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1 11:00:03瀏覽4092|回應3|推薦13 | |
青藏鐵路印象(一):崑崙山玉珠峰 清晨七點多一點,天還朦朦亮(青藏用的是北京時間,在當地約有兩小時時差,看天色,當時約只有五點左右的天光),一個人拖著行李進到格爾木車站,車站裡塞滿了冷白的日光燈影,特別挑高的車站更像個大冰窖,顯得孤寒十分,一些等車的人亦然,只表情木然地抽著菸,冉冉青白的煙,也像是冰窖裡冒出的森寒水氣。 這是我第二次進到這帶有俄式風格的格爾木車站,前一天下午我曾來此買車票,花了360元人民幣買了張硬臥上舖的車票,或許是口音漏了餡,已給了車票的售票員還回問我是否來自台灣,如果是,就要檢查「入藏紙」(進入西藏的外國及台灣人,須特別加辦的證件)。雖然已在西寧花了錢(350rmb)辦了入藏紙,但還是笑笑的說不是,也省了檢查的手續,不想,這以後再沒有使用的機會,進藏後,幾乎沒人再提「入藏紙」了。(我的經驗是若非搭乘飛機入藏,可以考慮不用辦入藏紙,沒入藏紙雖然可能會遇到麻煩,但機率甚低,辦入藏紙的錢或許可以省下) 縮著脖子走進月台,遠處的山,近處的車,都還只是暗沈的影,只一排暖黃的車窗透亮著光,似歡迎召喚吐著寒氣的行人,快快進入。 這列車是昨天傍晚五點從蘭州開出的K917號班車,開了1046公里於今早七點到達格爾木,從此還要再前行1142公里,預計今晚近十時許,才到終點站西藏首府拉薩。由此前去拉薩的路線又稱為青藏鐵路二期工程,相較於1984年即通車的一期工程(西寧到格爾木),這段2006年7月通車的路段顯得更加新奇,更加充滿未知的神祕,近年人們口中熱稱的青藏鐵路,更多的是指格爾木到拉薩的格拉段。 車子開動後,我幾乎不曾上我的臥舖坐一會兒,就立刻坐在窗邊的座位上,只專注地看著窗景。車子不久即離開了格爾木市區,進入了一片天色陰霾的荒野裡,青藏公路還傍在近旁,一路相伴,稍遠處,則是峰峰相連的雪白山頭,雖只是十月中,這裡高聳的山,卻已全白了頭。
天尚暗沈,還不適於拍窗景,我趁空跑去其他車廂瞧瞧。下節車廂是最高級的「軟臥」,或許因為過了旅遊旺季、也或許今天不必在車上過夜(晚上即到拉薩)、更或許是票價較高(「軟臥」較「硬臥」要貴上一倍,較「軟座」更要貴上四倍,格爾木到拉薩單程要800rmb左右),所以軟臥車廂仍有不少空房間。從格局看,青藏鐵路的軟臥和其他內地線相近,但較為新穎整潔,每個房間門外的走道上大抵都配個防紫外線的看景大窗,窗下且有小茶几平台及兩個可拉開的座椅;房間內則是白窗帘、白被套,顯得乾淨雅致,但高原風景實在太過於誘人,我想再好的房間恐怕也待不住人吧。 還未進到「軟座」車廂,即聞到一股嗆鼻的味道,「軟座」車廂裡的乘客多是藏族人,文化習性及條件限制,藏民們多半沒有經常洗澡的習慣,以是身上多有股體味,要想省錢坐軟座車廂,得先要習慣這股味道(其實內地的軟硬座車廂皆大抵如是)。但除了味道外,軟座車廂卻意外地顯得整齊乾淨,我以為這跟藏人普遍喜好整潔的習慣有關。 再往前走,來到了餐車,也是一派新穎,只是少了些藏地風格的裝修,顯得平淡。一般內地班車的餐車多會有些地方吃食,如往貴州的車會有酸湯魚,往雲南的會有過橋米線……,不知往西藏的車賣不賣青稞呢?因為已經從化隆小韓那裡帶了許多沾有上好香料的羊肉塊,所以我沒有在餐車上用餐,也不清楚餐車上有啥好料的。 若從內部裝設看,青藏鐵路的客車廂較內地一般鐵路似無特殊處,但在客車廂前後連結處卻可以見到一些精密儀器,我想重點也在這裡了。聽說青藏鐵路的客車廂為了適應青藏高原的氣候及環境,設計上除了必須要能抵禦高原缺氧、低氣壓,以及強烈的紫外線輻射外,尚須能抗抵高原上隨時會有的雷擊、強沙塵以及暴風雪,除此外,還為了保護高原生態,車廂內也須有垃圾壓縮和汙水收集箱等裝置,以使垃圾能定點排放。 因為需要這許多特殊功能的設計,所以即便大陸的鐵道部已具有自行生產車廂的能力,但仍選擇了與技術能力較高的加拿大廠商合作,共同研發青藏鐵路的客車廂,據加拿大的開發業者描述,這些特別為青藏高原設計的全封閉式,具有增壓、增氧等功能的客車廂,其「系統配置幾乎與飛機一樣」。
