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鍵能力的思考
2010/04/25 23:27:24瀏覽713|回應4|推薦2

今天碩班的課,美老師帶的是終身學習的核心素養,談到現代公民的關鍵能力,全班為此有番對談,在學校工作的同學,提出了在教育第一線的遇見,道出許多無力,和面對觀念無法溝通家長的挫敗,然而身為家長和也在校園裡志願服務十多年的我,卻忍不住有不同的經驗要分享,只因為這些年來,我從一個單純的志工到參與學校家長會,經營志工團隊、家長會運作,我深知如果我們對於教育有些想法,期待我們的孩子能夠有不同的學習,那麼我們就必須要參與、學習、改變自己,從這過程裡學習如何學習、與人溝通、學會思考和行動…,我想說的是,與其不滿和抱怨或退縮,我們何不跨越那條鴻溝,展現我們的能力,我們現在所做的,必然會給我們的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以下是二年前的一段文字,希望傳達些我的信念。

我的孩子像我

汲汲營營的現代父母們,可曾自問,這樣的辛勤打拼最終目的何在?為了家庭、孩子的生活品質、未來養老金?如果突然有人告訴你「只有三個月的生命」,那麼這最後的三個月,你會想怎麼過?去實現青春歲月的夢想、陪伴家人…還是悲憤嘆息?如果再問「你的生命意義何在?你最驕傲的是什麼?」,你又會如何回應?再想想,這一切都會重演在你的孩子身上,此刻你的思考、停頓、惋惜或是臉上浮起的驕傲微笑,會在你為之努力以赴的孩子身上重現,那是你想要的──我的孩子像我一樣──嗎?

    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看看你的孩子,他的說話模樣、口氣和用辭,他遇到挫折時的情緒處理,是不是都隱藏著你的影子?我們相信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天下父母心,但可曾想過,何以家族治療的理論學派持續興起?何以當孩子步入青春期,就開始讓父母擔心受怕?你現在的教養信念模式,和你的原生家庭連結有多深?而最吊詭的是當年自以為「我可以和我的父母不一樣」。

我們總是在當了父母後,才學習如何當父母的,然而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幾乎不需要學習就已存在,濃厚的愛加上深深的期望,傳統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數千年依舊,只是走過傳統,在一片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孩子能否成龍成鳳,已不是傳統科舉就能決定的,當前各種媒體傳來的訊息,父母們警覺到,想要孩子成功,最重要的關鍵,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究竟身為新世代父母,能做些什麼?又該具有什麼樣的視野呢?

    ○○一年,歐盟會議提出未來教育應提供民眾具備終身學習的『八大關鍵能力』,包括:1、母語溝通能力;2、外語溝通能力;3、數學、科學與技術的基本能力;4、資訊技術能力;5、學會學習;6、人際交往、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及公民素養;7、企業家精神;8、文化表達。

再對照台灣九年一貫的十項基本能力: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規劃、組織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是否發現其中的連結?

此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九九八年國際教育會議便已提出「學習的四個支柱」:
學習知的能力(learning to know):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
學習動手做(learning to do):培養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學習與他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具備世界公民素養、國際觀與文化了解的能力。
學習自我實現(learning to be):展現天賦潛能、實踐個人的責任與目標,成為熱愛生活、有道德的社會人。

有句古語叫做「知行合一」,在此做個轉換:認知─行動─合作─統整,如果我們能夠從認知學習開始,並且付諸行動,與人和諧合作,最後彼此互惠達到個人的統整,或說成功,豈非美事。

若是每位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悟和行動,那麼自然能夠教養出成功的下一代,畢竟成功的定義在個人,而非他人。

讓家長們明白現在正是關鍵時刻,需要有開闊視野,並從在地化的了解開始,才能走向國際,透過團體共學過程中許多具體而微的事物,鼓勵家長培養個人閱讀和書寫能力,並且回到最單純的親子共讀,才能讓孩子有閱讀的動力和持續力。

