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北大清大
2006/05/01 09:13:41瀏覽2493|回應3|推薦9

北大,清大

因著五四,因著清華國學院,因著陳獨秀、胡適、王國維、陳寅恪……從年輕開始,對北大及清華,就一直有種莫名的想望。

那年春天四月,分別逛了北大及清華,雖然想覓的大師身影早不可見了,但僅是校園本身,也大有可觀。

北大的校園舊稱「燕園」,原為清代時的朗潤園及鏡春園,朗潤園是道光第六子恭親王奕訢的賜園,鏡春園原是圓明園的一部分;清華的校園「清華園」,原係道光第五子惇親王奕綜的賜園,俗稱小五爺園。

這兩座校園,原都是清代的親王園林,清末這兩位親王早已失勢,園林也已失了主人,朝廷以當時僻處京師西北的兩園空曠,正好做為發展高等教育的基地,遂闢為京學大學堂,及留美的預備學校。不想,這原屬親王家眷的溫柔鄉,卻從此成為人材培育的搖籃地。

清華園及燕園等創建,均出自於美國建築師墨菲(Henry K.Murphy)的手筆。清華園是墨菲初來華的設計,他保留了親王府的舊有園林,如現存的工字廳,但在旁邊依其熟悉的西方園林概念:大草坪、長軸線及西式建築,構築了清大早期的校園規模;

墨菲規畫燕園時,來華已久,對中國的園林已有了較多的認識,所以北大的校園有了更多中國古典園林的元素:融合附近環境、多軸線的穿插,以及散落各處的中式建築院落。

以人文學科著稱的北大,帶文人騷客風雅的北大人,校園是中國傳統的園林;向以科學專擅海內的清華大學,具質樸實在工程師性格的清華人,校園則是西方古典的。北大清大人各有和其性格相稱的環境得以悠遊,雖然這僅是建築師個人經歷的歷史偶然所致,但誰說兩校後來人文、理工各有擅場的發展,不曾受校園環境的影響呢!

北大西門

一反北京建築多作南北主軸的設計,墨菲將北大主要的出入門──北大西門向西開啟,遙對京西的玉泉山頂,這一來校園就有了吐納西山的氣勢:這一條東西向的軸線,接引著遠方西山的山勢,進西門,過石橋,進到北大的主要建築貝公樓,再從貝公樓後接上未名湖,未名湖畔臨水一座博雅水塔,似為這條東西軸線作結,並與起頭玉泉山頂的王泉塔遙遙相對……洋人也學會中國人的作對子,不但在建築上作對子,而且也講究了中國傳統園林圓融於周遭環境的精神,整個燕園,因為西門的呼吸,而和彼時京西一片空闊的大地,共同吐納著青春的氣息。

未名湖

和大學學長緣端漫步在北大校園裡,他正在這兒攻讀史學博士。他說黃昏時他總會出來走走的,說這話時,我們正踏著午後一地的莽蒼地氣,走在未名湖的邊上,那昏黃的斜陽粼粼著波光,聽來格外叫人艷羨。

未名湖,取名未名,據說是錢穆先生的手筆。未名即「無以名之」的意思,無以名之有兩種:一種是因為沒什麼,所以無以名之;另一種則是因包容所有,所以無以名之。我以為狂名在外的北大人,應該是以它能包容所有而這麼稱呼它吧!其實不過是個人工的小水窪,源頭也僅涓涓細流,稍旱些就見底了……以無名名之,未免矯情,但北大不是一直都這麼矯情嗎?從五四、到一次又一次不識世務的,向當政者發出讜論,無不都是這種年輕的矯情心態……矯情的湖,不正反映這樣年輕的、矯情的心。

黑黑的博雅塔,據說是仿通州一座密簷磚塔樣式所建,塔本身並不出色,甚至可說是粗糙,但只因為在大名鼎鼎的未名湖邊,這博雅塔就有了分量,而未名湖,也因著這中國塔,更增添了中國的色彩……這一湖一塔,其實都不出色,但只因在這一方天地,伴著這一方人,「未名」、「博雅」遂在近代中國學子中享有大名,即便狂傲的北大人,也在夢中、或在心底,以「北大人的海洋」目之。

但無論北大人怎麼看未名湖,做為一個閒晃的旅人,未名湖仍是大有可觀的:湖畔邊的步道,高高低低的,迎面來的人,衣著樸實,面容樸訥,手推著鐵馬釘咚釘咚的,全帶著嚴實的認真;路旁是依依楊柳、臨水是盈盈紫藤,遠遠的岸上,一個青衣的女學生淡定的閒坐看書;近旁的岸邊,小女孩兒故弄嬌態,拍下到此一遊的喜悅;慈禧造的石舫,一對年輕男女在舫上嬉笑打鬧著;轉過彎,一個中式涼亭裡,幾個老人拉著胡琴,一個少婦吊著聲在唱青衣,也不知唱的是哪一齣,亭下三三兩兩的觀眾,或席地,或抱胸,閒閒地諦聽著……遠處是剛走過的歷史二院的小院落,四合院的矮牆隱在樹後,有時也會傳來朗朗的書聲吧……走在黃昏的未名湖畔,有種莫名的風雅,這樣的風雅,像首詩。