天透亮了,不遠處的雪山也更加地逼近,不知不覺間,玉珠峰已悄然來到眼前。 玉珠峰,主峰標高6,178公尺,是崑崙山脈東段的最高峰。從帕米爾山結往東迤邐二千餘公里的崑崙山脈,自古以來即被視為眾神的居所,傳說中的「西王母」,即以崑崙為家,而玉珠峰,也被當地人看做是西玉母女兒玉珠公主的化身,同屬神聖的地域。 蒙古人稱玉珠峰為「可可賽極門峰」,意思是「美麗而危險的少女」,從這裡看她雪白晶瑩的美麗山頭,更覺得蒙古人這名字形象得好。高踰六千米的山峰,較這段高四千米出頭的鐵路,落差不過二千公尺,火車上看玉珠,覺得她一點也不嚴峻,反而更像個可親的少女,秀麗山容,令人動容。 離開了玉珠峰,車子還走在崑崙山區,明顯可以感到這裡多還是艱難的上坡路,車子正吃力地緩慢爬升著。鐵道迂迴在山間,並經常「以橋代路」,但見許多甚高的橋墩高聳在極深的峽谷裡,我想這除了有助於克服這裡落差甚大的峽谷地形外,也有利於解決凍土問題。 所謂「凍土」,就是含冰的土壤。在低溫凍結時,土壤會呈現「凍脹」的狀態;但只要溫度上升,土壤中的冰融化成水,凍土就會「融沉」。舖設鐵軌的高原凍土若未經適當處理,任由其「凍脹」、「融沉」交互作用,不久鐵路就會出現路基下沉、鐵軌下凹,甚至呈現波浪狀,會嚴重影響行車安全。而在凍土區「以橋代路」,將鐵軌隔絕於凍土之上,不失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聽說,青藏鐵路全線的橋梁長度,足有156公里之長,可能即與此有關。 從窗外看去,才十月的天,山區裡卻早已冰雪一片,隨著太陽的上升蒸融,還未堅實的冰雪且消融浸灌在似乎不太踏實的土地上,漫衍成一彎蜿蜓四溢的雪水逕流,這即是所謂的高原凍土吧。在這片山,在這片野,甚至從格爾木到安多間約五百餘公里的地域內,皆所在多有,強跑過這片山野的路,實在不能不有些特為的設計。 車持續地爬升,從格爾木到玉珠峰下,距離不過120公里,但高度已由2800m直爬升至4100m左右,而這段玉珠往崑崙山口的路,長度尚不足百公里,但高度還要再上升600m左右,換言之,從格爾木到崑崙山口這段不足二百公里的路,高度卻須驟升近二千公尺。 (圖摘自2006.7聯合報) 隨著高度上升,氣壓也隨之驟減,車外的含氧量恐僅剩平地的52~70%。但我們在密閉的車內,大體仍維持1大氣壓,且有充足的氧氣可吸,絲毫不覺有任何的不舒適。在我座位近旁有個「供氧口」(車上許多地方都有),這是車上的另一套供氧系統,供旅客特殊需要時直接吸氧,這時,更像個「備而不用」的擺飾。 約上午九時許,車子通過了崑崙山口,這附近多還是高踰六千公尺以上的崑崙群峰,只這山口附近較低,「僅」高4772m,從古以來即是通過崑崙山脈的重要隘口,從窗景看去,依稀可見山口附近的青藏公路旁有五色翻飛的風馬旗,以及索南達杰先生的紀念碑,或許,紀念碑下還有幾個縮著脖子,極力忍受高原反應的公路旅客呢。 車子不稍停留,只全力奔馳去,不久,即將進入大江河源的可可西里地界。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