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11 14:23:38瀏覽1298|回應0|推薦7 | |
湘西印象四:虹橋風雨樓 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說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於我有極大關係。 (從文自傳) 在鳳凰的幾天裡,每天清晨,無論是在乳色的晨霧裡,或是於淡淡晨光中,我都愛在沱江的水色裡轉悠,為的,只是要感受那所謂的「流動而不凝固的一派清波」。 ◤虹橋 在公路遠處的山崗子初見鳳凰的第一眼,它就是最醒目的風景了,黯咖啡色古樸的色質,橋上再兩層同樣古樸樣式的飛簷閣樓,凝重的橫跨在碧綠的沱江上,相較下,它背後細細碎碎低低高高的鳳凰民居,在它的存在感下,反成了迷朦不清的背景而已。 我入住的旅舍,就在東門邊上,打開窗,就可以見到東門外這堵由三孔二柱構成的巨大橋體,近看虹橋,會發現它大致由兩部分構成:下體是由當地紅條石壘成的橋墎橋柱,據說建成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橋石上雖然班駁著歷史的水漬爪痕,但整體上仍顯得厚實非常,而三個似虹彩造型的橋孔,聯翩輕巧地跨過江面,讓古橋除了敦實外,也展現出靈動的一面,尤其當孔下輕滑過一葉扁舟時,那景像就更加嫵媚了,橋名「虹橋」,形容得也應是這樣的風景吧! 橋的上半部,被兩層帶有飛簷的閣樓房子蓋個嚴實,這樣的橋上閣樓聽說適宜聽風觀雨,所以被稱為「風雨樓」。我在貴州旅行時,在一些苗寨、侗寨的橋上都曾看過類似的「風雨樓」,鳳凰的這座「虹橋風雨樓」,不知是否受了隔鄰的苗人、侗人的影響,但我想,同樣多雨的氣候條件,可能是促成這樣的風雨樓在該地區盛行的原因吧。 橋上現有的風雨樓是2000年左近才改建的,隨然樣式極力仿古,可實質上卻完全是因應觀光需要的新玩意兒。第一層樓是民族工藝特產街,開的全是販賣地方觀光商品的小店家,只一家「邊城書社」,店內全是關於湘西的書籍,且書種齊全,尚值得一遊,其餘的就只是裝點些古味,以滿足現代人喜歡復古的時尚。第二層樓是民俗文化樓,聽說是一間裝潢頗為雅緻的茶藝館,而且窗景甚佳,可夜晚總有人在那裡大聲歌唱,喧鬧非常,所以我從未上樓,也弄不明白它販賣的是什麼樣的民俗文化。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黃永玉小時,他曾這樣描寫當時的虹橋: 一座掛滿了高高低低房子的三拱橋。橋上依然一條街肆,賣粉面糕點、針線、中藥材、年節用的紙錢神供、繡貨、衣貨、皮鞋、過路伙食、丹膏丸散、老鼠、跳蚤藥……全然一派庶民的世俗生活景況。 再早些,約上世紀初,沈從文有位乾爹即在虹橋上開著一爿中藥店,據說店舖後牆開了一個小洞,在店裡即可享受釣魚的樂趣,若大水來了,他也特別愛去橋上看如下的景像: 若河中漲了大水,照例上游會漂流得有木頭,傢俱,南瓜同其他東西,就趕快到橫跨大河上的橋上去看熱鬧。橋上必已經有人用長繩繫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橋頭上呆著,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東西浮來時,就踴身一躍,騎到那樹上,或傍近物邊,把繩子縛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邊泅去。另外幾個在岸邊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後,就把繩子拉著,或纏繞到大石上大樹上去,於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來在橋頭上等候。(人生石板路) 如今,在這也無風來也無浪的虹橋底下,很難想像當日的景況了,橋底只有一汪清亮水,三兩艘等待攬客的扁舟,以及挑著剛採摘的菜蔬,還有滿盆家人的匪澣衣,辛勤在溪邊洗滌的婦人…… 也唯有在此觀光客都還在貪睡的清晨,這虹橋底下,才能抓著那麼一絲絲靜謐,以及當地居民恬淡自為的生活氣息…… 也是聽說,在兩百多年前虹橋建成時,中間一拱的正中心,就懸有「斬龍刀」一把,專門用來對付水裡做怪的孽龍,兩百年間,不知是否斬龍刀顯靈,據說溪水也從不曾漲到斬龍刀的高度…… 也還聽說,斬龍刀如今還藏在那裡…… 那些虹橋已逝去,永不回來的風景,聽說聽說,也都還藏在那裡呢……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