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越邊境──天保口岸
2008/08/08 09:50:50瀏覽2046|回應1|推薦17

中越邊境──天保口岸


(搭車記

天保,又名船頭,在麻栗坡縣城南方約四十公里處,過了天保,即是越南。

在麻栗坡打聽到第二天一早天保有趕集,附近的山裡的瑤族人都會往那裡移動,便匆匆地去找往天保的車,可是車站裡沒有,只有街路口上停著的幾輛小麵的有往那裡去,幾個開車師傅晃晃悠悠的,蹲在路邊閒聊抽菸,而車上的乘客也絕不安分,位置定下了就四處亂走,足等了近一個小時才湊足人數上路。

車上都是麻栗坡當地人,有些是要回船頭的家,有些是要赴明天的集場做生意,只有我一個外地人,顯得分外的奇怪,在逗弄會兒旁座少婦的三歲小孩兒後,開始和車上的人有了對話,雖然,對話中的害羞和生分仍一五一十,但是樸實真摯卻也半分不少。

我用昆明朋友送我的木瓜,和他們交換了香蕉,當地產的香蕉稱為「西貢蕉」,小小的,貌似芭蕉,但卻極香極甜,十分好吃。我帶來的木瓜卻極硬,咬不動,我慌手慌腳的拿出刀來想切小塊和大家分享,卻引起大家的鬨笑,直說「不用切,這木瓜是煮湯用的,不是用來直接吃的,」我才明白原來昆明朋友送我的是「青木瓜」,不是我們常吃的「木瓜」,詩經裡面寫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那顆可以丟人的木瓜,八成是這硬傢伙。

把木瓜投給了少婦後,車上的人也開始回報我以瓊琚。我跟大家說明我要去船頭趕明天早上的集,看看集上的苗人、瑤人會不會帶些蠟染在集上賣,大家開始七嘴八舌,但多搖頭表示明天集上沒有那樣的東西,再追問哪裡才看得到,也沒人說得清楚,只有後座上一直沈默的李大哥,斬釘截鐵的說:「要去 ㄊㄧㄢ ㄅㄥˋ,那裡有。」他的鄉音很重,我全然聽不明白,只有拿出紙筆讓他寫,才明白是「田棚」,聽他的意思,這地方靠近廣西,離此還很遠很遠哩。

車上多了我這個孤陋寡聞的「鄉巴佬」,說什麼我都不懂,所以氣氛頓時熱鬧起來。他們告訴我路旁的溪叫盤龍溪,會一路流到越南去;

還有二十多年前,中國和越南打戰的主戰場就在此,雙方有幾十萬的軍隊對峙在這裡,整天砲彈飛來飛去,連山頭都被炸平了;

開車師傅還說有名的戰場「老山」就在這附近,八四年在那裡打了個大戰役,還弄出了所謂的「老山精神」,喧騰一時,問我要不要過去看看……這一切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哩,只能一路聽教,聽他們砸來的「瓊琚」之音!(但是當地的土話音調很渾濁,可半點都不像環珮發出的清音啊)

在近船頭時,他們告訴我路旁是國營的天保農場,這個農場以栽種橡膠、咖啡等熱帶農作物為主,可見這個海拔僅107公尺的南方口岸,氣候其實已經很熱帶了。


(天保口岸

天保,雖然是「國家級」的國際通商口岸,可是規模及景觀卻是十分的鄉村,只一條大馬路,旁有十餘家店面,大馬路外幾條新開的岔路,路兩旁卻只有「落日照野草,馬鳴風蕭蕭」,顯得十分地空闊。

大馬路的盡頭,即是中越間的國門,中國的這邊,中國宮殿式的屋頂,上寫著「中國天保」;而稍遠的那邊,則是南洋竿欄式建築的屋頂,上寫著「VIET NEN」字樣。

在國門前蹓躂,想想,穿過這兩道門就是另一個國家越南了,感覺有些奇妙。而許多越南人,也形色輕鬆的在兩國門間隨意行走,看來,兩國間的去來似乎十分地簡單容易,要不是「志不在此」,否則也該走過去看看。聽說,由此去再二十餘公里就可以到最近的省城「河江」;再過去約三百餘公里,就可以到越南首都「河內」。

穿過路旁的樹林,走近盤龍河畔,從這裡看河對岸那邊的越南更加的清楚,許多的卡車停在那邊的路上,有些「貨暢其流」的通商樣貌。但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條盤龍河,據說百年前的中法戰爭時,法國的戰艦曾沿著紅河上溯,想由此上打雲南,但到了這裡卻因水流湍急而不得不停下來,所以此地才又名「船頭」。但現在盤龍河的水勢顯然不大,更談不上湍急了。

走進河畔的小公園裡,一塊石碑鑴著「友誼林」的字樣,碑應是九十年代後立的,象徵著七十年代末至整個八十年代,兩國間為了邊境問題所引發的長達十年的戰爭,就此畫下句點,兩國人民的友誼,終將蔚然成林。

走回下榻的旅館,和店主人在路旁擺張小桌,弄碗鮮魚湯,在夕照下喝些清涼的啤酒,黏溼的薰風、三三兩兩的越南人,以及市招上的越南文……看到的、感受到的,無不是南國的風情,異國的情調,讓人一時忘了身在何處。


