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哲蚌寺印象一:甘丹頗章宮
2010/05/08 14:19:25瀏覽1852|回應0|推薦16

哲蚌寺印象一:甘丹頗章宮

哲蚌寺,是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六大寺:拉薩的甘丹、色拉、哲蚌;日喀則的札什倫布;青海西寧的塔爾;以及甘肅夏河的拉卜楞)。位於拉薩西郊約五公里處的更培烏孜山南坡上,相傳是西元1416年,由宗喀巴大師的弟子絳央卻杰‧札西貝丹所創立。創立時宗喀巴大師曾親自來寺開光,獻上一個象徵法音傳播四方的右旋白海螺(後來也成為哲蚌寺的鎮寺之寶),並預言說:「汝當建一個圓滿寺廟,此子寺較甘丹母寺尤能發展興盛。」

米聚繁榮的哲蚌

後來的發展,似也印證了宗喀巴大師的預言。哲蚌的規模不僅超過了由宗喀巴親自創建的甘丹母寺,甚且也超過了所有藏傳佛教的寺院。根據五世達賴給全藏所有的格魯派寺廟規定的常年居住僧人數目,如甘丹為3300人,色拉為5500,哲蚌則為7700,後藏最大的寺院札什倫布也不過3800人,由此可見哲蚌寺規模實獨步全藏。寺名「哲蚌」,意為「米聚」,象徵「繁榮」,由其發展看,確也不負此名。

從拉薩市區有公車直趨哲蚌寺山腳下,山腳下有些載人的「摩的」(私人用摩托車改裝的計程車),但若不搭「摩的」選擇徒步上行,也不過二、三十分鐘的路程光景,還可以稍微流些汗,讓自己多些瞻仰的心情。從下往上步步接近哲蚌,當突然看到山際間微露出的紅白寺牆時,那種喜悅,也不是搭車上山的人可以感受到的。

哲蚌的寺門並不顯赫,只一簡單的門牆圈住些山青雲白,門左側有些轉經筒,這可能是所有來此轉山、轉寺信眾們的起點。在寺門前待會兒,見到不少喇嘛、信眾來去穿行,如此的山門,以及如此的入寺氛圍,都和內地漢人的寺廟大相逕庭,給人很不一樣的感受。

方進寺門,還遲疑間,就有個藏族老太太趨近前,微笑的用手指指左邊,示意我往左邊轉去。原來藏人不論轉山或轉寺,規定都是順時針的方向轉,老婦人看我遲疑,生怕我轉錯了。從左邊的甬道走去,這是條白牆、綠樹、藍天三分天下的幽靜小徑,小徑邊上藏地獨有的白牆黑窗,以及窗台上隨意放置的幾盆小草花,都雅致寧靜地讓人一時忘記塵俗。

再往前走會兒,甬道走到盡頭,盡頭處有一由流水帶動的轉經筒。在朝拜藏傳佛教寺院的過程中,不斷的圓轉,可說是行程的基調。人繞著寺轉、經筒隨著人轉,即便是一方小流水也不輕放,也要它轉轉經筒,為人間帶來更多祝福。

甬道到了盡頭,這裡的視野開闊些。由這裡你可以看清楚由石頭砌就的寺廟,就偎依在更培烏孜莽蒼龐大的山體中,為了讓粉白的房子可以在峭陡的山岩上立足,房屋下都用大量的堆石奠立起堅實的基礎,而這許多龐大的堆石,也見證了建寺的不易及艱難。

再往上走,是一些僧人居住的屋舍。哲蚌寺的建築群體大略可分為四個部分:措欽大殿(大經堂)、甘丹頗章宮(二~五世達賴喇嘛駐錫的宮室)、四大札倉(洛色林、阿巴、郭莽、德央),以及五十個康村。其中的康村,即是僧人們住居學習的地方,一般以僧人來自的地區分別區劃,劃分後絕不混雜,僧人們在各自隸屬的康村裡學習修行、住居服役。康村及其下細分的米村,可說是僧人們日常生活最密切相關的單位。而眼前這幾幢齊整的屋舍,很可能是洛色林札倉附屬的康村,他們隨意散布在山嶺間,構成了哲蚌的主要風景。

從這裡,路徑轉了個彎,開始緩步向上。路的左側是一片荒蕪的山嶺,有幾顆大石上,有不知何年月信眾們繪就的宗喀巴大師像,以及若干大小神像。背後,則掛有許多迎風招展的風馬旗。再遠處,還有些建築的遺跡,可以想見從前哲蚌的規模應更大於現在,據說全盛時期全寺僧人有一萬餘名,而這些遺跡,或許是那時的遺留吧。


達賴喇嘛的發跡地──甘丹頗章宮

上行不遠,撞著了一堵大房子,這裡是達賴喇嘛的老家。從二世達賴於1530年建起這幢大房子後,一直到「偉大的五世」於1645年開始重建布達拉宮白宮前,百餘年間,這裡一直是達賴喇嘛的住所。而哲蚌寺後來能繁榮發展成藏地第一大寺,實也和擔任寺主的歷任達賴喇嘛,勢力逐漸擴展密切相關。

一世達賴根敦珠巴(1390~1475),出生於後藏薩迦附近的霞堆地方,後來成為宗喀巴最著名的八大弟子之一。西元1447年,他在日喀則創立了札什倫布寺,初步奠定了轉世活佛的地位及基礎。

