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5 23:27:24瀏覽713|回應4|推薦2 | |
今天碩班的課,美 我的孩子像我 汲汲營營的現代父母們,可曾自問,這樣的辛勤打拼最終目的何在?為了家庭、孩子的生活品質、未來養老金?如果突然有人告訴你「只有三個月的生命」,那麼這最後的三個月,你會想怎麼過?去實現青春歲月的夢想、陪伴家人…還是悲憤嘆息?如果再問「你的生命意義何在?你最驕傲的是什麼?」,你又會如何回應?再想想,這一切都會重演在你的孩子身上,此刻你的思考、停頓、惋惜或是臉上浮起的驕傲微笑,會在你為之努力以赴的孩子身上重現,那是你想要的──我的孩子像我一樣──嗎? 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看看你的孩子,他的說話模樣、口氣和用辭,他遇到挫折時的情緒處理,是不是都隱藏著你的影子?我們相信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天下父母心,但可曾想過,何以家族治療的理論學派持續興起?何以當孩子步入青春期,就開始讓父母擔心受怕?你現在的教養信念模式,和你的原生家庭連結有多深?而最吊詭的是當年自以為「我可以和我的父母不一樣」。 我們總是在當了父母後,才學習如何當父母的,然而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幾乎不需要學習就已存在,濃厚的愛加上深深的期望,傳統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數千年依舊,只是走過傳統,在一片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孩子能否成龍成鳳,已不是傳統科舉就能決定的,當前各種媒體傳來的訊息,父母們警覺到,想要孩子成功,最重要的關鍵,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究竟身為新世代父母,能做些什麼?又該具有什麼樣的視野呢? 二○○一年,歐盟會議提出未來教育應提供民眾具備終身學習的『八大關鍵能力』,包括:1、母語溝通能力;2、外語溝通能力;3、數學、科學與技術的基本能力;4、資訊技術能力;5、學會學習;6、人際交往、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及公民素養;7、企業家精神;8、文化表達。 再對照台灣九年一貫的十項基本能力: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規劃、組織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是否發現其中的連結? 此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九九八年國際教育會議便已提出「學習的四個支柱」: 有句古語叫做「知行合一」,在此做個轉換:認知─行動─合作─統整,如果我們能夠從認知學習開始,並且付諸行動,與人和諧合作,最後彼此互惠達到個人的統整,或說成功,豈非美事。 若是每位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悟和行動,那麼自然能夠教養出成功的下一代,畢竟成功的定義在個人,而非他人。 讓家長們明白現在正是關鍵時刻,需要有開闊視野,並從在地化的了解開始,才能走向國際,透過團體共學過程中許多具體而微的事物,鼓勵家長培養個人閱讀和書寫能力,並且回到最單純的親子共讀,才能讓孩子有閱讀的動力和持續力。 社區認輔團隊的共學 我們希望參與的父母,能夠以服務為導向,這些年的經驗,我們發現唯有在學習時,透過實務練習,也就是回饋,學習者才能夠結合理論與實務,從被動學習化為主動,並且更容易自我察覺。舉例來說,社區認輔在國小的服務中有小團輔帶領,多數新手上場時,帶著許多疑慮,然而透過觀察、協同帶領到主帶領,以及持續的培訓課和團體演練、討論及支持力量,參與者察覺到,價值觀影響自己有多深,最大的疑慮不只是對那些孩子,而是缺乏自我肯定和尚未看到自己的潛能。 以服務為導向的學習參與,即我們所推動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的學習與實踐」理念,多年前我離開職場回歸家庭,最大的擔心是變成一個黃臉婆和成天盯著孩子的母親,一紙培訓課程邀約讓我開啟新視野,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那個培訓課程附帶「回饋」要求,坦白說,在那個志願服務概念尚在成形的年代,回饋兩字著實讓我有些猶豫,最後是好奇心戰勝,我抱著一試的心情參與培訓課程,未料到最終回饋是在自己和家庭身上。 我進入校園班級服務,並愛上了到班級中與孩子們的互動,在跳脫出單純的母親角色中,我逐漸明白兒子的內在世界,開始運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陪伴他,自此不斷學習,再將所學運用在自己家庭及校園中,成為專業志工,以及如今朝向專業講師之路。 這個過程中,我發覺透過自我探索,以及同理心、親職教育等學習,我能夠先回到自己身上,看到自己的需要、同理和傾聽自己內在;在婚姻與家庭、發展心理學的學習中,我明白人的限制,以及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當我愈明白自己的成長和如今的狀態,我就愈清楚自己情緒的由來,自己的失落來自於什麼樣的期待?從自我探索中,發掘自己的潛能,並且透過回饋在社區認輔工作中,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和成長,當我愈有能力付出時,自我價值感就愈高。 除了個人的例證,以及十年來的社區認輔志工培訓摸索路,看到一位又一位的夥伴,從最初的不明究裡、懵懵懂懂,到目前有來自四十多所培訓學校團隊的志工夥伴成為種子講師,這當中不只有原先的家庭主婦,也有職業婦女,甚至不同領域的大學講師,都因為在社區認輔的服務中,內在的驅力被喚醒,看到社區的需求,明白如果要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安全的成長,就必須要從自己的社區健全開始。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