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德國趴趴走(3)
2022/07/04 07:48:11瀏覽498|回應0|推薦11
   今天的行程是到布蘭登堡的首府波茨坦參觀忘憂宮(Schloss Sanssouci).早上出門搭車時,先是看到可愛的柏林熊對我們打招呼.

接著我發現經過的街道路面有一塊塊凸起的紀念碑,

朋友告訴我地面上的十九塊方塊表示當年這間房子的主人曾經庇護過十九個猶太人.

哇!想到這位屋主見義勇為的義行真是令人欽佩.

搭火車時, 有一位街頭藝人在車廂裡彈奏手風琴.

   當他表演完畢,他馬上走到我們跟前要賞金, 我們這兩個觀光客臉皮薄心腸軟,立即掏出錢給予贊助,周遭的德國人大概是司空見慣了,都無動於衷完全不理會.從柏林搭乘S-7的火車到波茨坦大約是四十分鐘的車程,抵達波茨坦中央火車站後,   

我們再轉乘695號公車前往忘憂宮(Schloss Sanssouci)的景點

   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忘憂宮,是腓特烈大帝在1744年為自己所興建的一座行宮,後來被稱之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Schloss Sanssouci的名字,法文意思是"無憂愁".

忘憂宮的大門口有人吹奏長笛來迎接佳賓,進入大門就是售票處.

我們買了門票,愛拍照的我多付了三歐元,取得拍攝許可.

沒等多久我們就入內參觀了.忘憂宮裡總共有小畫廊,圖書館,書房和寢宮等十二個房間,喜愛長笛的腓特烈大帝很喜歡音樂廳,他常在大理石廳和文人雅士談論哲學,法國的哲學家伏爾泰.也時常應邀到忘憂宮作客.

這個大廳看來金碧輝煌,圓頂採用金色的裝飾顯得富貴莊嚴,

擺設其間的雕像彰顯了主人的藝術品味.

狹長的長廊通道除了雕像外,還懸掛了許多幅名畫.

咦? 這位閉目養神的先生是哪位王公貴族呢?

  房間的擺設其實不是很奢華,感覺有種簡約優雅的氛圍,主導忘憂宮設計的腓特烈大帝應該是很有藝術品味的君王.

  這間音樂廳採用了大量金色的裝飾,感覺華麗有氣派,聽說腓特烈大帝還會自己作曲呢!

當我看到臥房的床鋪時,我不禁好奇為什麼都是小小的一張單人床呢? 睡姿不好的話,不是就會滾下床嗎?

  這些金色的裝飾圖案賦予了忘憂宮獨特的貴氣魅力,我覺得對室內裝修設計事必躬親的腓特烈大帝真是不簡單!

忘憂宮室內參觀告尾聲時,我看到這個在把玩一條蛇的男童雕像時,我心想他是哪個王子嗎?怎麼那麼大膽?看來氣嘟嘟地,不曉得在跟誰發脾氣

結束了忘憂宮的參觀,我向腓特烈大帝揮手道別.走出忘憂宮,

 迎向戶外綠草如茵林木茂盛的天然美景,到此一遊,似乎讓人渾然忘憂. 啊! 這真是一座名符其實的忘憂宮呢! 

穿過忘憂公園的林間小徑,

我們看到了亭閣形狀的中國樓Chinesisches Haus .

據說這棟中國樓的樣式是由腓特烈大帝親自設計,再由建築師Johann Gottfried Buering 在1757年完成的.我們先去購票,

再入內參觀.外表看起來金碧輝煌的中國樓,裡面的陳列擺設瀰漫著中國風的氣息.

   不曉得這位參與設計的普魯士大帝是否受了中國人偏愛黃金的影響, 他所主導的室內裝修非常強調黃金材質的應用, 因此,這棟中國樓雖然格局不大,依然散發出帝侯之家尊貴的氣息.

   參觀過中國樓後,我們下一個目標是橘園Orangeire . 沿著公園的步道, 我們往橘園的方向前進.

茂密的林木減輕了夏日的酷熱,

哈哈! 橘園就在不遠處.這棟具有地中海風情的建築物是在1851年至1864年間,由醉心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參與設計與興建,這座宮殿是無憂宮公園內規模最大而且最後完工的,主要結構包括植物廳,中央宮殿,雕塑,噴泉,拱廊和露臺.遊客要穿上一雙特大號的脫鞋才能進去室內參觀.

橘園內部有一間專門展示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作品廳(Raphael Hall),算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大廳.大廳內展示的作品都加上編號,總共收藏了49幅畫作,但是絕大多數都是複製品.

讓我們仔細瞧瞧大廳所展示的幾幅畫吧!

您瞭解畫中人物是誰嗎? 藝術家想要傳達什麼理念呢?

接下來我們來欣賞一下幾間房間的陳列擺設吧!因為在皇宮拍照不准用閃光燈,所以有些照片看起來不太理想.

深藍色滾金邊的這組客廳沙發不算豪華, 但是稱得上優雅吧!

這間大紅色和金色的結合顯得喜氣洋洋,是走中國風嗎? 

  至於這組紫色的沙發仍然是和金色搭配,好像加上金色才能凸顯皇家的氣派嗎?

就連時鐘擺飾也要使用黃金的材質,黃金的分量真不可小覷.

參觀結束後,我們經由盤旋的階梯到了頂層的陽台,

由上而下俯瞰橘園的周遭.

這回來到波茨坦,參訪了忘憂宮,中國樓和橘園真是大開眼界. 再見 ! 我們要繼續下一個旅程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aring2017&aid=17552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