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26 00:12:18瀏覽1162|回應5|推薦7 | |
引用文章換心新科技 串門子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剛巧我又在思考有關Personal Identity的問題,那沒理由不藉此機會借題發揮一下。
Personal Identity顧名思義就是有關「我」之所以為「我」的研究。這研究可以化約為兩個簡單的問題: 第一,當我們說「我」的時候,其實指的是甚麼﹖ 第二,當我們說幾年前的「我」和今天的「我」其實是同一個「我」時,其實有甚麼根據﹖
香港有一條法律是這樣的,一個犯了案的人,如果三十年之內都沒有被起訴,則三十年之後他便不用再為他所犯的事負責。這是一條有趣的法律,當中似乎暗示三十年後的「那個人」,已不是三十年前的「那個」。不討論為什麼一定是三十年,而不是更短或更長的時間,我只想帶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三十年前的那個「他」就不是三十年後的那個﹖這條法律背後似乎對「我」是甚麼有一種假設:「我」之所以為「我」是因為某些性格特徵。我不在此討論這種對「我」之定義有沒有問題,我只想帶出,Personal Identity的問題,其實時時刻刻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回到我看到的那篇文章,我想,當我的心臟,甚至我整個身體被換掉時,「我」還是不是原本的那個「我」﹖若果我們說是,則「我」之所以為「我」,似乎就不於我們有怎樣的身體。而直覺上,又彷彿真的如此。「我」之所以為「我」,似乎是因為「我」有某些獨特的經驗、性格、記憶等心靈層面的事實。
關於Identity的問題,自古就有一個說法: 相傳在古希臘的時候,有一隻木船,木船每個星期都會維修一次,一塊舊的木板拆下,而換上新的木板。後來,整隻船的木板都換過新的,那麼這隻船還是不是原本那隻﹖或者你會說是。可是,後來又有人用那些柝下來的舊木板,重新做了一隻一模一樣的船出來,那麼,究竟那一隻木船才是原本那隻﹖是新木板那隻還是舊木板那隻﹖還是根本兩隻都不是﹖
可是,「我」之所以為「我」,身體又是不是真的不重要﹖想像一下,有一日我們的腦袋被移送到一個發送器,透過這個發送器我們可以控制到自己的身體,這時候,你會說那一個是「我」呢﹖是發送器內的那個腦袋,還是發送器外的那個「我」﹖如果發送器這時突然壞了,我們的腦袋突然與身體斷絕了聯繫,我們失去了知覺,只餘下漆黑一片的思想和性格,那麼,「我」是否還可以說依然存在﹖
我覺得理論上,我們當然可以常常說身體和思想性格是分開的,可是,實際上,「我」之所以為「我」,就一定是指有一個身體和某種思想性格的我。但話說回來,我們的思想性格,其實是不是真的只存於我們的腦袋中呢﹖我有時覺得,心並不單單只是一個器官這般簡單,雖然科學沒有證據顯示,但我總是覺得心是存有一些我們的思想、性格和情感。 by 小鋮 2009年2月25日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