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湘西印象十六:人生石板路
2008/06/17 02:23:47瀏覽1372|回應0|推薦17

湘西印象十六:人生石板路

城裡頭全是青石紅石鋪成的街道,石板下有水渠以消化積水。下雨的時候,半夜三更能聽到牆外穿釘鞋路過的行人,廟宇簷角鐵馬風鈴的聲音。(黃永玉 蜜淚)

鳳鳳古城裡的街道,仍是古老的青石板所舖就,這樣的石板路,在深黑闃靜的夜裡,當有人蹬著釘鞋走過,那音聲,滿是神祕,且好聽極了,在沈從文及黃永玉的文字中,那暗夜裡遠處傳來的釘釘咚咚音響聲,總一再提及……也在下雨時,若脫下鞋襪,任由赤腳丫子親吻著青石板,那股清涼的勁兒,似乎也讓離鄉的沈從文永難以忘懷。

從古城的東門進去不久,就是古城最熱鬧的十字街了,這裡的市招依舊黑底金字的不乏古意,賣的也多是紮染刺繡等民俗的古玩意兒,可妝飾太過,反到更像是各景區都有的「工藝一條街」了,生活的況味少了,更多的是生意的興味。

但即便如此,也大有可觀。無論是「紙紮大師聶鬍子」的紙札獅子頭、或是展現苗家風情的「吳花花紮染」、以及店面開得最大的「張桂英針紮染」,都仍能看出一些湘西當地特有的樸實精神,以及那源自於上古楚辭的無邊幻想,但站在櫃子後的店主人,都早已是一身實業家的模樣了。

反而是東門門洞裡呆坐的一位老人家,讓我感受到一絲絲沈從文文字裡的老味道,他曾經這樣描述古城的老街巷弄:

從我家中到那個新的學塾裡去時,路上我可看到針舖門前永遠必有一個老人戴了極大的眼鏡,低下頭來在那裡磨針。又可看到一個傘舖,大門敞開,作傘時十幾個學徒一起工作,盡人欣賞。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熱時總腆出一個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夾板上鞋。又有剃頭舖,任何時節總有人手托一個小小木盤,呆呆的在那裡盡剃頭師傅刮臉。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強壯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著牆上橫木,偏左偏右的搖蕩。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齒頭包花帕的苗婦人,時時刻刻口上都輕聲唱歌,一面引逗縛在身背後包單裡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紅銅勺舀取豆漿。

我還必需經過一個豆粉作坊,遠遠的就可聽到騾子推磨隆隆的聲音,屋頂棚架上晾滿白粉條。我還得經過一些屠戶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鮮豬肉砍碎時尚在跳動不止。我還得經過一家紮冥器出租花轎的舖子,有白麵無常鬼,藍面閻羅王,魚龍,轎子,金童玉女。每天且可以從他那裡看出有多少人接親,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了多少,換了些什麼式樣。並且還常常停頓下來,看他們貼金敷粉,塗色,一站許久。

我就歡喜看那些東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許多事情。(沈從文  我讀了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走過熱鬧的十字街,走進孔廟旁的文星街,這裡是黃永玉的老家「古椿書屋」所在的地面,小時的他,從老家窗外看出去,可以看到;

白矮牆和黑瓦簷,張家李家的屋角、影壁、北門的城垛、染房晒布的高木架,看不見還有北門河,河對面的喜鵲坡,你還可想像那一帶的聲音……(黃永玉 永遠的窗口)

這一帶仍舊靜謐,午後的陽光照在斑駁的老牆上,似照在一頁頁訴說著歷史的褪黃書頁上,透出幾許時光的幽遠。也在這個小巷弄裡,生長著一位後來研究沈從文的知名學者──劉一友,他曾寫到,文星街上人家不多,除了黃永玉家及他們家外,另有一家染舖:

