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長晉人尚有祠八:晉水源流
2006/07/10 09:31:05瀏覽1406|回應1|推薦10

生長晉人尚有祠八:晉水源流

在聖母殿南方,有一座八角攢尖頂的亭,這亭名為「難老泉亭」,北齊天保年間(西元550~559年)即已創建,亭下石洞有一眼泉汩汩流出,此即晉水源頭──難老泉。

這股出自懸甕山斷層的難老泉,由來甚久,《山海經》即有:「懸甕之水,晉水出焉」的記載。至北齊時,取詩經「永錫難老」的意思,定名為難老泉,所謂難老,就是長保青春,意思是這泉總是年輕、總是活力十足、叮叮咚咚的泉聲會終年不斷、且千年不絕。

難老泉的泉水晶瑩透明,水中長著濃翠的長生萍,水底還有著五色斑瀾的石子。唐朝時,李白到太原找朋友,在這裡住了大半年,晉祠是他長來的地方,他寫下了:

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
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鼓蕭鳴,微波龍鱗莎草綠。
興來攜妓恣經過,其若楊花似雪何。

碧玉般的泉水、如龍麟般的小石子、綠莎草的長生萍、夾岸似雪楊花……晉祠一帶向來被視為「太原小江南」,在李白的詩句裡,可以想見當地如江南般的旖旎風光。

除了有江南水鄉的溫柔,晉祠附近也有江南一般富庶。難老泉的泉水是屬於冷溫泉,水溫常年保持在17℃上下,所以泉水夏天時顯清涼;冬天下雪時,泉水也依然溫熱,水面還因此泛著輕煙般的熱氣。因為難老泉終年不斷的澆灌,晉祠附近也是水稻蔥蘢,宋朝時范仲淹路過晉祠,便有感於這裡的水土豐美,寫下《詠晉祠水》。其中四句寫道:

滿目江南鄉,千家灌禾田。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

或許范仲淹在「稻花鄉裡說豐年」的時節來到了晉祠,那豐年的景象,讓原藉蘇州的范仲淹,懷疑自己竟然回到了故鄉江南……「生民無旱年」,也正是太原晉祠一帶,千百年來的傳神寫照。

含堿的難老泉水,不但帶來禾稼垂頭的豐收,也使這一帶的稻米有了特殊的品質。晉祠附近所產的米,被稱做「晉祠大米」,和「天津小站米」並譽為北米之最,歷來都作為貢品,進奉朝廷。晉祠大米顆粒大而飽滿,顏色稍帶褐色而透明,做起飯來粒粒分明,互不黏連,而且吃起來油香可口。曾經有人以為是這裡稻米的種好,所以嘗試把晉祠大米改種在汾河邊上,以改良「府西米」,但失去了晉水的浸潤,這米在一季後便由硬轉軟,也失去了淡褐的色質,全沒了晉祠大米的特質。

我在難老泉亭畔坐了許久,我向來愛聽泉水叮叮咚咚的清音,望著這股泉,順著智伯渠,向著晉地這一片沃野順溜去,再想著從太原坐公車來晉祠的一路上,二十來公里的路,放眼全是片綠野蔥蘢……我有些明白老天爺對這一方水土的厚愛,也漸了解這眼泉對太原一帶的重要性……無怪乎會有這麼一座祠在這山凹裡,說是紀念叔虞,說是祭祀聖母,但說到底,還不是為了感念這眼晉水源流。

為了感念它,於是把所有的美好往這裡堆積……除了上述的建物外,還有周人手植的老柏、唐太宗親手寫的碑文、尉遲恭的掛甲松、舍利生生塔……晉人像是孺慕母親的孩子,把所有寶物往母親懷裡塞,也不管是不是塞得太多、太飽滿了,但母親也只是倩笑著都收下了,並且用無盡的水色包容了這一切……晉祠是晉人對晉水母親的一片心,但母親用清亮水色裝點,反回饋給晉人一處名勝佳地,今天的晉祠,很可以遊覽,即便花上一天,也難盡觀。

我們反而忘了這裡本來是唐叔虞的祠堂,如今叔虞的祠堂仍有,只退在聖母殿的一惻……把晉水的柔情、晉水無私的澆灌,形象成一個母親的形象,比起晉水母親,叔虞寧能不退位呢?

晉祠,生長晉人尚有祠。都說山西人溫厚,在難老泉明湄的水色裡,我彷彿找著了答案!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345689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石獅
2006/07/11 17:22
很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