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黑電影】父後七日。
2010/12/11 19:56:58瀏覽2569|回應1|推薦8

  我曾聽說,這是齣號稱最貼近台灣鄉土民情的電影,尤其站在民間習俗的角度來看,其中更有許多莞爾,一場喪禮能夠怎樣的荒謬與溫情,「父後七日」(Seven Days In Heaven)就給了最經典的畫面。

  我一向是不喜歡趕熱鬧的傢伙,「父後七日」熱潮起來的那陣子,我始終不願提起興趣去看,但之所以好奇,除了死亡一直都是傳統上最忌諱的元素,更因為這是一齣文學獎得獎作品改編的電影;前幾年,台灣也曾出過幾齣網路文學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要不是賣座不佳、就是不了了之,小說改編成電影還要保持原汁原味肯定有相當難度,何況是一篇散文。

  不過,「父後七日」從文字轉成影像,在情緒的傳達上就多了更多揮灑。

  相信大部分看過這齣電影的台灣人都了解民間習俗的喪禮種種繁文褥節,處在那個情境當下,很少有人會去質疑某些過程是否為迷信(非道教信仰者除外),因為,從小我們接觸到的喪禮就是哭哭啼啼,而且,哭得愈大聲就代表愈孝順,甚至在某些鄉村地區,還要請來電子花車歌舞女郎載歌載舞才代表盡孝。

  看在旁人眼裡,我說的是我,有時會想,過往的人真的都那麼喜歡看電子花車嗎?如此舉動到底是盡孝,還是盡笑?

  傳統葬儀禮俗有許多教人感到不可思議的部份,對於身處繁忙環境、強調簡化快速的都市人來說,就跟電影裡的小莊,讓都會與鄉村產生強烈對比,喪禮上的一切都那麼新奇有趣,拿起相機手機就在喪家東拍西拍,說是記錄,可其實也在呈現時代已經逐漸不同。

  我記得小時候碰到阿媽過世,那時的氣氛悲悽哀傷不已,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在阿媽的大體旁邊講話大聲,遑論嘻笑怒罵,即使是交頭接耳也得窩到角落去,大人們都非常慎重,小孩子也不敢造次,可在電影裡,除了喪戶張家人丁單薄之外,父親大體就放在客廳,兄弟妹三人也可以說說笑笑,一度讓我覺得有些奇特,是習俗的不同,抑或時代改變?

  或許,真正改變的,是人心。

  拿到本屆金馬獎影帝的吳朋奉在片中飾演道士阿義,雖確實演得栩栩如生,可我卻感覺力道不足,也許是戲份不夠吃重,但也可能是電影氛圍使然;我相信要在電影裡扮演道士,事前定要下過一番苦心去了解及揣摩,只是,我個人以為的金馬影帝應該會有更精湛超標的演出。難道是我要求太高嗎?或我只是以一個電影門外漢的角度來自以為是?

  不知為何,相較之下,我覺得飾演道士女友的阿琴反而搶眼很多,電影海報上說的荒謬,我以為應該是阿琴扮演得最恰如其分。這兒說的荒謬並非不好,而是一種對比的奪目。

  我原以為這是很精采的黑色喜劇,看完之後有點小小失望,喜劇部分,好像只有女主角阿梅剛開始得隨時照道士提醒的時辰到父親跟前大哭的橋段,然後,整齣電影都淺淺漂在緩慢流動的水面上,沉、沉不下去,浮、又浮不起來,挺糾結的。

  我沒看過得獎原文,單從電影來看,我覺得,這齣電影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深鑿意境的空間,包括台灣民俗喪禮上的一些迷信與儀式內容,還有女主角在情緒上的衝擊,雖然電影中有提及女主角與父親的種種回憶,卻因電影時間有限,整體並沒有很強烈的感受,只有在片尾的那團煙霧與旁白中,才緩緩透出那份無法不捨下的捨不得,劇情方面該怎麼著墨在可以觸動人心的部份,應該仍能加強才是。

  我雖沒看到「父後七日」的華麗,卻看到隱藏在台灣鄉間的純樸,和沒有改變過的一去不復返。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ow&aid=4686518

 回應文章

庭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E
2010/12/16 09:01
我比較喜歡散文原文˙ˇ˙

感覺意境較深也較耐人尋味
楓香道上人離去,過往回憶難捨取;

抬首向前不放棄,友在我心長相聚。

*~*~*~*~*~*~*~*

或許我很渺小,但希望我的文字能使人感動^^
幕後黑手(shiow) 於 2010-12-16 11:51 回覆:
是這樣呀,所以,散文要擴充成電影,果然還是難度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