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03 21:02:20瀏覽1238|回應0|推薦16 | |
察爾汗鹽湖印象 察爾汗鹽湖,在格爾木北方約60公里的地方。它的東西長約160公里,寬約20~40公里,面積廣達5,856平方公里,是中國境內最大的內陸鹽湖,放眼世界,也僅次於美國的大鹽湖。 一如茶卡鹽湖,察爾汗鹽湖也是因為柴達木盆地劇烈的蒸發作用,造成湖水的淨流入遠小於淨支出(主要是蒸發),漸漸地盆地中的湖水就成為了一種「過飽和狀態」,原本湖水中溶解的各種礦物質逐漸析出,於是成了今天「鹽湖」的狀態,而「察爾汗」之名,在蒙古語中原本即是「鹽澤」之意。 但不同於茶卡鹽湖,這裡結晶出的礦物質除了食鹽(氯化納)外,還有可以製造鉀肥的氯化鉀、製造融雪劑的氯化鎂、甚至還有用來製造鋰電池的氯化鋰,所以即使茶卡的食鹽開採已呈半歇,但察爾汗鹽湖的鹽業仍然是風風火火。 尤其是鉀肥。中國大陸至今仍沒發現固體的鉀礦,所以發展農業極重要的鉀肥,唯一的產地即察爾汗鹽湖,據2004年時的資料顯示,全中國一年共需要500萬噸的鉀肥,而察爾汗即提供了百萬噸以上(其餘皆賴進口),以鉀肥的搶手,以及近年不斷高漲的價格,所以有人稱察爾汗鹽湖是「柴達木盆地的聚寶盆」。 也是因為以開採鉀肥為主,所以察爾汗與茶卡鹽湖(以食鹽開採為主)有著全然不同的風貌。我們知道在「過飽和狀態」的湖水中,溶解度較低的礦物質會首先被析出。所以鹽湖中首先被析出的常是不能溶於水的泥沙,接下來則是溶解度較低的碳酸鈣,及各種碳酸鹽、硫酸鹽,再後來才是我們常吃的食鹽(氯化納),但一直到食鹽析出,溶解度較高的鉀仍藏在水中,甚至藏在食鹽的結晶體空隙中,這些最後藏有鉀的水被稱為「晶間鹵水」,它們才是察爾汗鹽湖產製鉀肥的主角。 所以我們眼中的察爾汗,不再似茶卡那樣「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以析出的氯化納為主;而是一畦畦廣大洸洋的鹵水海洋,淡黃色的鹵水且伴隨著碎浪敲打著岸邊,像是片套了黃色濾鏡的馬耳地夫海灘…… 但這濾鏡,也只套在中間海面上;近岸處,則仍是一片純白色的沙灘,只是踩上去不太留足跡,因為它們是沒人收沒人管的氯化納;再遠處,則是熱帶地方午後才有的雲白天青,是那種雨水漂洗過,青的很青,白的很白,全沒點渣滓的青朗。 近看水岸邊層疊起的食鹽結晶,雖然是無人收無人管,但也儘自展現出美麗的姿態,有些如波浪狀起伏,有些如城堡狀疊起,有些表面充滿小孔,像是海裡的白珊瑚礁岩……,鹽湖裡的人管她們叫「鹽花」,而且這些鹽花往往隨著空氣的乾溼,而不斷的結晶、潮解,再結晶……,於是,夜晚和清晨「花」不同個樣,甚至上午和下午也開著不一樣的「花」。但,都好看的。 湖岸中間,不少道路縱橫切割著,這些道路當地人管它叫「鹽橋」,因為它們全是就地取材,以湖中的鹽結晶舖堆而成的,厚度達2~20公尺的鹽蓋上,再以鹽土舖堆起近一公尺高的鹽橋,沒有橋孔,也沒有橋墩,但幾噸重的大車也儘可暢行,而這樣以鹽橋做基底的路,也包含了附近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及敦格公路(敦煌到格爾木)的一段,因為長達30餘公里的路都以此做路底,所以又有了「萬丈鹽橋」的美稱。 聽說鹽橋若不平了,只要從湖裡抽起些鹽鹵灑在凹下的地方,待鹵水結晶後,又會是條平暢的道路。但我在鹽湖時,正好遇到一輛滿載貨物的大卡,在會車時不慎陷下卡在路上,另一邊的車子也無法通過,因此塞車塞了幾公里長。 在動彈不得的塞車車陣裡,我索性下車閒走,沒想到這時天上竟然砸下了小石頭大的雪霰,抬頭看看,陽光卻依舊朗朗,雲白也依然悠悠…… 這麼大好的天,竟然也下雪了?! 嗯~~天冷了,也該加緊腳步入藏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