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誰是恐怖分子?之三:激情與暴力都救不了國
2006/06/25 20:54:47瀏覽371|回應0|推薦2

911事件發生後,紐約成了“悲情城市”,美國成了“復仇之邦”。討伐塔勒班、進攻阿富汗,反恐變成情緒化的狂轟猛炸,使“反美”成了回教世界唯一的尖音;炭疽菌的擴散疑雲,使世界陷入更大的恐慌。

這起橫災巨禍,無論是紐約、華府或四架被劫持的民航機上,或阿富汗,千萬無辜罹難、受傷的平民百姓和他們的親屬是最大的受害者,而且所有有形無形的損害還在不斷擴大中。然而,值此“反恐”、“反美”不斷升溫發熱、旦夕巨變之際,除了所有直接、間接受害者外,面對最大打擊的是良知的呼聲,蒙受最大壓制的是理性的力量。在美國,呼籲克制、反戰的人士要面對群眾的孤立與排斥;在回教世界,反塔勒班、反恐怖主義、反極端的人士要面對“叛教”、“走狗”的指責與聲討。當然,對許多專制國家的反對派和異己來說,911事件無疑為他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噩夢,別有居心的當政者,藉“反恐”之名,名正言順打壓反對派、拘捕異己;“反恐”成了“栽贓”和“羅致罪名”的最佳理由;這對許多發展中國家微弱的反對力量而言,無疑是沉重打擊。

大凡有識見的人都知道,“反恐”不等於支持美英等國攻擊阿富汗,也不等於支持美國的以巴政策,更不等於反回教;反對美國的某些外交政策與作風,也不等於支持塔勒班、奧薩馬或恐怖主義。那些喜歡用“非此即彼”,要人“強制選邊”的作風的人,在我看來,不也是另一種恐怖主義?

此時此刻,溫和派回教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等,可以扮演溝通及緩和衝突的角色;這樣的角色必須受到鼓勵和支持,因為在彌漫反美、反西方氛圍的回教世界,這樣的角色不容易扮演,搞不好,還要面臨被推翻的處境。然而情況多少令人遺憾。10月11日,沙烏地阿拉伯親王阿瓦立德在參加911事件滿一月的的儀式上,捐給紐約市一千萬美元,只因他希望美國能以較平衡的立場來處理以巴問題使紐約市長朱利安尼不滿而遭退回。阿瓦立德親王事後受訪時說:“我只是想在穆斯林世界和紐約之間搭起一座橋,讓紐約人、美國人瞭解阿拉伯人。”然而於911事件後聲望急遽攀升的朱利安尼的理智已經被“國家正確”的激情所蒙蔽,他已經成為“反恐英雄”,聽不進一點對美國的溫和批評,也不願和阿瓦立德親王共架一座溝通與諒解之橋。

清末,西方列強不斷進逼,以西太后為首的統治階層在顢頇無措之際,便煽動義和團掀起“扶清滅洋”運動;當時列強對中國的進逼與不義固是事實,但以一場集保守與愚昧之極致的方式來應對,使國家百姓蒙受更大的羞辱和幾遭滅頂之災;導致國內矛盾雙方各走極端,即專制腐敗的朝廷及其寄生階層以及逐漸風起雲湧的革命團體。“六君子”成了絕響,變法沒有了市場,溫和的改良派成了“百年孤寂”;中國走向暴力革命的不歸路,“槍杆子的迷信”成了中國人百年來的苦難與夢魘。文革的“激情與暴力”殷鑒不遠,那是理性與良知的椎心長夜和漫漫寒冬。

( 原載馬來西亞《勁報》“莽蒼蒼”專欄,5-11-2001 )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asekhock&aid=32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