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2 16:17:00瀏覽2968|回應6|推薦5 | |
離開角板山後是一路下坡,輕輕鬆鬆便回到三民村。
我停在轉入基國派老教堂的岔路口拍照時,一名原住民青年騎著機車恰好從岔路出來,看見這個傢伙正在拍路標,臉上露出狐疑表情;正在拍照的傢伙也覺得原住民青年有點奇怪,難道是剛從家裡騎車出來,不然為什麼沒戴安全帽? 忽然,「海角七號」裡阿嘉沒戴安全帽被警察抓包的畫面在腦海浮現,只是現實中沒成真,我拍完照片轉入岔路,原住民青年跟在後頭「護衛」了幾百公尺才沒繼續跟,他大概是想,這阿呆如果敢到咱們村裡做壞事的話,肯定逃不出這條路。 轉入這條基國產業道路後,經過兩個小聚落,終於,「基國派」三字路標出現在一個岔路口,老教堂到了。 我騎到休憩點將車停好,老教堂入口那座頗具泰雅風情的柵門對我說歡迎光臨,走過長長的下坡,安靜的老教堂出現在我面前。 慶幸的是,好在我當初決定回程才到老教堂來,冬季的下午三點,太陽已開始呈現日暮之色,這時候所拍出來的照片格外具有美感,尤以這般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來說,這般色澤之完美,只能說是運氣使然。 我忽然想,要是剛剛沒在角板山碰到那種要命情節,或許我早早即抵達老教堂,拍出來的照片恐怕也就沒那麼有質感了。所以,我該感謝老天與山林給我的挑戰(還是懲罰)嗎? 「基國派」,這是漢語音譯之後的結果,在泰雅族語言裡唸作「tuba」(讀法阿),也是這塊地區泰雅族部落的名稱。 為什麼部落會叫做「tuba」呢? 根據「復興鄉志」記載,泰雅族語「tuba」的名詞解釋為「魚籐」,這個地方從前就是原住民的魚籐產地,泰雅族人無論毒魚或自殺(汗)都會取「tuba」那有毒的汁液來使用;因此,有人認為這是「基國派」地名的由來之一。 可,在地方耆老心目中,主要是因為過去有段時間當地瘟疫盛行,許多部落子民都死在那場可怕瘟疫裡,後來泰雅族人將「tuba」(魚籐)引申為「有毒」的意思,用來形容這裡是個瘴癘之地! 無論何種說法,都不影響基國派老教堂現在靜靜地佇立於此的每分每秒。 老教堂建造於民國五十二年,由黃榮泉牧師設計建造,為了傳達基督永恆的信仰意涵,特地採用石塊建造,因為這是當年最不容易損毀的建材之一;黃牧師克服種種困難,打造了這座教堂並順利成為當地信仰中心,教堂最特別的除了石頭打造之外,入口處設計成「天堂之鑰」的意念更令人印象深刻。 後來因信眾逐漸增加,老教堂不敷使用,便於旁邊建造了新式的大教堂,原有的石造教堂便逐漸荒蕪;老教堂用地經歷轉手後,新主人原先打算敲掉老教堂改建,經文史人士四處奔走,縣政府文化局即時伸出援手,不僅救了老教堂、更重新修繕整理,並於二零零一年被文建會認證為「歷史百景之一」,老教堂至此,總算有了新生命。 我站在老教堂門口凝望許久,忽然有種歷史腳步交錯的感動,那份悸動深深鼓舞我心。 走入教堂內,目前已規劃為文史展示區,裡頭記錄著老教堂與當地文化的軌跡,雖是已經過整修的模樣,依舊可見當年建築物的斑駁,這也是為什麼我非來一趟不可的理由:具有歷史意義的物件,會因時光流轉而更有價值! 教堂後方有一處棚架,幾位民眾正在此聊天,或許,這是當年荒廢在蔓草間的老教堂所不能想像的平靜。 給另一端的新教堂拍了幾張照片,我準備離開基國派。 基國產業道路上隨處都有「請禮讓單車」的標示,可見這兒也變成單車族常出沒的路線,即便我騎的是機車,卻也感受到一股單車樂活的悠閒與自在。 請參見:「復興鄉角板山一日遊」相簿!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