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20 16:47:10瀏覽1931|回應2|推薦23 | |
茶卡鹽湖印象 茶卡,在柴達木盆地的東北緣,從西寧過來約三百餘公里處。這裡自古即以產鹽著稱,鎮南方的茶卡鹽湖,早在西漢時期,羌人即在這裡採鹽易物,清代官方也在這裡設立鹽局。 這裡產的鹽晶內含礦物質,呈青黑色,所以歷代多以「青鹽」名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記載:「西海有鹽池,所產青鹽可明目、消腫。」推許為鹽中之首,其品質可見一斑。尤其在西北一帶,茶卡的青鹽,尤其珍貴且重要。
和殷涌在茶卡「客運招待所」放下行李,略吃了午餐,就往鹽湖走去。茶卡鹽湖還在鎮南方約2~3公里的窪地裡,我們離開市廛,走一小段下坡路,四野所及,就全是片寂寥的蕭疏景況:這裡的地,全是帶鹽份的鹽鹼地,黃土地上攪拌著白鹽粒,黃一片、白一片的鹽土上,則全生長著稀稀疏疏的短長荒草。 有時,荒草間還可以看到一些野放的牛隻羊群,正香甜地吃著草食。我後來才知鹽鹼地上生養的牛羊肉,肉質最是鮮嫩,所以無論在青海何處吃烤肉,店家總誇口說他們的羊肉是來自茶卡的,是鹽鹼地上生長的牲畜…… 但,我總十分懷疑,「哼!騙我沒去過茶卡啊!都說是茶卡的,茶卡哪來這麼多的牛羊?!」
鹽湖如今是個廠子,也開放觀光做景區。我和殷涌晃過大門,不見賣票、收票的人,只有兩個休假的職工在門口,嚷著「賣票的剛離開,不知什麼時候回來。」我們逕往裡走,意思要逃票,他們也不阻攔……這種情形在青海的景區還不少見,似乎是剛開始學會賣票,但一時又還不習慣。 走進鹽湖裡,就像走進了片白色銀妝的世界,如果不提醒,你幾乎會以為置身於嚴冬雪國中。但你心裡又明明白白確知這是片鹽的世界,所以浮泛在心中的,也不是行走雪中的「清寂」感,而是一種更灰心、更頹喪的「枯寂」感覺。 「大雪紛紛何所似?」「撒鹽風中差可擬。」在茶卡,而且是「撒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枯寂!」 一片白茫茫裡,只有一排淡漠的電桿,無盡的展延去…… 一片白茫茫裡,只有一線鏽蝕的鐵軌,無盡的展延去…… 展延去哪裡,天不管,地不管,只一泓也灰心的水,默默伴陪著…… 深秋的鹽湖,只餘清冷,唯剩蕭條,像八大晚年的畫。
如果說青海湖是個青年湖,那茶卡,無疑就是個老年湖了。 在我們熟悉的外流河地區,湖泊老了,就代表著湖泊逐漸淤淺,湖泊可能變小了,變淺了,甚至可能變成溼地,且最終,還可能成為人們的新開墾地……但絕不會成為鹽湖,因為湖泊的水有進有出,水中的礦物質、鹽份,會隨流水帶出或補充,但絕不會積累,所以即便老了、枯涸了,也不會成為鹽湖。 可是在青藏高原地區,那些水源只進不出的內陸湖泊就不同了。河流、湖面降水及地下水補充了湖泊的水源,但也帶來了礦物質、鹽份,這些礦物質、鹽份並沒有外流的河水將其帶走,所以便一直積累在湖裡。 若是水源收入及支出能取得平衡,像是青海湖,四周有較充裕的高山雪水補充(降水也較多),且湖水蒸發相對也較不旺盛,所以還能保有明湄的湖面,以及充足的湖水,最多就是湖水鹹一些,仍是個青年湖。(但因為氣候變遷,及人為的破壞,青海湖近年來也面臨著水位下降,鹽度增加的情況) 而茶卡,在很古老的時候,也曾像青海湖那樣的年輕,那時的湖面,足有西湖的六倍大。可是隨著西部氣候整個變乾燥後,茶卡所屬的柴達木盆地更是乾得可以,原來注入的河水斷流了,湖水的蒸發(支出)更遠大於水源的注入,漸漸的,湖水乾涸了,原來積累在水中的鹽份也飽和、析出,直至成為一個乾涸的鹽湖。 現在,我和殷涌跑到鹽湖邊,用力踩,大力跳,就只留下一些腳印而已,鹽殼,已厚實如大地一般; 直要往湖心走上好一段兒,足跡才深陷,並滲出淡黃的鹵水來。 在一片未踩踏過的鹽殼上,我發現鹽湖的本來面目,一道道龜裂的痕跡,竟也似老年人的皺紋一般…… 茶卡,真的老了!
曾經繁華的鹽場,如今也衰敗了。 在我們路過鹽場時,暱大的鹽場,都屬停工的狀態。聽說,鹽場如今敵不過海鹽的強勢競爭,呈半休息的狀態。 在古時,食鹽是重要物資。由於產鹽區多偏一隅,在交通不發達的年月裡,高昂的運價,使得食鹽十分地珍貴,販鹽更是重要的商業。 可現在交通便捷了,食鹽取得技術不難,且在產地又可大量生產,如貨運不是問題,食鹽也不再珍貴了。 雖然,青鹽品質良好;雖然,鹽湖開採極易;雖然,茶卡鹽量極大,據說可以讓全中國十幾億的人吃上幾十年…… 但屬於茶卡的繁華,可能永不回來了吧!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