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25 00:11:45瀏覽355|回應0|推薦0 | |
對未來國文課文選文的思考 最近在教育部課程審議委員會普通高中分組在討論未來國文課文的選文時,有所謂的學生代表認為,過去太多歌頌唐宋古文八大家,都只是在「造神」,文章傳遞的思想並非現代社會所需要,更有可能傳遞封建、保守、古板的思想,不能只是因為「有名」或「主流」,就要選擇他們的文章,重點是如何培養學生對於文章的分析、素養、思想。因此引起社會上眾多的討論。我們的國文課,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當中,到底他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核心能力等,在聽說讀寫各方面要達到甚麼樣的水準,卻是無人聞問。大家在爭要不要有文言文?如果要,那麼文言文應該佔有多少比例?該選甚麼時代、甚麼學派、甚麼文體、甚麼作者的文章?甚至於還牽涉到由政治意識形態(本土化VS中國化)來做裁決的地步!就如前述,多選了幾篇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文章,反被譏為「封建」與「造神」!何謂「封建」?這是足夠寫一本書來好好探討的大題目,就被無知學子廉價運用;而唐宋八大家屍骨早朽,這又與「造神」何干? 在英國的中等學校,除了提供歐洲語文如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和俄文等,給學生選修(其實是必選)之外,尚有所謂「私立公學」(Public Schools),例如著名的伊頓(Eton College) 、哈羅(Harrow College)和各種「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s) 還得修習古典希臘文(ancient or classical Greek)和拉丁文,以能夠達到閱讀基礎古典文獻為目標,因為這是歐洲文化的源頭,不能不知;現在則是中文當紅,許多學校甚至從小學開始,就開授中文課程,或選修,或必修,端看學校政策而定。拿「英文」來說,就分成「English」和「English Literature」,全部必修。「English」是教導學生正確的英文文法,以及具備閱讀和寫作的技巧,能夠以適切合宜的方式,與他人進行思想和情感的溝通;「English Literature」顧名思義就是研讀傳統的英語文學,包含各類文體,如寓言、傳說、戲劇、詩歌、小說等等。從喬叟( Geoffrey Chaucer,1343-1400) 的「坎特伯利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四大悲劇,到白朗寧(Robert Browning,1812年-1889年)的 詩,哈代(Thomas Hardy,1840年-1928年)的小說,凡英國文學史上著名作家的作品,應有盡有,而且是讀全本,不是刪節本;閱讀書單由各大考試委員會(Examination Board)訂定,再由學校選擇講授。 舉例來說,從2015年開始,高中畢業會考(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 Education,GCSE)英語文學的考試包括至少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至少一部19世紀的小說;從1789年以來的詩歌作品,包括有代表性的浪漫主義的作品;以及從1914年以來英國小說或是戲劇。在英格蘭地區有AQA、CCEA、Edexcel、OCR、WJEC和Eduqas幾個考試委員會,以Edexcel考試委員會來說,(1)在六部指定的莎士比亞戲劇Macbeth (馬克白)、Romeo & Juliet (羅密歐與茱麗葉)、Tempest、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Much Ado About Nothing與Twelfth Night選擇一部命題;(2)在十九世紀的小說當中,則考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Robert Louis Stevenson)、A Christmas Carol (小氣財神,Charles Dickens)、Great Expectations (Charles Dickens)、Jane Eyre (簡愛,Charlotte Bronte)、Frankenstein (科學怪人,Mary Shelley)、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與偏見,Jane Austen)、Silas Marner (George Eliot)其中一部;(3)當代戲劇則由An Inspector Calls (J.B.Priestley)、Blood Brothers (Willy Russell)、Hobson’s Choice (Harold Brighouse)、Journey’s End (R.C.Sherriff)之中選考一齣;(4)當代散文與小說則從Lord of Flies (蒼蠅王,William Golding)、Animal Farm (動物農莊,George Orwell)、Anita and Me (Meera Syal)、Woman in Black (Susan Hill)當中,選擇一部作品出題。所有的高中畢業生都要參加GCSE的考試,如果想入大學就讀,還得參加高級考試 (Advanced Level,A-Level) 必考「English」和「English Literature」,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這難道是叫做「封建」與「造神」? 再舉一個例子。哲學教育一直是法國教育系統的重中之重。1808年由拿破崙設立高中哲學科後,法國高中畢業生的大學入學考試,不管將來是讀「文科」(littéraire)、「理科」(scientifique)、「科技」(technologique)或「經濟社會科」(économique et social),還要考從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到當代哲學家的哲學考試,而且是排在第一天第一堂,在三題當中選擇一題,共有四組不同的題目,必須以論文的形式作答,連續考四個小時,今年就有六十多萬名考生應考。