清華紅區

一如北大,清大也有一條東西向的主道。主道走一段,就可見到一座白色三拱的“牌坊”,大拱門兩側各嵌著兩根陶立克西式立柱,上頭有清末要臣那桐書寫的“清華園”三個大字,這裡便是早期清華的主校門──二校門。

二校門前今天多的是拍照的人,而且多是張樸實溫厚的臉,有個伯伯喊我學弟,請我幫他和他的愛人拍張照,說二十幾年沒回來了,為著校慶特地從美國趕回來的……難怪,一路上都見到衣裝嚴整的中老年人,喜孜孜地,在校園東張西望……這些老者,看來都親切,穿著都整齊樸實,許多人頭髮已斑白,漸昏眊的眼神裡,還閃露著智慧的靈光……清華向以培育科技人材著稱,這些老工程師,老校友,個個看來樸實無華且誠懇實在,清華的精神,全寫在他們臉上的神彩。

二校門後,是一大塊綠草坪,草坪邊圍繞著許多古意盎然的建築:

草坪東側是清華學堂,學堂是二層的德國古典風格式建築,青磚、白牆、紅色的屋瓦,牆面細部鏤雕精美。大門設在轉角處,上面有那桐書寫的“清華學堂”四字,這棟樓,格外令人興思古之幽情,不在建築的古意,更多的是一段已淡遠的歷史:

西元1925年,清華在這裡增設“國學研究院”,研究院裡有著名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格、趙元任,被當時人稱為“導師中的導師”,以當時而言,學術之盛,可謂莫盛於斯,許多從這座樓走出來的學子,後來也都蔚為大家,這座樓,或不起眼,卻曾擁有中華文化最珍貴的寶藏。

草坪的西側,有座外觀樸實普通的三層暗紅磚牆建築,大門上方除刻有金字:“SCIENCE  BUILDING”及“科學”以外,絕少裝飾。它卻是20世紀中國科學史上絕不能忽略的地方——清華科學館。我們較熟知的科學家,如:錢偉長、李政道、楊振寧、陳省身、華羅庚等,全曾從這幢不起眼的樓出入過。

如果說匯粹了蔡元培、胡適、李大釗、魯迅、陳獨秀、錢玄同等大家的北大紅樓,是代表近代人文科學的一座精神堡壘;那麼這幢也是磚紅的清華科學館,就是它的一個對子,代表的是自然科學的另一個神聖殿堂。

草坪走到底,是清華大學的標誌建築──大禮堂。四根厚實的立柱,撐起了一面樸實的希臘殿堂立面,三角、四方、長方的幾何的面,嚴嚴整整的堆疊了大禮堂厚實的面……似還怕不夠踏實莊重,再加個暗沈的銅綠色圓頂……這座沈穩的大禮堂,沈默在大草坪的正對面,似在無言的,告訴著一種屬於清華人的氣質……一如1920級校友贈送的日咎上所刻著的──“行勝於言”。

走出清大紅區(西方古典建築區),走在陽光一片的校園裡,在校園裡我發現了一拳石,石上刻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似為清華精神,做了最後的註腳。

有情天地

在北大及清華的校園裡,見到了草坪上有些有趣的警語,覺得溫馨有情極了……

芳草茵茵,踏之何忍

踐踏會使,青草枯萎

足下留情,春意更濃

踏入綠地,小草呻吟

小草微微笑,請你旁邊繞

君要花滿園,切莫妄折枝

踏破青颭可惜,繞行數步何妨

到底是北大,到底是清華,

連個小標語,也寫得婉轉有情,

不但厚德,且又載物!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258138

 回應文章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久違了!北大清大 
2006/06/14 00:33

兄台照片拍得可真好,遊記也寫得十分傳神,讓我憶起了當年去北大清大交流的往事,老北京的迷人,盡在內心的回憶中!懷念北京清大.北大,也懷念當年那一群壯志凌宵的學子,時間終究過了多年!而我也逐漸老去,有空必再度拜訪老北京的一切,那裡,有著讓我如癡如醉的歷史和文學情感,北京,久違了!


ceas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似畫般的美景
2006/05/02 10:30
真沒想到校園裡也有如此佳景…實在不可思議唷…

hui99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歷史
2006/05/01 11:06
看到歷史的軌跡~~~~~~~古色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