的職責就是挽救生命,手段不拘。現在,安樂死都有人鼓勵;癌末病人求死不得的情況有改善,什麼時機介入是個盲點。
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每個患者其實都case by case.病患進入醫療體系裡,難免淪入白老鼠。人要健康還是得靠自己調適、鍛練。純天然最好。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