 

社區認輔團隊的共學

我們希望參與的父母,能夠以服務為導向,這些年的經驗,我們發現唯有在學習時,透過實務練習,也就是回饋,學習者才能夠結合理論與實務,從被動學習化為主動,並且更容易自我察覺。舉例來說,社區認輔在國小的服務中有小團輔帶領,多數新手上場時,帶著許多疑慮,然而透過觀察、協同帶領到主帶領,以及持續的培訓課和團體演練、討論及支持力量,參與者察覺到,價值觀影響自己有多深,最大的疑慮不只是對那些孩子,而是缺乏自我肯定和尚未看到自己的潛能。

    以服務為導向的學習參與,即我們所推動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的學習與實踐」理念,多年前我離開職場回歸家庭,最大的擔心是變成一個黃臉婆和成天盯著孩子的母親,一紙培訓課程邀約讓我開啟新視野,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那個培訓課程附帶「回饋」要求,坦白說,在那個志願服務概念尚在成形的年代,回饋兩字著實讓我有些猶豫,最後是好奇心戰勝,我抱著一試的心情參與培訓課程,未料到最終回饋是在自己和家庭身上。

我進入校園班級服務,並愛上了到班級中與孩子們的互動,在跳脫出單純的母親角色中,我逐漸明白兒子的內在世界,開始運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陪伴他,自此不斷學習,再將所學運用在自己家庭及校園中,成為專業志工,以及如今朝向專業講師之路。

    這個過程中,我發覺透過自我探索,以及同理心、親職教育等學習,我能夠先回到自己身上,看到自己的需要、同理和傾聽自己內在;在婚姻與家庭、發展心理學的學習中,我明白人的限制,以及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影響,當我愈明白自己的成長和如今的狀態,我就愈清楚自己情緒的由來,自己的失落來自於什麼樣的期待?從自我探索中,發掘自己的潛能,並且透過回饋在社區認輔工作中,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和成長,當我愈有能力付出時,自我價值感就愈高。

    除了個人的例證,以及十年來的社區認輔志工培訓摸索路,看到一位又一位的夥伴,從最初的不明究裡、懵懵懂懂,到目前有來自四十多所培訓學校團隊的志工夥伴成為種子講師,這當中不只有原先的家庭主婦,也有職業婦女,甚至不同領域的大學講師,都因為在社區認輔的服務中,內在的驅力被喚醒,看到社區的需求,明白如果要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安全的成長,就必須要從自己的社區健全開始。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123&aid=3976376

 回應文章

維玲
後續
2010/04/29 07:44

其實我想說的是,生活上無時無刻都在選擇

也回歸老師所提關鍵能力的思考

學校體系中,以成績掛帥為前提

父母的廣度連結著孩子的認知-行動-合作-統合

文章裡給了我好多的省思

我是一個如何的母親?


維玲
後續
2010/04/28 17:17

持續疑惑中...


維玲
關鍵能力的思考
2010/04/28 17:06

我沒有超過2000字呀!

疑惑中....

維玲


為玲
關鍵能力的思考
2010/04/28 16:55

老師這篇文章,我看了好多遍,近日來我看到聽到兒子班上的家長們

為小孩下階段的學校安排傷透腦筋,教育政策的改變,似乎無了章法

在這無預警而今狀況不明下,原先不打算考量私立學校的我

我也是採取儲備私立學校來做選擇 .....後續

維玲

昭晴(tea123) 於 2010-04-28 21:46 回覆:

親愛的: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身為大人的我們是否具有那些能力,我們又是用什麼態度在學習,如果我們無法明白這些能力是從自己身上開始,把孩子送到任何地方,我們恐怕都是那個焦慮的父母。

回應文章時,先在電腦開一個文字檔,寫好後再轉貼在部落格裡,比較不會遺失,也可防網路當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