二世達賴根敦嘉措(1475~1542),出生於後藏的達那地方。在二世達賴時,格魯派轉世活佛的思想仍未盛行,所以他一直到10歲才被迎請到札什倫布寺供養。20歲時,他和當時札什倫布寺的住持不和,遂受哲蚌寺及甘丹寺的邀請前往前藏弘法。西元1517年根敦嘉措受推舉出任哲蚌寺的法台(寺主),從此遂以哲蚌做為母寺,長期駐錫於此。

三世達賴索南嘉措(1543~1588),出生於拉薩的堆龍德慶縣。三世達賴最大的成就是將藏傳佛教傳播到蒙古地區,將當地原本薩滿教的信仰,轉變成為黃教的勢力範圍。索南嘉措更因此被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上封號為「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意即「超聖入聖學修淵博猶如大海一樣的上師」。這也是達賴喇嘛獲得「達賴」封號的最早因由。

四世達賴雲丹嘉措(1589~1616),出生於蒙古的土默特部,父親是蒙古的台吉(王公貴族)。由於父母的不捨,他一直到14歲才由蒙古入藏。西元1616年,明朝曾派使者封四世達賴為「普持金剛佛」。也在同年,圓寂於哲蚌寺中。

從一~四世達賴的出生地及生平事蹟,我們可以看到達賴喇嘛勢力逐漸擴大的蹤跡。從最早僅是後藏地區的轉世活佛之一;到二世後影響力擴展及前藏;及至三世,更逐漸影響及青海、前後套,以及蒙古一帶。但即便如此,以達賴為首的格魯派,在當時還不是勢力最大的教派。在四世達賴在位時,西藏地區最大的勢力還屬敵視格魯派的藏巴汗,以及他所支持的噶瑪噶舉教派。甚至有一種傳說,28歲就圓寂的四世達賴,即是藏巴汗派人暗殺的。

西元1642年,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1617~1682)聯合了後藏的四世班禪,以及新疆的固始汗,一起滅了藏巴汗後,以達賴為首的格魯派(黃教)才取得了全藏政教獨尊的地位。由於那時五世達賴仍在哲蚌寺裡的甘丹頗章宮中處理政務,所以也有學者以「甘丹頗章政權」定名五世達賴建立起的政教合一體制。

我在甘丹頗章宮前遇到了來此朝拜的藏族一家人,雖然語言不通,但一些微笑,也彷彿似交了朋友一般,從那時開始,我開始跟著他們走,並且學習著他們的一舉一動。他們跪,我也跪;他們拜,我也拜;他們向喇嘛們合什祝禱,我也同時向喇嘛們微笑行禮。我想藉由模仿他們的動作,體會他們的想法,不帶著自己預先的念頭,就只是去做,去體會而已。

在將進甘丹頗章宮的大門時,這家人都跪拜在大門前。我想,這代表了他們對此地,以及此地主人的推崇及尊敬吧。跟著磕了幾個長頭,我仍無法體會那樣深刻尊崇的心,但從他們莊重凝肅的神情,以及讓自己的肢體、額頭摩梭在清涼的石板上,也仍能感受到一股寧靜從心底輕輕泛起。

大門上的柱梁及裝飾,也是我極感興趣的事物。如同藏人熱情,喜歡熱鬧,愛好裝伴的性格,這些梁柱也無不雕飾繁複,敷色華麗,即便有些褪了顏色,也難掩匠人們的巧思,以及熱情活潑的個性。

走進甘丹頗章宮,這是座有著前、中、後三幢,分成七層的龐大建築群。宮室的前幢是座看似小巧的院落,午前的陽光靜靜地灑落下來,院落裡有幾株高大的綠蔭,和一些開著紅花的灌叢,在禿光的更培烏孜山上,這裡的幽深寧靜尤其顯得難得。

走過前院,走進了甘丹頗章宮的中庭裡。相較於前庭的綠蔭幽深,這裡則是陽光一片的大廣場,廣場上方則是昔日達賴喇嘛的寢宮。或許相較於布達拉白宮這裡相形遜色,但隻身走進廣場中,仍能感受到它高大雄偉的氣勢,無怪乎能成為黃教百餘年間的政教中心。

在廣場上,有些類似「天鍋」(碟形天線)的設施三兩放置,一開始還怪異著:怎麼天線會這樣大刺刺地放在廣場中央呢?但得知實情後,卻令人不覺呀然失笑,原來這是用來收集太陽能煮開水的裝置。拉薩人稱「日光城」,每年的平均日照時數高達3000個小時已上,也就是每天平均有8小時又15分鐘的太陽。而且因為地勢高,空氣稀薄,含塵量又少,陽光甚至比西北干旱地區還燦爛。聰明的藏人當然不會浪費這老天爺賜下來的禮物,「天線」後的許多熱水瓶,即是明證。

走上了甘丹頗章宮,或許主人離去太久了,宮內的陳設印象中頗簡單,除住居的屋室外,似也有些佛堂等殿室。走出甘章頗章宮的中幢建物,這裡有著較佳的視野。往後方看去,但見甘丹頗章宮的後幢建物,以及其後的阿巴札倉(密宗學院),幢幢緊密層疊在山腰上,讓人直看不清到底還有多少院落屋舍。

往右後方看去,則是門前有著八方大紅柱的措欽大殿,那裡是全寺的中心,即便在全寺僧人最多的時候,這個全寺的大禮堂,也大到足以將全寺上萬的僧人都容納進去。順著轉寺的動線前行去,待會兒我們將走進這個大經堂去。

相關文章

哲蚌寺印象二:措欽大殿、四大札倉   http://blog.udn.com/stonejung/4019839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4014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