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13 15:32:09瀏覽1469|回應0|推薦15 | |
湘西印象九:鳳凰古城 我那個城,在湘西靠貴州省的山坳裡。城一半在起伏的小山城上,有一些峽谷,一些古老的森林和草地,用一道精緻的石頭城牆上上下下地繡起一個圈來圈住。(黃永玉 太陽下的風景) ◤漢苗間的界限 鳳凰古城,是一座小巧精緻的城,它的興建,與防苗脫不了干係,可以說,它本來就是條漢苗間的界限。 古城西北過去四五十里地,就是廣大的臘耳山區,那裡向來是苗人生息的地方,明朝末年後,山區苗人的人口漸多,生計壓力漸大,漢苗間的衝突也因之不斷。 處在防苗前線的鳳凰,在明嘉靖33年(西元1554年)時先建成磚城,到清康熙54年(西元1715年)改建為石頭城,乾嘉年間當地爆發有史以來最大的動亂後,又在嘉慶二年(西元1797年)將石城規模加大了三分之一,一直到民國年間,漢苗衝突看似緩和,還又做了最後一次的擴建。 在那段築城防苗的日子裡,城內是漢,城外為苗,壁壘分明,即便是較為弛禁的光緒年間,有少數的苗婦在城區內開食宿店,少數的苗官進城辦事有時也留在城裡過夜,但這些都屬犯禁,一經發現,還是會被下令趕走。 晚近世,直到抗戰期間的1943年,這界限也仍然在。那時因為抗戰,海鹽進不來,川鹽也因人手不多,運費極貴,所以鳳凰老百姓都很難吃到鹽巴,四周的苗民更是怨聲四起。可是更讓人氣憤的是城裡的倉庫裡明明堆滿了鹽,地方官卻假配給管制之名,行私下盜賣之實。 在這樣的情勢下,一天清晨,突然傳來大陣子的鼓聲,煞時「城外頭烏黑一大群苗族同胞,手裡都抓著竹子或桃木削成的刀刀槍槍,跟著鼓聲跳來跳去,這些裡頭有男女老幼,每個人穿出過年最漂亮衣服,一陣跟一陣地向城牆腳邊追近來。」…… 「他們也只為了幾斤鹽,出得起錢,又不是做土匪搶人,又不殺人放火,打人家做甚,這個王八李宗祺(當時的縣長)從衛兵手上接過根三八步槍,朝著那個跳著蹦著的年輕老咪就是一槍,老咪就困倒了,又轉過槍口一連打倒好幾個人,一個個躺在渠城門外岩板橋上」……(黃永玉 火裡凰凰) 那時阻擋這群無辜苗民(他們的舉動,與其說是造反,更毋寧說是請願)的就是鳳凰古城的這堵城牆,而苗民被打倒後,躺下的渠城門外的岩板橋,也就在這北門邊的開闊河灘地上…… 有人統計從明初到清中期的咸豐年間(近五百年),湘西黔北一帶苗疆共發生大小規模不等的戰爭三十九起,江水悠悠,想必然也曾洗刷過這許多戰事殘留在城上的血汙吧! 現代,苗漢的界限已然混淆,古城擔負的角色已然不再,所以五○年代先拆了西門,七○年代又拆了南門,如今鳳凰古城只餘下北門和東門,及其間的一段城牆,做為昔日歷史的一段見證。
從北門河灘上望北門,會覺得這是座具體而微的城門,卻怎樣也聯想不到,這數百年來,它竟然從不曾被攻陷過。 連北京德勝門那樣高大的城門都曾被攻陷過,怎麼這樣一座精緻的小門,卻竟然可以抵擋數百年來苗人的攻擊呢? 北門城樓如同德勝門,也有著四面翹高的飛簷,簷下,也有著齊整的箭孔,甚至,還有座小小的瓮城,可是它的型制相比起來甚小,城牆不高,箭孔也不甚多,只有用當地紅條石壘起的城牆看來結實些,可仍難讓人相信它守禦上傲人的戰績……只可能,是所謂苗人的「反叛」太過「溫馴」了吧! 但做為「邊城」,北門的古樸儘夠了。走上北門,先要步上一截子石板路,早上,四野纏著包頭,背著竹筐子的苗婦挨著石板路進城,古意盎然。 進至門口,大門雖然被歲月催剝得十分蒼老,可門板卻厚重非常,門杠上也坐滿了歇息的行人……城門洞裡,也是一整個盎然古意。 上得城樓,楚天開闊,聽說這裡過往是小孩子放風箏的好地方,而如今風鷂子沒有了,卻可以看到南華山山勢漸次逼來,漸逼至虹橋邊,甚至逼至城裡面,給城裡帶來無盡的綠意。 近處的民居,山牆兩側及瓦脊兩端,特別都扳起鳳頭來。在其他地方多半都扳龍頭、魚尾之類東西,可鳳凰人卻愛扳鳳頭,有人說這是鳳凰受楚文化浸潤影響的證據,但也因為有了這些扳鳳頭,使得每個屋脊,每面山牆,都顯得更加輕盈,而在城樓上遠望,家家戶戶都見鳳頭,又似群鳥畢集,美麗非常。 低頭看,往東門方向一道低牆迤邐而去,那是過去深刻的漢苗界限,如今,漢已不漢,苗已不苗,早消融在一起,城門下兩苗婦正揮汗賣著小吃,即是明證。 北門,一直是鳳凰亙古不變的風景,在北門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些亙古不變、卻早已消逝的哀樂人事,正演替著…… 隨著城關下緩緩流去的水,上演一幕一幕……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