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茶與樂的對話」 盡現東方哲學~林谷芳
2014/05/11 21:36:37瀏覽1587|回應0|推薦0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如有錯歡迎指正與提供

 

台灣新竹人,1950年生。現為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所長。

 

著作《千峰映月》、《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諦觀有情中國音樂裏的人文世界》、《十年去來…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如實生活如是禪》、《禪‧兩刃相交》…等書

 

六歲有感於死生,高一見書中有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有省遂入無生法門,同時間,也因一段因緣走入中國音樂。

 

高二值大陸文革,覺文化問題之解決有賴學問之根柢思索,乃入台大人類學系就讀。弱冠之年,偶見「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句,而省。遂人無生法門。退伍後,以學問文章與死生大事究有所隔,轉而選擇隱於市修行並教授琵琶的日子。

 

1988年兩岸開放,乃至大陸,證其所學,遍歷諸方,終成自家說教,遂出而從事社會面的文化工作,講演、寫作,焦點則置於中國音樂的人文世界、禪修行與本土文化重建之上。

 

四十年間,於音樂,始終觀照道藝一體,在修行,則「出入禪、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後,方知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遂對禪門不共,多所捻提,常以「禪為劍刃上事」砥礪學人,所作恰可治時人「以禪為生命妝點」之病。

 

林谷芳於1991年與台灣一群飲茶同好參觀韓國寺院,受到完整傳統茶道接待,對方回訪時,同好驚覺台灣缺乏獨具特色的茶道文化,他即著手研究,以茶葉特性結合文學及音樂,發展出「茶與樂的對話」展演模式。

 

發展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不可忽視的就是茶,在華人世界中,茶已經成為生活最佳載體,從茶文化裡,也產生許多文化藝術,包括陶藝、花藝甚至空間與音樂,都和東方哲學息息相關。

 

由兩廳院邀請忘樂小集與望月茶會所舉辦的「茶與樂的對話」跨界音樂會,便將茶與音樂融合一起。「茶與樂的對話」從1991年首演至今,可說是台灣近二十年來,唯一以單一名稱在全球演出超過二百場以上的跨界文化活動。

 

在該音樂會中,茶是主體,樂也是主體,兩個主體間的對話相互交融,觀眾可以透過各種感官感受茶文化與東方音樂的魅力。林谷芳說,演出這麼多場,他猶愛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的場地,「因為全黑,可以讓觀眾沉靜聚焦,看見茶道也感受音樂的對應。」

 

音樂會演出的內容如下:

 

「包種與鐵觀音」,象徵荳蔻少女與男性陽剛;

「龍井跟凍頂茶」,對應江南暮春與中秋風光;

「高山茶與普洱茶」,代表高山雲淡風輕與冬藏圓融的生命風光;

 

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飲茶是什麼滋味?林谷芳深入研究台灣茶藝,以全新展演方式,劇場化身另類品茗場所,由林谷芳深入淺出分析各種茶葉特性,並延伸到文學及音樂領域,帶領聽眾飲茶、欣賞音樂。

 

林谷芳說,包種茶以茶香著稱,讓人有青葉綠意的感覺,喝起來就像在清麗的山中,再搭配福建的採茶歌,相當適合;鐵觀音風格壯碩,屬於男性的陽剛,搭配霸王卸甲等樂曲。各種茶各具特色,適合不同音樂。

 

林谷芳說茶亦分四季春天宜喝包種、龍井;包種茶以茶香著稱,讓人有青葉綠意的感覺,喝起來就像在清麗的山中,再搭配福建的採茶歌,相當適合夏秋之際宜喝鐵觀音、白毫烏龍(東方美人茶),鐵觀音風格壯碩,屬於男性的陽剛,搭配霸王卸甲等樂曲。中秋講究好情調宜喝高山烏龍茶和凍頂烏龍茶;冬季宜飲鐵觀音與普洱茶。各種茶各具特色,適合不同音樂。

 

2000年淡出文化界,教授禪宗。其論著彰顯「道藝一體」生命觀。

 

有一回,林谷芳提到開車時突發心絞痛,自己面對死亡時的種種。他這樣結論:「我很珍惜這次的經驗,如果那個時候走了,我應該還可以坦然放下,但是回過頭來我又不禁問自己,如果今天是在街上被不良少年械鬥飛來的刀子插死,我還能如此坦然嗎?答案顯然不行,所以說,哈哈,林谷芳,你還是有放不下的啊!」

 

又有一回,林谷芳提到曾有幾位特異功能人士說看見他身上放光,正當大家一片稀奇之聲時,林谷芳笑笑地的補上一句:「放光歸放光,被老婆罵時,還不是凡夫一個。」這個註腳,讓眾人愣了一下,接著大笑。對一個行者來說,「煩惱還在否」才是一個行者重要的核心觀照,放光不放光均屬餘事。

 

這就是林谷芳的如實~~始終知道自己在那裡!

 

林谷芳不論寒暑,長年一襲布衣唐裝,但他不是傳奇中擊劍任俠、飲酒狂歌的漢唐時代人物,而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台北的林谷芳老師。林谷芳是音樂人、文化人也是習禪之人,生活、藝術、信仰在他身上是那麼自然的融合為一。對,他就是一個充滿生命質感與東方情懷的文化人。林谷芳所帶領的「忘樂小集」,其中「茶與樂的結合」以及茶人與樂人的文化底蘊,那掌握視覺美學、聽覺舒心以及茶香喉韻的生活化的一種形而上的昇華,只要聆賞過一場便永誌難忘。

 

◎摘錄至《台灣茶百科全書》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25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