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02 22:42:53瀏覽2285|回應2|推薦18 | |
我進入職場的年代正是學經歷掛帥,製造業全盛時期,有規模的企業大多強調成本效益,謹慎用人。因此考進大企業的過程倍極辛苦,雖然工作中苦多於樂,仍然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榮耀,不敢輕言離職。 最近因為工作需要,透過就業人力網招募人才,雖然應徵者不少,但檢視履歷過程卻讓我感慨良多,這些30歲上下的年輕應徴者,大約五年的平均年資裡,轉換公司幾乎多達七、八家,工作性質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客服到管理再到技術部門,看似多元的職場角色反倒模糊了專長。反觀自己20年職場生涯,專注在管理領域,一步一腳印建立起小小的專業,對照我的平凡,這些不同凡響的年輕人,究竟自視過高還是自信不足呢? 長久觀察市場,對職場生態的質變還算敏銳,可是對於某些「暴走」仍有不知該如何反應的感慨。有一次課程邀約,主辦公司的高階主管對我大吐苦水,新世代員工曠職不請假,離職不告知,私人情緒帶到工作上,喜怒哀樂擺在臉上,責任能推就推,目標是公司的事和我無關。 記得當年任職公司位居要職的主管,做了轉換職場的抉擇,卻在離職當月天天加班,他的負責讓我理解他的身價為何不凡。對照公司最近一位行政人員離職,不滿情緒全寫在臉上,彷彿公司虧欠她,不但移交草率,並且立刻將工作停擺,理直氣壯的等待離職日到走人。我雖不期待她像當年那位主管的敬業,但相較之下仍有「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宿昔」的遺憾。後來更進一步知道原來她的動作其實是以退為進,希望藉此抬高身價,爭取代遇空間,但卻弄假成真。 當然把「敬業精神」消失完全歸責新世代並不公平,日本原是最重視敬業精神的國家,但那是因為過去的日本企業實施「終身僱用制」,許多員工一生終老於一家公司,因此企業與個人的關係宛如家族。可是隨著泡沫經濟的結束,日本職場發生嚴重質變,企業關閉、裁員時而可聞,對公司忠誠的員工卻被公司背叛,因此在企業裡努力敬業的員工,究竟是「品格高尚」還是「愚笨行為」價值難論。 日劇經常具有反應社會現象的功能,「派遣的品格」所討論的主題就是企業質變之後的敬業和忠誠。「終身僱用制」被打破之後,為了節省成本,日本企業大量運用「人力派遣」來精簡人力。這些「定期契約」的人力派遺員,不但薪資比正式員工低,而且無獎金福利及升遷等保障。在企業中經常被視為次等公民,卻對負責行政的正式員工形成「取而代之」的威脅。這是理所當然的,對企業而言,如果「成本低」的派遣人員可替代,何必非正式人員不可呢? 於是正職員工和派遣員工的戰爭便在職場中展開了,正式職員通常質疑派遺員和企業的關係不穩定,不可能忠誠。派遣員則因為不容易被信任,而且所得不高,經常造成自尊低落,因此大多只能擔任最基層的行政庶務工作。 但是在「派遣的品格」這部日劇中,女主角大前春子卻一反常態,她擁有28張專業證照,工作經驗豐富,專業能力超強,而且她非常性格,只和企業簽定三個月的工作契約,期限一到立刻走人,絕不續約。更特別的是,她要求的時薪三千元,比正職員工還高,並且絕不加班,定時吃三餐,準時上班,準時休息,準時下班。這樣的派遣員進入企業中,簡直成了正式職員的眼中釘,可是每當棘手問題出現,大前春子就像馬蓋先一樣,神通百變的解除危機。她雖然只是非正式的短期員工,卻能快速的製作市場分析報告,寫專案企劃書,而且工作品質快、狠、準,更遑論她還會開怪手、駕飛機、表演殺鮪魚秀,甚至以助產士證照接生。 誇張大前春子的工作才能,雖然是為了製造戲劇效果,卻也是另類的提醒,究竟對「企業忠誠」和對「工作敬業」何者重要?在日本已超過300萬人從事人力派遣工作,誠如日劇開場所言:「沒有本事的正職人員無法長久,在日本沒有派遣,只靠正職的公司是無法運作的。」以為正職就等於忠誠,因此企業必須提供穩定而長久的回報,真的比「工作專業」、「工作敬業」來的重要嗎? 天下雜誌在「全球化第三波海嘯來襲」中提到:「扃平、流動的新世界中,企業、政府幾乎已經不能、也不必要提供個人『終身雇用』(lifetime employment)。但是,卻必須有政策加強每個人的『終身被雇』(lifetime employability)能力。」大約在十年前,工商經營知識版的主編,老朋友趙政岷就在報導中建議,職場的「忠誠」必須重新定義,如果企業的雇傭關係已經質變,「忠誠」的對象應該不是「老闆」、不是特定「企業」,而是「專業」。如果像大前春子這樣的臨時派遣員真的存在,那麼有價值的敬業精神,應該是對專業的忠誠,因此盡職負責,而不是因為正式職員的保障,自以為是卻毫無建樹的企業愚忠。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