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20 18:56:35瀏覽1533|回應1|推薦26 | |
我正在看「追逐日光」,這本書的作者叫做尤金.歐凱利。 關於尤金.歐凱利的故事要從2002年談起,那年他當上全美最大會計師事務所KPMG的總裁,美好的人生藍圖清晰的展開,六年後有機會成為全球總裁,也許再四年,到了2010年就能退休,然後可以跟妻子柯琳一起旅行,一起打高爾夫球,在亞利安那州安享晚年。 但是,2005年53歲的他卻被醫生宣告得了腦癌,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一夕之間,他從世界頂端跌落殘酷的現實,一個目標導向者,突然之間,所有的短、中、長期計劃都與自己無關了。不想把剩餘的時間用在無謂的怨天尤人,或者悲傷沮喪中,他以自己引以自豪的「面對現實的能力」重新規劃短暫的新人生。和好朋友在中央公園散步,談論病情時他說:「大多數人不會有這個機會。他們要不是病的太重,就是不知道自己快死了。我有這個獨特的機會,將這件事做盡善盡美的規劃。」 他決定將自己處理死亡的經驗與人分享,這些知識包括: -關於結束人際關係的知識; -關於充份享受每分每秒,讓時光流逝似乎真的慢下來的知識; -關於比時間更重要的事(我指的並不是愛); -關於清明與簡單; -關於需在生活中重新點燃隨遇而安的態度。 我經常有個疑惑,為什麼頓悟「活在當下」總是來自死亡,尤金歐凱利也問了同樣的話:「假使如何死亡是我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決定之一,那麼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人卻抛棄了這份責任呢?而且這麼做還會犧牲掉自己與還活著的人的利益。」或許想像死亡是一件恐懼的事,關於「害怕」,我們所學會的方式就是「逃避它」,但生命總是如此無奈,逃避始終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在竹野內豐所飾演的日劇「心理醫生」中,心理醫生楷恭介對著無法接受父親絕症的晴香說:「生命不是永恆的,或許明天,或許是五十年後,總有一天會死。」晴香回應:「不知道比較幸福。」恭介說:「我不這麼認為,我的父母發生意外,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死去,對他們而言是幸福還是不幸?由他人斷定或許毫無意義,至少我希望能知道自己死亡的時間,能夠整理自己的人生,不留下任何遺憾。」 以為「不知道」,死亡就會距離我們很遙遠,其實是對「生命負責」的自欺,尤金在「預知死亡」後反倒認為「絕症」是一份禮物,他在短暫的三個月裡,列下最後的工作清單: -處理好法律與財務事宜 -「解開」人際關係 -簡化 -活在當下 -創造(也接納)精彩的時刻;「完美的時刻」 -開始轉換到另一種狀態 -規劃喪禮 這樣的智慧可不可以不必「預告死亡」就能擁有,在書中尤金提到一個朋友,每次開了好幾個小時的車回老家,母親看到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你下次什麼時候回來?」我的母親也一樣,每次我的行李剛放下,她就問:「你什麼時候回台北。」希望當下那一刻繼續延續,或者害怕當下無法延續,使得我們不斷期待未來、預測未來、擔心未來、承諾未來,反而無法好好活在當下。怎麼辦?尤金建議學習往前移的智慧。 打算30歲才要想的問題:往前移,打算50歲再想的事情:往前移。因為「如果生命只有三個月」,「如果生命只有二年」,才會讓我們驚覺,在以為時間還有很多的陷阱中,我們錯過了許多重要的事。 日劇「我的生存之道」,男主角草(弓前)剛過了混混噩噩的三十年,得到絕症之後,在僅剩的一年裡活出了生命中最精彩的人生,獲得愛情、友情和親情,也得到學生的敬重,轉變的關鍵在他躺在病床上,同事幫他整理抽屜,帶來尚未拆開的一本書,草(弓前)剛頓悟了,他說:「這本書我買了以後一直放在抽屜,從來沒有打開,如果我一直沒去讀它,以後也不會閱讀吧,想做而沒去做的事,經過十年八年還是不會做吧。」他理解了如果生命沒有好好的過,擁有五十年、七十年和擁有一年有何不同?相反的,好好的活在每一天,一年的時間足以做好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事。 在另一部日劇「溫柔時光」中,死亡一樣為二個家庭帶來驟變。擔任商社分社長的勇吉因妻子意外身亡,辭掉東京職務遠赴妻子的故鄉北海道,邊經營咖啡館邊懷念亡妻。有一天老同事水谷夫妻來看他,原來水谷的妻子得了乳癌,這是他們夫妻最後一次共同旅行,水谷告訴勇吉:「十幾年的婚姻,聚少離多,扣掉出差和外調紐約的時間,不管怎麼算夫妻相處都只有五年。」 尤金在書中也提到,在婚姻的前九年裡,因為忙於工作,夫妻真正一起渡假旅行,算算只有二次。忘了在擁有的時候珍惜,卻在來不及參與的時候懊悔,或許真的是人們最欠缺的智慧吧。所以海德格提醒我們,不要只是日復一日的過著「日常模式」,而是經常提醒自己「珍惜當下」才是真正的「存在」。 學習往前移,讓重要的事在每一個當下發生,無論我們所擁有的人生長或短,都是美好而完整的一生。因為生命,不是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而是用心在美好的事物上。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