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長晉人尚有祠一:晉祠的由來
2006/07/04 18:37:59瀏覽1223|回應1|推薦10

生長晉人尚有祠一:晉祠的由來

都說山西人溫厚,所以文革時期,當地的文物少受破壞。如今三晉地方,處處仍可見一片古意盎然……而這盎然古意,在太原,主要藏在晉祠裡。

晉祠在太原西南郊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甕山下,原名是唐叔虞祠。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兒子,他和後來即位的成王是同母兄弟,成王即位時年紀還小,由周公輔政,那時商遺民武庚叛亂,唐國也跟著響應,周公親自率兵平定了亂事。有一天年幼的成王和叔虞在院子裡遊戲,成王撿起一片梧桐葉,把它剪成玉圭形狀,然後把「玉圭」給了叔虞:「這玉圭給你,封你到唐國做諸候吧!」旁邊的史臣聽到了,就記下來,並請成王選定良辰吉日舉行分封大典,成王說:「我們只是玩而已,又不是當真!」史臣說:「君無戲言,當國君的,說到就要做到!」於是在周公的認同下,就把剛討伐的唐國封給叔虞,成就了歷史上「剪桐封弟」的一段佳話。

唐國在今天的太原一帶(一說是山西翼縣),叔虞到唐國後就利用當地的晉水,興修水利,開闢農田,大力發展農業,很受人民的愛戴。叔虞死後,唐地方的人就在晉水源頭為他立了祠堂,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子燮後來因為晉水的緣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晉國憑著晉水,後來發展成為春秋時稱霸一方的大國,所以唐叔虞祠,後來也稱為晉祠。

只知道晉祠由來已久,但誰也不知晉祠到底建多久了。最早的記載見於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西元?~527年)的《水經注》:「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可見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晉祠即有殿堂、有飛梁、有山勢、有水景,初具規模了。

熟知中國中古史的人,應該都能了解舊名晉陽的太原,當時的重要性。北齊的高歡、高洋雖然定都在鄴,但他們特別愛太原,一年中倒有大半的時間是待在晉陽宮裡,他們也曾大力的建築過晉祠;隋煬帝未為天子時,也曾任晉王在這裡待了許多年;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事,起事前曾在晉祠祝禱過,因著叔虞懷想周武,聲言自己也是弔民伐罪的;唐太宗李世民年少時在太原豪俠博戲,號為太原少年,他對晉祠也有無盡的思念,當魏徵勸阻他封禪後,怏怏的他在晉祠留下《晉祠之銘並序》,宛若是一篇封禪的告天文;五代時,後唐李克用、後晉石敬塘、後漢劉知遠等開國之君,也全都是起自太原,說當時的太原是龍興之地的帝王州,也不為過了。

而處在帝王州邊上的晉祠,太原境內第一名勝的晉祠,更是備受關愛,歷代都給予了美妙的建築:有周人的柏,唐人的碑;宋人的聖母殿、魚沼飛梁、鐵人;金人的獻殿;明清的鐘樓、鼓樓、水鏡臺、水仙祠等,全挨擠在一塊兒,還不僅如此,唐將尉遲恭出家後的廟在此;山西人關老爺的廟也被請進來;山西聞人傅山也在這兒有了紀念館……這一大堆晉人風流,高密度的群聚在這一方小山谷裡,但卻不顯得擁擠,除了疏落有致的布置巧思外,那汩汩的難老泉,帶來一渠清亮錯雜在建物間,也為這看似紛雜,切割出一種輕鬆的姿態。

林徽因說:「晉祠的布置又像廟觀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婆娑池流映帶之間,實像個放大的私家園亭。」

是的,晉祠是個體現北方盡有風流的山水園林,原本祭祀的功能,反倒不顯了,具體的例證,即在叔虞的祠堂,如今只退在園林一角。這裡是太原,或說是山西,甚至可說是北方的一片水世界,這裡有的是水,也多的是水的崇祀……如果說是晉水涵養了太原這一方天地,那在晉水源頭的晉祠,如今,更多體現的是晉人對晉水的感念……感謝這一渠清流水,對這一方人無盡的滋養。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338181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倒數第二張
2006/07/05 08:50

工藝很美,不知是啥?

難老泉在哪? 名字真是有夠美,我也想喝一口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