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21 23:53:13瀏覽7939|回應4|推薦49 | |
在1949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政府失利退守台灣,同年台灣這小島一下子擠進來自中國兩百萬的殘部難民,這突然之間填飽肚子成了急需解決之要務,當時又有美援關係,自美國的貸款物資順理成章紛紛湧進台灣,美國是玉米小麥的生產大國,小麥麵粉成了解決糧食問題最佳代言人,舊時巷口山東老伯一邊喊著山東饅頭~ 把憋~ 一邊推著自行車叫賣著。 四年級及五年級的前段班的人,對於這些以及印著中美友好握手圖案的麵粉袋,這些種種應該不陌生才是。
似乎沒明顯記憶倒底是什麼食物令我愛上麵食,又曾幾何時是誰把那幽遠深處的麵食小門,給悄悄開啟了? 孩童食時裡,記憶中唯一的麵食,就是處在諾大的飯店廚房裡,與一些叔伯輩師傅吃著現煮好的咸水掛麵,湯麵上灑著一撮蔥花,淋上點醬油,再澆上煮麵水充當高湯,原湯化原食吧? 有青蒜來上一根,有蒜頭來個幾顆蒜頭搭著麵吃,蒜頭咬起來好不過癮,外省伯伯端了一碗給我,逕自找個地方,自個給端坐了下來,自顧自就糊淪吞棗,吸兩小束麵再一口湯,努力的吃了起來。 當然能吃飽是最讓人愉悅的事情,想必是那高卡洛里有著讓微微的興奮感吧? 那個年代也沒多少人有興致談什麼講究,肚子鼓鼓的,暖暖的,彷彿人生最舒坦的莫過於此,可以讓人開心一整天的。
夜露襲人雖還不致於寒風刺骨,但是已不可小覷輕忽,時值九月氣溫也漸漸降低了下來,算算在徐州待了近二個月日子,每日三餐不是烙饃饃、麵條、再不然就是燒餅,饊子,但可沒一日不吃烙饃饃的。 打開始還真不是滋味,彷彿沒飽餐過一日似的,然而實際上吃的份量還真是夠多了,每次吃上近半市斤,還能不夠嘛? 其實不是沒吃飽,而是沒有滿足感, 本來嘛~ 吃了幾十個年頭白米的成年人,改變多年飲食習性可非一朝一夕可成之功。
瞅瞅路邊羊肉攤子,幾張桌椅外加兩口煤爐灶就做起買賣,生意還挺火紅,禁不住四散香氣不斷誘惑。 也好! 趁著天氣漸漸冷了,想吃吃羊肉也是不錯的主意,我心理默默告訴自己,偕了友人一起吃了起來。 一伙人安坐了下來,看見鄰桌皆點上一盤炒羊肉,想必這味道定然不差,再來幾張燒餅與烙馍馍與羊肉湯,應該就很平衡完美吧?。 只見爐口猛火外竄另加脂香四溢,師傅顛了顛勺,麻利手腳隨即呈盤,不消一會功夫,咱桌上可就多了一盤孜然炒羊肉! 大伙忽然沉寂了下來,自顧自拿了張烙馍,裹著甫上桌來的孜然炒羊肉,那勁道烙馍中麵粉香混透著孜然的香氣,山羊肉的油脂加之麥香味來協同助陣,口感不是扁面的層次感,卻是五味穿梭的立體感,彷彿埋伏於竹林中的武林高手,在十面埋伏之下,一前一後,或忽高忽低,又或忽隱忽現,冷不防偷襲你的味蕾,著實耐人尋味,任憑參肚鮑翅也未必如此。 孜然一般來說咱台灣人是既陌生又熟悉,之所以陌生是這個大家對藉由烤羊肉串而得知這麼一個新名詞,對於中國大陸的人們是再熟悉也不過。這味孜然是維吾爾語,音譯過來的。 又說熟悉,只要吃過咖哩的人對這味道是絕對不會陌生,因為他是咖哩不可或缺的香料之一,在台灣稱它為小茴香子(cumin),亦稱安息茴香,兩岸只是稱呼法不同罷了,大體上是一樣的東西,一般多出產於中亞,南美洲亦有出產的,惟與中亞出產者略有許些不同。 孜然與牛羊肉是絕配,尤其是羊肉,這也是維吾爾回族最喜愛的香料之一。
食材與調味料 羊肉片:洋葱(切片)、蛋白、青葱(切段)
醃肉料:孜然籽、孜然粉、醬油、白糖、鹽、料酒 方法: A. 羊肉片略泡去血水濾乾備用(這樣做可以讓羊肉較不會黝黑)
,羊肉加入蛋白、料酒約15分鐘。 B. 燒鍋下油,下羊肉滑散待變色撈起(六成熟)備用。 C. 再熱鍋下洋蔥片、炒至透明,下步驟B,下醬油、孜然籽、鹽
、白糖,炒出香味後下孜然粉,青蔥段,盛盤。
二月初十 癸巳年 於台北城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