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29 18:58:47瀏覽813|回應0|推薦10 | |
茶卡寺印象 在殷涌的堅持下,我有幸走訪了茶卡寺。 茶卡寺,在茶卡鎮北方約7公里處的倉傑山腰裡。從鎮子看過去,藏著寺的倉傑山,是條像龍一樣展延不盡,且如陽光般耀眼的金黃土山。 和殷涌合租了輛小麵包車逕往山闖去。初始,還走在平暢的柏油路上;不久,車輪向右一轉,逕離開公路,開始顛簸在路跡不甚清楚的黃土路上。路兩旁,盡是與車約略等高的長草,像海浪一般的在車旁高低起伏著,而車子,似也隨著長草,在土路上不斷地上下起伏,像是迷航在一片草浪的海洋中。 顛了許多,頗有些「暈船」的感覺,我們才恍忽見到茶卡寺前的白塔。這白塔,也像是指引彼岸的燈塔,「渡」我們脫離痛苦,登臨樂土。
茶卡寺不大。現有的建物僅有二層樓的平頂式經堂一座,小小的院落,藏身於闊大山腹及廣袤草原裡,像處尋常人家,哪裡知這兩百餘年來,它一直是茶卡地方蒙古牧民的信仰中心。 據歷史記載,十八世紀中,茶卡曾一度盜賊肆虐,這裡的蒙古牧民因此求助位於香日德的班禪行轅,得到了須創建寺院、祭敖包及舉辦供祭大悲觀音法會的三項法諭,以禳除災禍。於是當地牧民遵照教諭,在乾隆45年(西元1780年)創建了茶卡寺,也是當地的第一座藏傳佛寺。 茶卡寺建立後,迅速成為當地牧民的信仰中心。在嘉慶年間,他們有了自己的轉世活佛;光緒及民國初年,更因為「住寺阿卡」增多,兩度擴建經堂及僧舍,規模日益擴大。後來,為了躲避民國時期軍閥馬步芳的侵逼,由茶卡鎮上搬遷到倉傑山腹裡;中共建政後,茶卡寺又受到再一次打擊,西元1958年寺廟遭到完全毀棄,直至西元1986年,才在原址重建。
重建後的茶卡寺,雖仍是當地的信仰中心,可是規模卻遠不如當年了。如今寺廟不僅小,且裝飾也甚素樸,這可以從屋頂上的金輪及金鹿略窺一二,這個象徵佛陀在野鹿苑說法的屋頂裝飾,在許多藏傳佛寺的金頂上皆可以看見,但多以銅製,鮮少以木頭雕製,且茶卡的木頭金鹿、金輪,雕工也不見精細。 可是走進寺裡,已泛黑的壁畫、唐卡,樣子雖然已很模糊了,卻仍可以見著舊日細描細畫的亮麗及精細,所謂的完全毀棄,也不完全啊!走出屋外,還可以看到近來人努力復原的痕跡,雖然,畫工可能不如以往精采了,但是新豔的設色油彩,也仍為老寺帶來不少復興的氣象。 還值得注意的是外觀上的斗柱櫺窗,其至是大門兩側的四大天王畫像,竟有不少漢地的色彩,和藏地的風格不完全相同,這也體現了茶卡位於漢藏交界的文化及地理影響。 陽光極黃豔的的上午,小寺極靜極靜,只寺左側的大轉經筒,不時唧唧地發出寂寞的聲響,一白髮佝僂的老婦人正口誦經聲,吃力的推著經筒打轉,不知有多久多久…… 不知是否時辰已到,二樓上一老人悄無聲地走出,一手拿碗清水,一手拈水向外灑出「甘霖」,灑完了,便怡然地坐在窗台前,瞇著眼看著遠處焱焱的太陽……
我和殷涌,這片山野裡兩個突兀的過客,參拜完寺走出院落,正遇見一群牧民正趕著群白羊,飄然而至。 方其來時,如雲襲來,方其去時,如雲驟去,迅來迅去,像山裡的白雲那樣的瀟灑、輕捷,輕輕地爬過崗來,又悄悄地掩過崗去,毫沒有音聲…… 只走後,陣陣羊鈴,在遠方脆脆地響起。
再回茶卡鎮,我和殷涌也要分道揚鑣了。他要往甘肅、四川行去,去參加他們公司認養的希望小學的開學儀式;而我,則要往南去格爾木,繼續我的青藏行旅。旅途中能遇見對的旅伴真不易,而能和殷涌同行二日,也可以說是「三生有幸」了。 離開茶卡,往南邊馳去,更是走入了柴達木盆地的中心。但見從新疆一路拖長來的崑崙山餘脈,就在公路的南邊一路伴行著,而在《山海經》裡,那裡可是「西王母」的家哩; 而公路的北邊,則是一望無際的荒漠,聽說有800公里長,350公里寬,全是如此一望無際的平野荒原,當中只能生長一種駱駝才能吃的駱駝刺……無怪乎杜甫要低吟:「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了! 傍晚時,車行進諾木洪,聽說這裡有處古代羌人及吐谷渾人的遺址,在數千年前,這裡曾是水草豐美,適於農耕的地方呢!可現在,卻只見滿地夕陽、一片蒼涼,行至此,誰還能想見當年富足的景象呢?! 過了諾木洪,陽光已很低很低了,冥晦中, 遠處開始出現一些高壓電塔…… 我明白,格爾木要到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