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營舞蛙鳴百吉心 凝聚社區志工情
2010/09/26 19:52:19瀏覽407|回應0|推薦2

百吉國小,位處大溪鎮與復興鄉交界,因為自然生態多樣而且豐富,已連續數年承辦桃園縣境內的「營舞蛙鳴」(欣賞螢火蟲與青蛙)活動,同時也因為注重地方特色,將在地資源融入教學,去(2009)年經《商業周刊》從二千多所學校內獲選為百大特色小學,今(2010)年更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這所迷你小學,究竟成功秘訣是什麼呢?已於八月一日調任他校的吳鳳仙校長在桃園縣吳縣長的部落格回應縣長所說的一段話,闡述了重點:「生態屬於自然資源當然無法憑空杜撰,百吉國小真正的特色是社區志工對學校的永續經營。整個水源保護區都是我們的校園,而社區的家長與志工因為對學校的認同成為學校堅強的後盾。」

走訪百吉國小,包括現任楊校長、教導主任吳招美主任、總務主任吳國禎主任,甚至校護唐姐或低年級老師等,都對學校志工讚譽有加。

教導主任吳主任提到十年前的百吉國小,當時學生人數才三十多人,面臨著存廢的危機。當時周校長帶領社區在地的志工做屬於百吉當地生態的踏查,結合老師的興趣,兩任校長(周前校長及吳前校長)任內,努力架構生態教學特色課程,從研究青蛙開始,擴及植物、昆蟲等,將社區的力量帶入學校,發揮學生家長與志工的長處,補足學校老師的不足。「甚至校門口六個復育青蛙而作的自然生態池,也是老師、家長、志工們開著小怪手一點一點的開挖,學生用力的踩平鬆軟的土壤,終於完成現在土池的模樣。」因為這樣的用心與努力,即使少子化的衝擊,學生人數持續增加,今年已經破百(到達105)囉!吳主任語帶驕傲的說:「我們的學生除了社區內的孩童,更有三分之一是縣內外地的家長的肯定而越區就讀,這份肯定,十年來『志工』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般校園志工大多由學生家長擔任,可是百吉國小的志工卻在孩子畢業後仍不間斷。擔任圖書館志工、晨光導讀媽媽的簡小姐(惠莉),就是總務主任吳主任口中稱頌的。簡小姐把對自己小孩的愛化為大愛,當年,她自己的孩子尚未就讀這所學校,可是她有感於學生家長大多在山上工作,接觸圖書資訊屬於弱勢族群,因此自動向校長請命為學生說故事。一開始,全校三、四十個學生集中在舊有排排坐椅子的圖書館裡聽故事,一至六年級雖然應該有學習的差距,但是因為聽繪本的經驗,即使是大孩子也不曾有過。她說:「從眼神就知道他們是想聽的。每次看到孩子聆聽的表情,就是讓我一直把故事說下去的原因吧」。簡小姐分析這些年因為學校改為全日制(低年級也全天上課),吸引外地重視教育的家長將孩子送來接受大自然的學習環境,因而學生程度也就有所不同。有著幼教與補習班教學經驗的簡小姐為求精進,今年方式略有不同,以三、四年級為例,故事內容相同,但課後問題隨著對象而因材施教,討論問題深淺有別,對弱勢孩子也較能培養基本的文字書寫、閱讀能力。八年的時間,讓簡小姐看到學校學生數量的成長,也看到學生實質的進步,學生不只用電腦找尋資料,還要到圖書館找資料,學生必須將二者的內容化為自己的心得,「否則,報告時也會被其他同學指正喔,這才是他們自己的收穫。」

兩位警衛張先生、呂先生也是重要人物之一。以張先生(校內老師皆稱之為張大哥)為例,先前曾任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同時也是學校志工,去年校內警衛韓伯伯退休後,他被延攬成為駐警。但張先生的工作可不只是看守大門而已,舉凡校門口的花草園藝,甚至植物導覽、環境解說……,張先生信手拈來如數家珍。植物染更是他的專長,參訪當日,張先生當場用馬藍示範藍染製作方式,更讓我刮目相看。由於全校只有兩位警衛輪值廿四小時,因此當我問起利用什麼時間參與志工的工作時,他的話讓人感動,他說:「志工的時間不一定,學校有需要時我一定到場,即使學校沒有需要,我也會還到學校繞一繞,看看有沒有需要。」

總務主任吳主任對每位志工感激不已,但對志工大隊長「阿月姊」更是感佩。他說:「社區打掃的志工幾乎都是阿月姊Call(若是台語也有集合的意思)過來的,每學年開始就會將志工需求數量填在新生家長聯絡簿,遇上特殊需求,更是積極配合。再加上她有著好手藝,每年校慶校運……炒米粉是她的專長啦,師生和家長都有口福了」為此,總務主任吳主任延續往昔做法,向新任楊校長爭取借用校長室提供給志工當休息室的福利,獲得楊校長慷慨允諾。雖然到任才兩個月,楊校長已胸有成竹地規劃著讓學校與社區之間活化的動力來源,期待二者更能互利共生。

百吉國小,迷你型的小學,卻扮演著社區文化與生態資源保護重要的推手,而社區人力更提供學校志工的來源,志工不只是校護唐姊口中的一個字「棒」而已,而是「非常非常的好,非常願意付出、付出無所求」;還有著一年級導師黃老師口中所述「無私奉獻、感恩有他們」的濃濃情誼吧。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nyan&aid=4446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