這染匠鋪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孩子多,一個接一個,相差均只兩歲左右,這夥兄弟們個個胖墩墩的,因此統稱為「砣」,編了號,大砣、二砣、三砣直到五砣、六砣。每到吃飯時,總有那麼幾砣,擠坐在臨街的門坎上,各人端起大碗,互不干擾地狼吞虎嚥,頗為壯觀,使人不敢低估他家未來的興旺和強大。(劉一友  永不回來的風景)

而他們家後來也果然興旺,那個編號大砣的,後來嫌名字不雅,改名為大炮,現在在十字街上開了家極有名的「劉大炮染匠舖」,在將離開鳳凰的那晚,林老師還特地帶我去店裡拜訪他。他的作品多以鳳凰當地的人文景色入染,借用印染特殊的線條趣味,表現諸如吊腳樓、水磨坊、苗民人像等當地特有的題材,實際上,他的印染已脫離生活實用,自許已進入藝術的殿堂了。(價位也是,一幅多在千元人民幣以上)

而這位曾被黃永玉題為「大炮在此,百無禁忌」的印染工藝大師,也十分有藝術家的氣息,一身土布衣裳(從紡線織布全都是手工做的),看來舒服極了,他說,是家裡一塊老布料裁的,但顏色、質地都讓人覺得十分的舒服……純手工的,較機器大量製造的,確有不同的質感。衣服是,印染更是,而印染本身,就因其效果的不可預期,有著人為更大的玩的空間。

走過文星街,不久到了「道門口」,這裡有沈從文的故居,一座大房子,在這裡,沈從文曾在屋裡感受了「辛亥革命」時小城的緊張氣氛,也在這裡,貪玩愛逃學的沈從文也一再的被發現而受罰……

但在沈從文出外當兵後不久,他們家很快就沒落了,這座大房子也轉手給他人。後來,三○年代沈從文返鄉,回來住得不是這房子,八○年代他最後一次回來,住得是古椿書屋,也不是這裡……

現在,這裡盡量回復成原來的樣子,並且有一張號稱是沈從文創作「邊城」的大桌子,但這不可能,寫作邊城時他人已在北京,絕不可能在這個院落、這張桌子……

但故居仍有那麼一分氣息,一分百年前殘留的氣息,走出遊客喧擾的故居院落,佇立門前的石板路上,就在百年前,這裡曾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從文表叔五六歲時在外婆舅舅家玩晚了,就得由他的表哥──我(黃永玉)的父親送他回家,一路大著嗓子唱戲壯膽。到了道門口,表哥站定試他的膽子,讓他一個人走過道門的方場,一路呼應著:
「走到哪裡了?」
「過閘子門了!」
「走到哪裡了?」
「過土地堂了!」
「走到哪裡了?」
遠遠的聲音說:「過戴家了!」
「到了嗎?」沒聽見回聲。過不一會,遠遠地小手掌在拍門,門不久「吱呀」地開了。我的父親一個人大著膽子回家。

也不過百年,可當年的孩子都已物故,只道門口的石板路依舊,而門前幾個玩跳格子的孩子,笑聲,也依舊。

在道門口附近的小巷弄裡還有一座朝陽宮,這裡原是湘西王陳渠珍家屬發起籌建的「陳家宗祠」,木造建築構建精緻,很能體現湘西建築的特色。宮內院落裡有一處同樣精雕細琢的戲台,戲台前的對聯饒富意味:

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
千秋人物有賢有愚有神仙

橫批是:觀古鑒今

聽說,這裡現在不時還會上演著鳳凰當地的儺堂戲,這不禁讓我想起「邊城」裡翠翠唱的一段儺戲唱詞:

你大仙,你大神,睜眼看看我們這裡人!
他們既誠實,又年輕,又身無疾病,
他們大人會喝酒,會作事,會睡覺,
他們孩子能長大,能耐飢,能耐冷,
他們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存,雞鴨肯孵卵,
他們女人會養兒子,會唱歌,會找她心中歡喜的情人!

在靜寂的大山裡,在空落的舞台上,你大仙,你大神的音聲,彷彿也依舊迴盪著。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196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