(船頭趕集

船頭趕集,一週一次,附近的漢族、苗族、壯族、瑤族及越南人,無不往船頭的集市移動,若是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彝族、傣族、仡佬、及蒙古人穿梭其中,麻栗坡本來就是個少數民族叢聚的地方,而集市,也不可避免的成為各民族的展示場。

但是船頭趕集,熱鬧歸熱鬧,民族的特色卻少見了。來集市的人,除了少數老年人外,多身著現代的服飾,雖然你可以從他們的交談中,感覺到他們說的是全然不同的話語,可是,卻很難看出他們原有的民族色彩了。

販賣的東西亦然。集市賣的東西,本來就富有生活的氣息,吃的青菜、豬肉;穿的衣服、鞋子;用的五金、農具;裝扮的耳環、首飾……現在賣的東西依然,可是除了農作、家畜是自家種的、自家養的外,其餘的,多是工廠做的了,而且是極廉價、極沒特色的工業產品。

再加上船頭趕集的地點,並不像傳統趕集就在狹窄的街市兩旁,而是集中在一處有頂棚的市場裡,所以這裡的趕集,更像是傳統的零售市場,許多人頭鑽動,卻少了新鮮,只剩尋常採買的氣息。

我想「趕集現代化」後,大約就是如此吧!從前趕集對外地人、或是觀光客有吸引力,是因為趕集可以見到當地特有的生活樣貌,但現在的少數民族,受到商品經濟的吸引後,他們的打扮、需求,已和一般城市的居民無異了,要想從中看到少數民族的風情,可能也十分不易了吧!

在集市一角,我看到昨天一起坐車來的李大哥的攤位,原來,他是個「草地醫生」啊!他的攤上擺滿了各種藥材,其中,還有一隻穿山甲哩,我向李大哥問了許多藥材的名稱及作用,李大哥雖然用心回答,可是他濃重的鄉音卻讓我似懂非懂,最後,我僅挑了樣我明白的「甘草」,買了小半包,當作是紀念彼此見面的緣分。

小半時,李大哥的攤上來了客人,他先問病患那裡不舒服,然後用西醫的聽診器診斷了會兒,接著開始為病人針灸,他專注地將針往病人的後腦袋插下去,並且拿出空的針筒進行類似拔罐的動作,就在熱鬧的集市旁,而他的神情卻是全然的專注。

在為李大哥拍照時,他攤位上的客人漸漸聚攏起來,詢問藥材的人也漸多了,原來,在我沒注意時,我竟然也成為集市裡的一景,我在李大哥的攤位上走來走去,無形中竟也為他聚集了人氣,招攬了生意,明白了情況,在李大哥專注針灸時,我索性幫他招呼起客人,扮起店小二來了,只是我這店小二太不可靠,只能儘說「李醫師在忙,您稍等。」


船頭趕集,我沒有發現任何苗族蠟染的蹤影,因為語言的隔閡,也無法和他們交談,只有善意的微笑,有時會收到類似友誼的謝禮。

以結果論,算是白走一趟了,事前的功課顯然沒做好,但卻因此,直闖到南方的國門邊上……與很多地方的緣份,常就是這樣的莫名!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2114185

 回應文章

李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木瓜
2008/08/09 07:09

詩經裡說的木瓜,究竟是不是生長於南方的、我們熟知的木瓜?

有一種果子形如西洋梨(圖片可參考這裡),果皮為黃綠色偏黃,叫做榲桲(讀為「運伯」),俗名也叫木瓜。這東西做果醬甜品在西方還算普遍(英文名quince,法文叫coing),剛剛看了一下維基百科,這「木瓜」卻又不產在中原,所以詩經裡講的木瓜應該也不是這個。

我好奇心起,再仔細搜尋了一下,這一篇說啊,榲桲不是木瓜,而是詩經裡說的木李呢!

盡信書不如無書,要我解讀詩經的話,我會說,人就算是用木頭雕刻的瓜桃李送我,我也都會以美玉回報給人啦。重點不是禮品的價值,而是交換的那份心意啊。哈哈哈。

阿棟(stonejung) 於 2008-08-10 10:54 回覆:

親愛的李四:

感謝妳這麼費心地四處張羅了這許多瓊琚,我這裡雖然只有些石頭刻的”木瓜”,也一定要回報妳的。

根據潘俊富著的”詩經植物圖鑑”所說,

首先,我們常吃的”番木瓜”,原產於熱帶美洲,後來才進來中國,時間地點都不同於詩經的時代。

詩經裡的木瓜,果實為長橢圓形,成熟後呈黃色(我那幾顆仍未熟透,所以仍呈青色),狀如小甜瓜;但先端有鼻狀突起,因此謂之木瓜(這個因此謂之,有點不知所云,很多的植物書都抄來抄去的,結果自己在寫什麼都弄不清楚)。果味酸澀,不宜生食,經水煮或浸漬糖液後才能食用。

又說,木桃(妳所謂的運伯)果實較木瓜小,成熟後為黃色,也帶有香味,兩者許多特徵相似。兩者間另一分辨的特徵是木瓜先端有”鼻狀突起”,木桃則無。

我也弄不清朋友當年給的是木瓜還是木桃了,只是朋友說它是木瓜,而且長得很像,但經妳一說,我再看看木桃的照片,覺得也像哩!

只是木瓜(木桃也可能)頗硬,若有人被木瓜K到,還能報人以瓊琚,那人一定是大大的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