法國的高中畢業生,多少可以討論一些哲學問題,每年的哲學考題,也都是全國矚目的焦點,電視和報章雜誌也會邀請專家學者,甚至普通民眾共同討論,甚至辯論,熱烈的情形,簡直可說是「全民運動」,法國也成為「哲學之國」!在耳濡目染之下,難怪法國經常出現世界級的哲學家! 這項教育和考試制度實施迄今,已經超過了二百年,它是「封建」?還是「封建制度的殘餘」? 再就希臘文來說,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的歷史,就是:古典希臘文時期(ancient or classical Greek),約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4-5世紀;其次,希臘化時代的希臘文 (Hellenistic Greek,也稱為koine Greek),約在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356BC-323BC,其師為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征服希臘全境之後的時期;第三時期則是自公元第十五世紀東羅馬帝國 (Eastern Roman Empire,也稱拜占廷帝國,Byzantine Empire) 滅亡,至1821年希臘脫離土耳其鄂圖曼帝國 (Empire of Ottoman Turks) 獨立,並且以希臘語為官方語言的當代希臘文時期。當我去希臘旅行之時,就已經聽說,如果沒有再度接受古典語文的訓練,現代的希臘人已經讀不懂古希臘哲學家和文學家(如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或是荷馬)的作品了,令人感嘆不已。 回到台灣本身的問題來看,以今日台灣學生的中文能力而言,文法錯誤、辭不達意、錯別字連篇、標點符號濫用、沒有合宜的應對進退的表述、甚至於行文錯亂、難以成句成段和成篇者,比比皆是。高中職畢業生卻寫不出一封求職信,連寫一封向老師請假或是問候父母的信,也都難乎其難!我在大學服務至今二十餘年,看到無數不堪卒讀的大學生試卷,空白卷或是答案字數比題目字數還要少的卷子,比比皆是;甚至許多不知所云的碩博士論文,直叫人欲哭無淚,不忍卒睹!因此,從小學直到高中職畢業,「國文」(或者有人要叫他做「中文」或「華語文」) 應該以培養基礎的識字寫作與閱讀能力為主,讓學生可以用正確合宜的方式與他人溝通意見、表達情感,這就有類似於所謂「應用」的層次。選取可供閱讀的文章,可以先從當代作家的作品開始,兼具各樣文類;先令教師講解,再命學生模仿練習。古文當然可以列入,但是不必太多,也不可過於艱深,恐怕讓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教完之後,可以讓學生試著將其翻譯成白話文,或是模仿改作,背誦也可,以檢驗教學成效。國高中時代總共是六年,如果慎選三十篇古文,一年不過五篇,一學期也只有二至三篇的文章;以中學六年而論,若有三十篇古文爛熟於胸中,以後讀書作文就可以自在了。 至於大學校院的學生,除了各個專門科系應該加強訓練其讀書方法與閱讀及寫作學術論文的能力之外,更應該普遍以研讀經史子集的精華文章為主(當然,如果在教師指導之下,能夠閱讀專集更好),這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傳承,不可不略有所知;何況現在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莫不把學習中文當成該國語言學習的第一優先選擇,研究中國學術者,也日漸增多。台灣人使用中文正體字,比起簡體字來,在閱讀古典文獻方面更是順理成章,障礙更小。這是台灣人的文化優勢,也是台灣人可以與大陸一較短長之處,所謂「軟實力」胥在於是,捨此不由,不知其可也! 我在倫敦有一位亦師亦友的長輩,看到台灣的文史教育,曾經感嘆地說:「台灣的教育亂來,已經墮落入地獄輪迴,好心人也無法起死回生。這叫自作孽不可活,念《往生咒》也沒有用。國之將亡,必出妖孽;臺灣等於信了邪教,全民走火入魔,和大陸文革如出一轍,後果可想而知。劫數難逃也。大陸現在反而振衰起弊,拼命在追趕文革浪費掉的時光,普通幼稚園生就開始背誦啓蒙古文(所謂《三百千》)和著名詩詞,上層大員的講話也經常引經據典,包羅各家之言,而且所言中肯;足見傳統國學基本功夫深厚,可以用於安邦定國。」台灣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與發揚者,自始就是使用中文,受過一點兒文言文的教育,就可以讀懂幾千年前的古文,進入中華文化的起始源頭,這是一筆多麼豐厚,又是為我國人所獨享的財富,為何遭此「封建」與「造神」的惡名?為何「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扥缽效貧兒」? 臺灣以後拿什麽去和人家競爭? 註1:有關所謂課審會學生代表批評多選唐宋古文八大家為「封建」「造神」的報導,見2017年8月20日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報導「課審會學生代表:歌頌唐宋八大家,是在「造神」」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653070?from=udn-hotnews_ch2。 註2:有關英國GCSE「English」和「English Literature」課程綱要,參見”GCSE English Literature set texts for teaching from 2015”,https://www.educationumbrella.com/curriculum-vital/gcse-english-literature-set-texts-for-teaching-from-2015#Edexcel ,2017/8/23。另外參見”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Key stages 3 and 4 framework document”, December 2014。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英國教育部出版)。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